萬 艷 張獻珍
護理是高責任、高風險的服務性職業,由于醫學技術的局限性、患者疾病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使得護理風險到處存在,一旦發生風險事件,不僅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還會對醫院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1]。要降低護理意外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應先從預防著手,將風險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護理服務,做到護患和諧。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對潛在的或現有的醫療風險的識別、評價及處理,以減少醫療風險事件對醫院和患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危害[2]。為了確保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我們通過對護士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制定護理風險預案,總結出抗風險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2月~2012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380例為對照組,男198例,女182例。年齡18~81歲,平均(41.05±2.05)歲。選取護理風險意識實施后2012年4~6月住院患者380例作為風險管理組,男175例,女205例。年齡16~92歲,平均(43.73±2.1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病情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風險管理組實施風險管理護理措施,由責任護士按照要求實施步驟進行護理干預,詳細措施如下:
1.2.1 護理風險的識別 護理人員要及時掌握患者相關信息,不斷發現總結新的安全隱患,明確防范措施,減少護理缺陷,結合各科實際情況,對常見的各種突發事件做好準備,備好應急預案,隨時保持應急狀態。
1.2.2 加強護理記錄書寫 護理記錄是重要的法律文書,強化管理非常重要,為了避免由于護理記錄不完善引起的醫療糾紛和經濟賠償,我院要求護士長對護理文書和責任組長進行督查,護理部的護理文書管理規范小組進行抽查,對共性和個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薄弱環節加強質控,提高護理文書的質量。
1.2.3 定期風險護理培訓 通過定期培訓,加強對法律知識和風險意識的學習,拓展護士的知識面,分析護理風險因素產生的原因,讓護士了解在工作中可能面臨的風險,增強其落實護理安全措施的自覺性,在風險出現前敲響警鐘,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
1.2.4 提高護理人員溝通能力 引導護士正確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對化解護理風險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語言溝通的方法和技巧,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疏導患者出現的各種焦慮、緊張情緒,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接受治療,并做好與家屬的溝通,對患者家屬的誤解與不理智,要以安撫的態度對待,避免護患沖突,營造溫馨、愉快的工作氛圍,避免一些護理風險的發生[3]。
1.3 護理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護理風險發生狀況和患者滿意度,其中護理質量包括操作規范性和熟練性、護理文書的書寫規范性和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等3個方面,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應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將患者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等3個等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0.001 <0.001 <0.001 <0.001風險管理組對照組t值P例數 操作規范性 書寫規范性 服務態度 溝通能力380 86.84 ±6.14 89.27 ±5.95 91.47 ±6.83 92.01 ±6.36 380 71.24 ±5.73 73.18 ±6.26 76.38 ±7.26 72.96 ±6.18 36.2094 36.3168 29.5109 41.8755值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表3)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隨著人們法律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護人員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4]。要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醫護人員必須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護理人員,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充分的急救準備,這不僅要求醫師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同時也對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醫學護理模式轉變,護理工作模式已從單純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5]。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及護理防范意識,明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經過培訓后護士應急能力迅速提高,搶救配合默契,工作有條不紊[6]。相關研究也顯示,在臨床護理中實施風險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減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狀況,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7]。
本研究結果表明,風險管理組患者投訴率和護理差錯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風險管理組護理人員的操作規范熟練性、護理文書的書寫規范性,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和服務態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風險管理組患者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患者實施風險管理護理,使護患模式由“被動型”轉變為“理想配合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加強了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將治療期間的風險因素降至最低限度,降低護患糾紛,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1]。總之,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實施風險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風險事件和投訴的發生率,從總體上提高了護理質量。
[1]王會接,杜 立,陳彩玲,等.風險管理法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6):90 -91.
[2]徐 敏.風險管理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2):237 -238.
[3]李亞潔,張立穎,李 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8 -920.
[4]賈曉鳳,劉恩君,閆 晶,等.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0,22(2):387 -388,390.
[5]鄒華欽,付 曉,張金美.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實施及效果[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4):565.
[6]凌小紅.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2):241 -242.
[7]王 芳,陳 瑩.風險管理在綜合病區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9,24(20):60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