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瑞
(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6)
班級環境是由一群特定的師生所組成的團體中的社會心理環境,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除家庭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活、學習和發展的現實環境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學校適應及其社會行為都有重要的影響。對中考失利的中職生而言,由于以往過多的失敗體驗及缺乏成就感的學習經歷,他們自我評價較低,自我效能感較差,加之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普遍困難,所以迫切渴望得到支持和幫助,良好的班級環境及教師、同學的支持對他們的學校適應和個人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就以往研究來看,對中職生群體班級環境及相關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現有少量研究也僅限于描述層面,對現狀的成因分析及干預策略的構建十分欠缺。本研究擬對中職班級環境的現狀及成因進行細致考察,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優化策略,以期為中職學校班級環境的優化和改善及中職生更好的學業適應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
2009年10月,在寶雞市3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隨機抽取450名學生,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教育學專業本科生做施測者在各班施測問卷。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50份,扣除有缺失值的問卷及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384份,其中,男生204人,女生180人,一年級學生195人,二年級學生189人,年齡16~19歲,平均 17.21歲。
本研究采用江光榮編制的《我的班級》問卷,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秩序紀律、競爭氣氛和學習負擔5個維度,共38個項目,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點計分,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調查結果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如表1所示,對班級環境各維度的描述性統計發現,班級環境的師生關系維度得分最高,同學關系次之,秩序紀律、競爭氣氛維度得分一般,學習負擔維度得分最低。以班級環境各維度均分為因變量,性別、年級分別為自變量做獨立樣本t檢驗,家庭經濟條件為自變量做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維度的性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女生在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上的得分明顯高于男生;秩序紀律的年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二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一年級;師生關系和競爭氣氛的家庭經濟條件差異顯著,Post Hoc事后檢驗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中職生師生關系和競爭氣氛得分顯著高于 “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中職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與“一般”及“較差”的中職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表1 不同性別、年級及家庭經濟條件中職班級環境量表評分比較表(±s)
如表2所示,以班級環境的五個維度為聚類指標,綜合考慮類內均方與類間均方之比以及各類別分數特點,發現三類別的聚類最為合理。類型Ⅰ——團結向上型(10.4%):具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紀律和秩序也比較好,感知到的學習負擔相對較重,而且有最高的競爭。類型Ⅱ——一般型(44.0%):各維度得分均處于中等水平。類型Ⅲ——問題型(45.6%):跟類型Ⅰ相反,其班級人際關系及秩序紀律均較差,競爭性較低,學生感知的學習負擔也較少。從分布來看,問題型所占比例最大,團結向上型的比例最低。

表2 中職班級環境的聚類分析表(±s)
研究發現,中職生主觀感知的班級環境表現為較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中等程度的秩序紀律和競爭氣氛及較低的學習負擔。訪談結果與調查結果基本相符。在訪談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中職學生缺乏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不良,對學習持應付態度或者徹底放棄學習(這樣也就沒什么學習負擔、學習競爭可言了)。同時,這些學生也往往會表現出班級紀律意識淡漠,對學校和班級各項活動的參與意識不強,最終影響到整個班集體凝聚力的形成。因此,學校和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班級凝聚力,增強學生紀律意識。
研究發現,班級環境的性別、年級、家庭經濟條件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女生感知到的班級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明顯好于男生,這可能與中職生源質量的性別差異及教師對男女生的反應方式及接納程度不同有關。二年級學生的秩序紀律顯著好于一年級。低收入家庭中職生感知到的師生關系較中收入家庭和諧良好,競爭氣氛也較濃厚。師生關系維度的差異可能與教師對不同家庭經濟條件學生的關注程度和接納程度及學生對教師態度和行為的感知存在差異有關。競爭氣氛的差異與不同家庭經濟條件學生的目標定向及未來規劃有關。在所有維度上,高收入家庭學生與中、低收入家庭學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與中職生大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樣本數目過小(僅19名)有關,所以各維度上的差異體現為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家庭學生的差異。
以上結果提示我們,在班級環境的優化上,中職學校要重點加強對男生群體、一年級學生,中、高收入家庭學生的特別關注。
對班級環境的聚類分析發現,中職班級環境可分為三類:團結向上型、一般型、問題型。
問題型班級占45.6%,團結向上型僅占10.4%,而且問題型班級人際關系及秩序紀律均較差,競爭性較低,學生感知的學習負擔也較少。問題型的高檢出率及表現特征值得特別關注,它說明中職學校班級環境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而如前所述,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校適應、社會行為及心理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和諧的班級環境有助于學生勝任學業、人際和諧,并獲得學業的成就感。因此,中職學校要把班級環境的優化作為重點問題來抓。那么,如何優化,就要從分析班級環境現狀成因入手。綜合問卷調查及個人訪談結果,我們發現中職不良班級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學生自身原因 中職生多為中考失利者,自身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嚴重不良,缺乏學習動機,而意志力又極為薄弱,所以,在學習上普遍存在厭學心理和放棄心態。中職生在課堂上睡覺已成為普遍現象,這嚴重影響了一個班級的學風和秩序紀律,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大受影響,同時,也危及中職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除此之外,學生個性及自我認知因素也是影響班級環境狀況的一大因素。中職生普遍是屢遭挫折和失敗的個體,過去已有的學習經歷使其變得自尊而敏感,最怕別人看低自己,對生活事件的解釋也更傾向于消極認知,稍不如意便產生敵意和憤怒,矛盾、糾紛及攻擊行為,容易致使班級人際關系不和諧。
教師原因 教師缺少對課堂和班級的有效管理,師生關系不和諧。如前所述,中職生課堂睡覺現象較為嚴重,有些教師只教書不育人,聽之任之。久而久之,一年級新生在受到高年級學生的“言傳身教”后,入校時的優良學風日漸消退,最后不是聽不懂、學不會,而是變得根本就不想聽、不想學。還有一些教師,雖然極力維持課堂秩序,但由于僅僅動用教師權利進行管理,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所以,效果亦不顯著。更有甚者,由于管理方式偏激,對學生缺乏耐心和信心,加之中職生原本就敏感,受不得批評和別人的看低,最后致使師生對立,學生對教師產生反感、抵觸情緒,這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不良班級環境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校原因 在教學方面,中職課程設置缺乏吸引力,教學內容與初中脫節嚴重,加之學校教學手段單一,現代化教學媒體使用頻率較低,造成學生學習動機下降,學習興趣減退。在管理方面,培養中職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個性品質這一預防和發展性的目標,比幫助中職學生消除問題行為的目標更具積極意義。而現有的中職學校管理把人力和時間大部分用在了問題行為、沖突事件的處理和安全教育上,在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努力不夠,引導、疏導和開導不夠,致使管理成效甚微,班級沖突事件時常發生。
學業導師制作為一種個性化的輔導機制,不僅能實現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生活和思想全方位的指導,而且有助于加強師生溝通,增進師生情感,促進師生關系和諧,滿足學生的學業支持需要和教育援助需要。此外,由于中職教師教育教學任務繁重,時間和精力有限,可以選拔一些優秀學生作為輔助力量,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學業、人生態度、學習觀念、為人處事、秩序紀律等方面的積極引導和幫助。但導師要注意加強對這些學生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訓、指導和幫助,使其在班級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幫助困難學生,矯正不良風氣,優化班級環境。
班級環境的優化不是靠簡單說教就能實現的,學校和班級必須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愛好需求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通過活動增進師生情感,營造和諧人際關系,提高班級凝聚力。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豐富校園和班級活動類型。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不僅要組織娛樂性、競技性、選拔性活動,還要多組織一些培訓性(如跳舞)、模擬類(求職模擬、角色模擬)、互動類(如傾聽學生的心聲、體驗教師的情感等師生互動活動)、公益類(如走進敬老院、心理援助、關注留守兒童和孤兒等)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相互認知、增進了解,在認知中提高,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班級凝聚力,規范秩序紀律,激發競爭氣氛。
另一方面,要發揮學生骨干的力量,到學生當中集思廣益,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組織活動,讓絕大多數學生都參與到活動的組織中去,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樂趣。學生首次獲得的積極體驗會成為下次活動的動力,久而久之,班級凝聚力就會在無形中增強,并促使班級環境良性發展。
就中職生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而言,他們對動手操作和技能習得更容易產生濃厚興趣,枯燥的理論教學容易使他們產生厭學心理。所以,在中職教學改革中,應盡量增加實踐課程和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并將理論和實踐在同一空間和時間實現,即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使學生現學現用,學習之后有所收獲,增強學習的成就感。同時,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
[1]屈智勇,鄒泓,王迎春.不同班級環境類型對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4,27(1):31-33.
[2]郭伯良,王燕.班級環境變量對兒童社會行為與學校適應間關系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5,37(2):233-239.
[3]龐海波.中學班級環境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9,32(3):742-744.
[4]江光榮.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J].心理科學,2004,27(4):83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