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 謝志冰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認為,上課就是用自己的“一桶水”,去教給學生“一杯水”。事實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學生需要的不僅是教師的那“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自己找到水源。如果說知識就像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各式瓜果蔬菜,那么教科書則是指導人們烹飪美食的菜譜。菜譜僅是對美食制作過程的一般性說明、一個借鑒,要做出拿手好菜還需廚師下工夫。同樣,教科書不單是用來“教”的,更重要的是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作為教師,不僅自身應該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同時還應教會學生使用教科書,讓學生學會通過教科書所記載的內容讀懂語文的本質,更好地構建高效課堂。
怎樣通過教科書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打造高效課堂呢?我認為,專題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專題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主要由教師對教科書進行合理、科學的“集成式教學”,讓學生在知識板塊中自主體味語文的妙處,形成思維“知識樹”;第二個環節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根據知識點進行自主的“專題研究”。
語文課堂常常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學生認為聽與不聽沒什么區別,至少與分數的高低關系不大;甚至,語文課堂淪為了學生完成其他學科作業的時間段。面對“人在神不在”的學生,語文教師大為神傷。仔細思考,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停地圍繞課文反復咀嚼,直到連渣滓都嚼不出味兒來了方肯罷休,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光難說“文學味”,更難以吸引學生仔細聆聽。因此,語文愛好者的數量正驚人地流失著。
我認為,將《祝福》一文反復“壓榨、擰干”,獲得的感悟不會比從《吶喊》、《彷徨》中提煉出的養分多。要了解魯迅,多讀其小說、雜文方為讀懂他的最佳方法。祥林嫂不過是鉆石上流光溢彩的一面,打磨得再亮,也無法折射出鉆石本身的光芒,以蠡焉能測大海之水量!陶淵明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言之有理??!見多識廣,讀多了,自會思考。
專題教學圍繞某一教學目標,在深入研究若干文段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進行“板塊式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的“形散神不散”,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參與中,形成細致、深入思考的能力。如前文所述,為了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專題教學包含兩個環節——教師的專題教學和學生的專題研究。前者必須是教師在結合學情的基礎上對教科書、知識點進行合理化整合,這樣才能更好地貼合學生實際,更有利于實現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后者一定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實現的,在之前板塊化的知識梳理、整合后,實現自主閱讀與思考。

“教”是為了“不教”,專題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知識點的整合,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徹底掌握,為日后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無師自通打下基礎。因此,專題教學更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更重視對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更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同時,因為涉及的知識、內容更廣、更多,課堂上對教師專業水平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專題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會調動教師自身的積極性,要求教師努力開拓與延展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的思維。
所以,專題教學勢在必行!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以教學的手段挖掘教科書的深度,用專題的方式拓展教科書的寬度。
如何進行有效的專題教學呢?方式如前文所說,分成教師的專題教學和學生的專題研究兩部分。本文將主要探討專題教學的有效方式——教科書的專題整合、知識點的專題整合。
1.以一個單元為單位。高中語文的教學一定要有整體意識,課文不能孤立開來單篇單篇地咀嚼。一個新單元的教學,首先應找出本單元課文中重要的相同點,其次再以此為教學目標,形成設計思路,這樣能夠避免各自為政、零敲碎打的弊端。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有3篇課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都是我國散文中寫景狀物的名篇,都是通過細致描繪山川大地、自然風物的美景,來表達作者對自然、對人生、對時代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而學生對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理解得并不深刻,只是膚淺地記住了,并沒有靈活掌握。對此,在設計這個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時,我就將“讓學生深入理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為了首要教學目標。
寓情于景的散文往往通過優美的語言描繪神奇的大自然,來展現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讀這類課文,需要透過文字展開聯想與想象,調動情感,體會課文所描繪的景象和意境。因此,在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我先展示一幅清晨露水荷花的圖片,然后讓學生說出看到圖片時的心情,用語言描摹圖片中的景色,再分析情、景關系,之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片段,感受景物柔美、蒙眬之感,體味作者由不寧靜—欣喜—回到現實、再到推古及今越發低落的心態。教學《故都的秋》一文,我先讓學生找出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再讓學生體味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景物描寫來反映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教學《囚綠記》一文,我先讓學生思考那株被“我”所囚的常春藤有哪些特點,再聯系時代背景,思考作者當時的心境,最后總結作者所運用的手法——托物言志。之后,為了強化學生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理解,又拓展了幾篇此類佳作《我的空中樓閣》、《綠》、《花床》等,以深化學生思維。
這樣的專題教學,整合了教科書的內在聯系,抓住一個重點,深入研究,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填鴨式”知識灌輸,能更好地實現“一課一得”。同時,大量課外文章的閱讀,既擴大了教學容量,又豐富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2.以一個學期為單位。語文教學更應該有全局觀,語文教師大可以展開拳腳,拓寬思路,以一個學期為單位,通過整合本學期最重要的知識點,確立教學目標,形成設計思路。如人教版必修三議論文的教學“表達與交流”這一專題中,4個寫法指導(“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學習論證”、“學習議論中的記敘”)都是圍繞議論文展開的,而這學期的課文中恰恰有《寡人之于國也》、《勸學》、《師說》、《過秦論》等幾篇經典議論文。于是,結合這幾篇課文,我設計了作文教學專題“在借鑒中成長”,由4課時組成:通過借鑒《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巧妙避開梁惠王“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問題、將話題自然過渡到“仁政”觀點上來,讓學生學會巧妙選擇論點,然后結合《語文報》(高考版)2011年第45期作文“距離”,訓練學生尋找最優的議論角度,確定最佳論點,并完成同題作文;通過借鑒《勸學》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正、反面比喻的大量使用,讓學生學習廣泛使用正、反面論據,使文章論證更充分;通過借鑒《師說》中對從師的正確態度——以道為師的論述,讓學生學習對比論證法;通過借鑒《過秦論》中對秦國由崛起、發展、統一天下到滅亡過程的記敘,讓學生學習扣合文章論點進行詳略得當的記敘,并完成作文練習“寬容”。這個文言文單元的教學,不再是單一的以文言知識為主,而是以議論文的寫作為線索,整合教科書內在關系,以期讓學生通過4課時的學習,初步具備議論文的基本寫作能力。
這種以學期為單位的專題教學,突出了本學期教學重點,更利于學生綜合地學習、感知語文。它有效地避免了以單元為單位的專題教學的相對單一性,內容更全面,形式更多樣。
1.成堆的套題、散亂的練習往往讓學生暈頭轉向,找不出規律。因此,必須以單個知識點為單位,深入思考、探索,方能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如高三階段的專題復習“病句”,我先讓學生完成一套包含各種錯誤類型的病句習題,然后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逐步啟發學生總結出病句的8種常見錯誤,使學生對病句形成一定的敏感度。
這樣的專題式訓練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強化了他們對病句的本能性認識,提高了做病句題的速度和精準度。
2.語文課堂不應囿于教科書,這樣會限制學生的視野,束縛他們的思維,出現語文教學中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境況。所以,專題教學應該打破教科書的限制,大膽引入大量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感知語文之美,而不是在對僅有的幾篇課文干巴巴的咀嚼中厭倦語文。
比如詩歌鑒賞,結合不同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知人論世后方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表達的真實感情。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詞”的教學,教科書中選擇了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4位詞人各2首作品,共8首詞。但事實上,此4人最能代表兩宋時期豪放、婉約之詞風,一兩首詞怎夠?不過略見一斑,焉見宋詞之洋洋大觀?因此,我以4位詞人為單位開設了4個專題教學板塊(“多情柳郎”、“曠達東坡”、“遺恨稼軒”、“率性易安”),在廣泛了解作者生平、閱讀(誦讀)其作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詞作更深廣的內涵。如在“曠達東坡”專題中,我按照蘇軾人生的4個時期分別選取了一些作品,讓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去體會詞作背后真實的東坡。選擇的作品,有他初入仕途時期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翠蛾羞黛)、《望江南》(春未老)等;外調貶謫時期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浣溪沙》(簌簌衣巾)、《臨江仙》(夜歸臨皋)、《鷓鴣天》(林斷山明)、《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等 ;召還又外放時期的《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八聲甘州》(寄參寥子)等 ;遠貶惠、儋時期的《歸朝歡》(我夢扁舟)、《木蘭花令》(霜余已失)等。
通過對蘇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作品的品讀,讓學生對詞人形成一個相對個性化的立體認識,這樣的認識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的結論,也不是拘泥于教科書上的現成答案,而是經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得出的,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此外,學生自己做的專題研究也是專題教學的重要方式,它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專題教學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力手段。為此,教師必須深度開發教材,更有效地對教科書內容進行整合,更合理地安排課堂時間,如此,課堂效率才能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