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 王瑛 孫麗
不孕癥是指經過至少12個月沒有避孕的性生活而沒有懷孕[1]。不孕癥患者常因各種內外界因素面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有可能對不孕癥的診療產生不良影響。重視并積極應對不孕癥患者的心理問題,是不孕癥診療的重要方面。筆者對一組不孕癥患者開展了心理調查,并根據每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8~12月在我院不孕癥門診就診的患者60例。入選標準為:(1)年齡22~40歲,目前無子女。(2)初次被確診為不孕癥,既往從未接受過不孕癥相關診療。(3)男方生育能力初步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4)文化程度為初中或以上,能夠獨立與醫護人員溝通,不存在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
1.2 調查方法 對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分別在確診后和心理護理干預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問卷調查。填表前首先由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解釋說明,在征得被調查者同意后,由被調查者獨立完成兩份量表,填寫全部項目。分別將SAS和SDS中20個項目的各項得分相加,所得之和再乘以1.25之后取整數,即為標準總分。兩種量表評定的分界值均為50分,分數越高提示焦慮或抑郁的傾向越嚴重。
1.3 干預方法
1.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在門診設立專門的談話間,由經過專業心理咨詢培訓的護士接待患者,承諾為患者保守個人隱私,以熱情、體貼、同情的態度爭取患者的信任,通過談話了解患者的家庭、職業等信息,初步判斷患者心理壓力的可能來源,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感受,耐心傾聽并提供適當的發泄機會。
1.3.2 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具體病情,深入淺出地介紹懷孕及生育相關知識,講解患者當前的診斷情況和初步治療計劃,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引導患者積極采用合理的治療方法。(1)有些患者就診前曾通過書籍或網絡看過一些不太專業的相關知識,因而對不孕癥診療抱有種種誤解,甚至在談話過程中仍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我們沒有向她說明真實的情況。對此,我們將以往診療的實際統計數據、甚至經過保護隱私處理的典型病歷提供給患者,幫助她們消除誤解,建立起對診療的正確認識。(2)對于剛剛確診就堅決要求或拒絕采用試管嬰兒之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患者,耐心地向患者說明:輔助生殖技術和其他治療方法一樣,是幫助患者懷孕的一種手段,有相應的指征和流程,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是否接受輔助生殖治療,一方面要看患者自己的意愿,更重要的要看患者的病情。(3)根據患者的理解能力,可以向有興趣的患者簡要介紹不孕癥的常用檢查手段、治療方法、所需的時間和費用以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夠對下一步的診療效果及成本有一個大致的概念,避免患者因為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1.3.3 發揮各種支持系統的作用 家庭是患者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同時也是不孕癥患者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常常有老年人帶領年輕夫婦就診,很多父母、特別是患者的母親在不孕癥的診療問題上比年輕的患者夫婦更為著急,這固然是老人關愛子女的表現,但也在無意間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因此,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非常重要。一方面要簡要地告知不孕癥是常見問題,大多可以通過正規診療來提高受孕機會;另一方面也應根據情況,委婉地或直接地提醒家屬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患者的丈夫是患者家屬中特殊一員,即使初步檢查未發現男方存在任何異常,也不要輕易得出男方一切正常這樣的結論,以免患者及家屬將不孕的全部責任歸咎于女方,從而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引發家庭矛盾。要鼓勵男方積極承擔各方壓力,給自己妻子多一點關心愛護,以減輕患者本人的不良心理應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護理心理干預前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育齡夫婦受到不孕癥的困擾,患者在承受生理和經濟壓力的同時,還常常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患者常常非常焦急、煩躁,坐立不安,提心吊膽,而且這些不良心理反應隨著時間而不斷加劇,可能使患者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導致食欲睡眠質量變差、生理機能紊亂而誘發軀體疾病;而軀體疾病的發生又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可能對不孕癥的治療造成不良影響[2]。國外學者也利用心理量表評估了不孕癥患者治療前中后的心理狀態,結果顯示,焦慮或抑郁現象十分普遍,特別是在治療后未能受孕的患者[3]。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加強調女性生兒育女的責任,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又長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在面對不孕癥時更容易遭受心理壓力的困擾[4,5]。
患者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一方面是來自自身的緊迫感和對同齡人子女的羨慕;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家庭和朋友的關心。因此,應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從患者自身和主要社會關系這兩個方面予以應對。要真實全面地了解患者心理壓力的來源,就必須給患者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來傾訴自己的內心,因此,有效的心理干預的第一步就需要建立起一個融洽、互信的護患關系,讓患者能夠真實客觀地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教育及職業背景、家庭成員的相關信息,并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以便判斷患者心理壓力的來源。
健康教育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的重要手段。在對治療的費用、所需時間以及療效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患者往往會把治療成本想象得很高,而對治療結局持有盲目悲觀或樂觀的態度。當了解到自己情況并非不治之癥,而且成本是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時,患者的心理壓力大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特別是在看到了身邊其他人通過治療成功獲得懷孕或者生育之后會更加明顯。
親友是不孕癥患者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對親友的干預也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的重要方面。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幾乎總是處于善意的,但也幾乎總是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做好親友的思想工作也很重要,對于陪同患者就診的親友可以委婉地或直接提醒他們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本研究顯示,通過心理護理干預,不孕癥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況較前顯著好轉,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不孕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不孕癥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羅麗蘭主編.不孕與不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1.
[2]周建偉,羅 陽.實施輔助生殖技術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41 -42.
[3]Verhaak CM,Smeenk JM,van Minnen A,et al.A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y on emotional adjustment before,during and after consecutive fertility treatment cycles[J].Hum Reprod,2005,20(8):2253-2260.
[4]孔令霞.不孕癥婦女的心理和心理衛生[J].華中醫學雜志,2002,26(4):218 -219.
[5]劉運霞,尹仲嬌,謝品燕.不孕癥患者的心理狀態調查及護理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8):2846 -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