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武陵山片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困境及其轉向:以恩施州為例

2012-08-20 08:23:52李忠斌
湖北社會科學 2012年12期
關鍵詞:特色農業發展

李忠斌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 武漢430074)

一、引言

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我國民族地區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但客觀地講,挑戰大于機遇。那么,民族地區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突破口在哪里?是一味地追逐市場的熱點還是用足自己的優勢走 “特色”、“綠色”之路是我們面臨的重大選擇。我們認為,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瞄準市場并提高產品競爭力,走一條發展特色農業之路才是我國民族地區農業突圍的關鍵。

武陵山片區包括湖南、湖北、重慶和貴州四省市交界的71個縣市區,片區是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為一體的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片區國土總面積17.18平方公里,總人口36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為1234.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12.5%,片區內世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9個少數民族。這里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但是,經濟發展一直非常緩慢,歷經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發展,盡管片區內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然而貧窮落后的狀況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武陵山片區的主體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江開發區和銅仁市等五大區域。在該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和發展水平大體相當,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稱恩施州)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恩施州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雖地處中部,但受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所限,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于滯后狀態,農業基本上是在封閉空間上的自然輪回,盡管以農業為主,但農業卻沒有獲得大的發展。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自然區位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業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現有的統計數據看,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形成了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但同樣我們也要注意的是,農業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著放棄農業,恰恰相反,二、三產業的發展要求農業提供更多、更優質的要素供給,不僅不能削弱,反而應當強化強農富農意識,走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正因為如此,李克強副總理在視察恩施時就說:“恩施要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求發展。走一條不同于傳統模式的發展新路”。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強調要“打好特色牌”。“特色就是優勢,就是品牌,就是增長力和競爭力。”

關于什么是特色農業,學術界尚沒有一致的界定。我個人認為,特色農業就是指為社會提供的農產品及消費具有非同質性和不可替代性。這是由于生產要素在地區分布上具有差別性,而不可流動性的資源稟賦具有不可替代性,這就形成了區域差別的基礎和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消費越來越趨向個性化,市場需求結構具有多樣性的特征,這就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需求支持。一個地區從自身差別出發,發揮特有的農業優勢條件,就有可能形成特色農業。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富有差異性的產品,及時地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就能獲得差別優勢,獲取較豐厚的利益。據此,特色農業至少應包含以下要素: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基于區域優勢的品質、有傳統工藝與技術支撐、有一定的規模優勢。[1]同時,特色農業還具有相對性、資源依賴性、高風險性和市場導向性的基本特征。[2]

關于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文獻并不多,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還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沒有得到科學的回答,如發展特色農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發展特色農業需要什么樣的政策支持?政策的著力點在哪里?政策效果如何體現?民族地區發展這么多年的特色農業,為什么始終在傳統的路徑中打轉?是什么原因導致特色農業不能做大做強?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有沒有現實條件?有沒有群眾基礎?

以上這些問題若得不到科學的回答,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就找不到根本方向,就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本文不可能對以上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探討和回答,只是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對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作出判斷,期望能對各地發展特色農業的實踐有所啟示。

二、恩施州特色農業現狀

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大力培育區域特色農業的比較優勢,以特色農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因此,考察農業及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其成效便能較全面地把握該地區農業及經濟發展的面貌,這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基本事實依據和出發點。

(一)恩施州農業的基本情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加大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恩施州農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農業一業獨大的歷史已不復存在,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農業的根本地位并未削弱,形成了較為穩固的“330產業結構”(如圖1)。換句話說,在“330產業結構”中,各產業構成比例還會有變動,第一產業的比重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二、三產業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至少從當前來看,三足鼎立的格局,只要一足不穩,整個結構就將松動。更何況我們在經濟統計時往往把基于農業的農產品加工業統計在第二產業中,由此也不難看出,農業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著農業的完全退出,而是農業向高級化邁進的結果,在第二產業中,農業的要素貢獻是居于突出地位的。

據統計,2011年,恩施州全州生產總值418.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25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33.17億元,增長21.2%,其中工業增加值110.85億元,增長19.1%;第三產業增加值166.77億元,增長14.6%。三次產業構成由2010年的30.7∶28.7∶40.6調整為28.3∶31.8∶39.9,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

圖1 2011年GDP三次產業構成

恩施州201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3.19億元,比2010年增長5.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0.9萬畝,比上年增加8.3萬畝,增長1.3%;糧食總產量153.15萬噸,比上年增加2.7萬噸,增產1.8%。油料種植面積92.85萬畝,比上年增長1.3%;油料總產量8.94萬噸,增產6.6%。煙葉種植面積65.91萬畝,總產量9.32萬噸,增產9.1%;茶葉總產量5.29萬噸,增產14.8%。全年造林面積2.76萬公頃,全年林業產值7.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5%。全年生豬出欄456.97萬頭,比上年增加16.3萬頭,增長3.7%;年末生豬存欄421.3萬頭,增長2.4%。全年畜禽肉產量43.83萬噸,增長5.2%。全年畜牧業產值73.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5%。

2011年末耕地總資源470.97萬畝,全年農村用電量3.70億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7.82萬噸,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94.07萬千瓦。①數據經《2011年恩施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及《恩施州“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整理所得,文中其他數據,若無特殊說明,均據此所得。

農業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及營銷過程中不可控因素很多,可以說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但我們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恩施州農業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和較好的發展勢頭,新的產業增長點開始顯現,“雙葉雙業”(煙葉、茶葉、林業、畜牧業)增長強勁,農業比較優勢得以展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突出。

(二)特色產業。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或者說是在尋找農業比較優勢方面,恩施州經歷了一個漫長和波動的過程,最終確定煙葉、茶葉、蔬菜、藥材、水果、魔芋、生豬7個產業為特色農業(見表1)。

表1 恩施州、恩施市特色農業基本情況統計表

從表1可以看到,除生豬養殖外,六大產業種植面積已達521.09萬畝,而同年末耕地總資源470.97萬畝,特色農業種植面積已超耕地總面積。①這種情況是存在的,恩施州為山區,耕地面積有限,特色農業大都是利用高山、荒坡、林地來發展的,如高山蔬菜、畜牧養殖、林果等。特別是蔬菜和藥材近年發展很快,種植面積達299.01萬畝,占總種植面積的比例高達57%,可見其重要程度。恩施市的情況與此類似,發展的重點也是一樣的,從全州范圍而言,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恩施走在了全州的前列,除蔬菜和生豬外,其他各項均超全州平均水平。②恩施州下轄6縣2市,在這里我們只以縣(市)為單位來計算,并沒有考慮各縣(市)國土面積、耕地面積等方面的差別,僅供在比較時的參考。由此可見,特色農業的地位在恩施州已得到鞏固和加強,特色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了大幅度提高,規模優勢開始顯現,后續發展的動力較為強勁。

三、恩施州特色農業面臨的困境

恩施州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走出了一條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我們的發展目標和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對特色的把握與挖掘不夠,定位不明確。作為一個地區而言,在農業方面我們有什么特色,什么才是我們的特色?這是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恩施州農業資源豐富,區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明顯,似乎什么都是特色,對特色的篩選也是一波三折。我們應該清楚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固然是特色,但離開了規模和市場就失去了特色的價值。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對特色的把握、挖掘和定位方面存在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家底把握不清,對特色資源及市場狀況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二是特色農業的選擇,特別是主導性特色農業的選擇上還存在強烈的“領導人偏好”,特色農業的變動過于頻繁,不少產業剛起步便剎車,既沒有形成傳統,也沒有擴大規模,很多時候反而是傷農的;三是部分特色農業的選擇與社會需求產生矛盾,產業發展面臨較大的政策風險和社會風險,如煙葉的大面積種植既可以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也面臨政策的強力打壓。四是部分特色農業與市場的對接不緊密,受深加工能力限制,產品尚處于原料供給階段,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大做強,如藥材、魔芋等。因此,弄清楚特色是什么且準確定位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

(二)特色農業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產業鏈不完整,缺少規模,市場份額不大。恩施州特色農業資源分布在不同的區域,沒有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開展縱向、橫向一體化整合,生產能力分散,產前、前中、產后的服務與管理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沒有形成集群生產能力,致使遍地開花的同一種特色產業沒有規模效應,市場半徑普遍較小。在我們調研時發現,不少特色農產品僅在區內供應,且數量有限。沒有市場牽引的產業是不可能有規模上的提升和效益上的保證的。

(三)產業區域分散,品質差異較大,沒有形成名牌和品牌。由于行政分割和區域分割的特征明顯,加之沒有形成全州范圍內的園區發展模式,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還是空白,同一產業在全州布局分散,大小企業星羅棋布,生產水平差異巨大,從原料到加工到市場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網絡,質量控制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沒有形成全區域的公共品牌,僅有的幾個“名牌”也在眾企業的圍攻之下難以自保,形成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在此,我們以茶葉為例加以說明。

茶葉既是恩施州的傳統產業,也是恩施州的特色產業。盡管發展歷史悠久,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擺脫“千家萬戶種茶,小規模作坊式加工,無品牌蛇皮袋賣茶”的景象。產業組織化程度低,州內僅有的幾個茶葉專業協會和合作社也是規模很小,吸納的茶農數量少,與企業在利益上聯系不緊密,僅處于專業合作組織的起步階段,根本不能起到品牌載體的作用。州內幾家稍大一點的加工銷售企業又各自為陣,自打品牌,互不買賬,因而導致到目前為止全州尚無一個龍頭品牌。全州大小茶葉加工企業達到800余家,但大型茶葉企業不到2%,絕大多數廠家基本處于原始作坊式生產方式,企業資本有限,底子薄,起點低,設備陳舊簡陋,衛生條件差,人員素質不高,生產的產品規格不一,茶葉品質極不穩定,按照現行QS認證發證審查要求,根本不合格。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注冊登記茶葉商標46件,但沒有一件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全州獲得省、部級獎的產品達100多個,獲“湖北省十大名茶”的品牌有6個之多,沒有一個是叫得響的名牌產品,中國傳統十大名茶“恩施玉露”也沒有形成區域公共品牌,在全國的影響也極其有限。

經筆者調研統計,如宣恩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8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僅占企業總數的20.7%,小作坊式加工企業69家,占企業總數的79.3%,全縣只有4家茶葉加工企業能夠達到清潔化生產要求(如圖2)。

圖2 2007年—2011年宣恩縣茶葉加工企業數量變化

(四)特色農業創新不足,發展新型特色農業缺人才、缺技術,缺成果。專業技術人才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主體,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少,創新能力不強,必然導致技術進步速度慢、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2007年底,全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固定從業人員平均每個企業只有25人,規模以上企業的固定從業人員平均每個企業也只有85人。在規模以上企業中的固定從業人員中,中專以上學歷的人員2128人,占固定從業人員總量的22%,其中研究生3人,占0.03%;本科學歷311人,占3.27%;大專學歷1071人,占11.26%。全州10家省級、國家級龍頭企業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只有206人,只占固定從業職工的7.4%。①恩施州有國家級農產品加工企業一家,即湖北長友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省級龍頭9家,即九洲牧業有限公司、發夏食品有限公司、多仁食品有限公司、白果民族茶廠、大派食品有限公司、茨泉酒業有限公司、宏業魔芋開發有限公司、鳳頭食品有限公司、松樂有機農產品有限公司。

由于特色農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全州的農產品加工現狀是農產品資源多,開發成商品的少;傳統方法加工的多,研發新工藝的少;大眾產品多,品牌產品少;初級產品多,精品少。即使像九洲牧業公司這樣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有一半的產品也是進行傳統加工后面向州內市場,另一半是進行冷凍加工后銷往州外,其實只是賣原材料。加之農產品加工人才的創新能力差,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鳳毛麟角。全州農產品加工業還沒有專利的申請,國家級名牌產品還是空白。

(五)特色農業主導地位不突出,缺乏產業帶動力。一是龍頭企業整體規模偏小。在市場競爭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不夠突出,優勢不明顯,還沒有完全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完整的產業體系,發展基礎和競爭實力不強。二是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多數企業裝備落后,技術創新能力弱,造成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品種、質量和數量均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致使一些名優特產品規模上不去,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由于龍頭企業經營的外向度總體上不高,與國內大企業、大集團開展合資合作的還很少,很難融入國內大企業、大集團的產業鏈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三是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全州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方式多是合同契約型,服務型、保護型不多,合作返利型的更少。

(六)以特色農業為基礎的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民增收效應不明顯。一是主導產業不精,基地比較分散。多數地方在特色資源開發中選擇主導產業不是 “少而精”,而是“多而全”,致使在一定區域內以一個優勢品種為主導,集中連片開發的基地還很少,開發面積上的數量優勢并沒有轉化成為產業規模。二是品種不優,重建輕管現象突出。有的地方在特色資源開發引進品種時不試驗,不示范,生產的產品品質差,市場不認可;有的基地雖已建成,但不重視后續田間管理,致使成園率低,園相差,投產遲,單產低,效益無法顯現;有的忽視老基地管理,低產茶園的改造、“宣恩早”溫州蜜柑的提純復壯、“長十郎梨”的品種改良、高山蔬菜品種單一化等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三是品牌創建工作滯后,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以茶葉為例,全州茶葉企業登記注冊商標50余件,只有5件商標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1個產品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全州茶葉畝均產值僅為1000元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4元,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1158元。四是龍頭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不足,市場份額不大,即使有規模種植的支撐,卻無法消耗初級產品,很多農產品最終都積壓在農戶手中,把風險也轉嫁給了農戶,不能帶動農戶從發展特色農業中獲益,反而挫傷了農戶的積極性。如恩施市2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沒有一家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的。最典型的是魔芋加工,一方面是政府在大面積推廣優質魔芋,鼓勵規模種植,而以前還較有規模的龍頭企業卻是一蹶不振,勉強維持運轉,魔芋產業的命運實在堪憂。

(七)特色農業缺少兩個基本元素:文化與富硒。武陵山片區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各族群眾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我們都知道,民族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而且是不可替代和復制的資源,具有唯一性,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來加快特色農業的發展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同時,武陵山片區是硒礦富集地,號稱中國硒都。硒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利于身體健康。從地域的角度講,富硒是其他地方農產品不具有的內在品質,是該區域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大力宣傳、開發富硒優質農產品是拓展市場所必須做的功課。如富硒茶有降脂減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防癌、抗毒滅菌等保健功效,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符合目前國家提倡開發健康、有機食品的政策。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在發展特色農業的過程中,對民族文化挖掘不夠,特別是對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加工、營銷、品牌等全過程研究不夠,創新不足,對富硒文化的利用也是如此,有的僅僅是在產品的包裝上打上很小的富硒二字,但明顯感覺富硒與產品的結合不夠,宣傳沒有底氣。如此一來,武陵片區有特色農產品就失去了和其他地區農產品競爭的最大本錢,特色農產品被其他同類的普通農產品所淹沒,沒有闖出一條應有的特色之路。目前我們雖已認識到“富硒”的重要價值,但做得還不夠,還沒有把“富硒”變為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今后要讓“富硒”轉變為產品的內在價值,并充分體現在價格競爭中。

四、恩施州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及方向選擇

(一)恩施州特色農業發展的條件。

1.自然條件優越。發展特色農業,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是首要的決定因素。恩施州在自然條件方面的特質有:一是氣候條件。恩施州處在我國東部季風中亞熱帶的貴州高原—鄂西南山地氣候區的東北隅,屬中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總的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熱,霧多濕重,雨量充沛。二是土質。恩施州土壤類型復雜,有黃壤、棕壤、紅壤、黃棕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沼澤土、潮土和水稻土等19個土類,53個土屬,139個土種。主要土類的分布和性狀,隨海拔高度變化而有比較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三是河流與植被。州內河流密布,水質優良,加上工業發展相對滯后,水源基本無污染,植被保存較好,森林覆蓋率達70%,能充分保證農產品品質。

2.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勞動力資源優勢從三個方面體現:一是數量,二是質量,三是成本。從恩施州現有的情況看,數量相對充足,質量還有待提高,成本尚在合理水平。據統計,2010年全州鄉村戶數95.88萬戶,鄉村人口343.25萬人,鄉村勞動力資源合計207.47萬人,其中勞動年齡內180.59萬人;鄉村從業人員合計188.68萬人,其中勞動年齡內169.57萬人。農村勞力文化素質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5.43%,小學程度占36.05%,初中程度占47.56%,高中(含中專)程度占10.5%,大專及以上程度占0.46%;初中及以下程度勞動力的比重達89%。

現在最大的困境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數量龐大,對發展特色農業構成最直接的威脅。據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州外出務工勞力達68.75萬多人,占鄉村從業人員的38%,占第一產業勞動力的70%。外出勞力中16歲至40歲的人員達到87.12%,以男性居多(占64%),留守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只占30%,且多為40歲以上的老人和婦女。當然,我們這里談勞動力資源優勢,從另一個角度講是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將當前勞動力外出的劣勢轉變為后續的優勢,從各地發展特色農業的經驗看,這種轉變是可能的。

3.民族文化深厚。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在特色農業中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二是滲透著濃厚民族文化的產品營銷。我們說,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農產品本身就是差異明顯的產品,是其他農產品無法替代的,同時,只有有內涵民族文化的產品營銷才能盡快地打入市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因此,民族文化資源是恩施州發展特色農業的最大優勢。

4.資源獨占性強。除以上說的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外,資源的獨占性體現為富硒和當地獨特的物產。富硒在前面已有論述。獨特的物產是由于恩施州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垂直變化的多層次立體氣候,形成了豐富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和物產,被譽為華中“天然植物園”和“種質基因庫”。植物資源已知215科,900余屬,約3000種。森林資源尤為豐富,共有樹種171科,645屬,1264種,約占全國樹種的七分之一,經濟價值較高的有300余種。藥用植物中,有名貴藥材雞爪黃連、板黨、窯歸、紫油厚樸、絞股藍、天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白肋煙、茶葉、中藥材、苧麻、魔芋、蕓豆、柑橘、蠶桑、蔬菜等。這些獨特的物產有的是種類唯一,有的是你有我優,可以形成典型的原產地農產品,從而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

5.有規模發展的空間條件。從空間經濟學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區域空間。每一區域的特定空間范圍內,都有其獨特之處。這個獨特之處,可體現在自然資源、文化傳統以及經濟要素等多個方面,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條件,也是特色經濟之“特”。恩施州二萬四千平方公里,氣候差異極大,地質地貌千姿百態;土、苗、漢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很深,具備發展特色經濟的自然條件、文化條件、歷史條件和經濟條件。農業土地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規模特色農業的空間條件。全州耕地面積465.2萬畝,常用耕地面積383.8萬畝(水田面積105.5萬畝,旱地面積278.3萬畝),園地面積63.8萬畝,林地面積2178萬畝,牧草面積99.9萬畝,其他農用地面積146.3萬畝。

6.有發展的歷史基礎和基本加工技藝及加工能力。經過多年的發展,恩施州特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農業支柱產業優勢逐漸顯現,農業產業經營向縱深發展,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科技、農民素質、農業裝備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農業生產加工的傳統技藝有了改進、創新和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了明顯飛躍。2010年,全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8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由0.5∶1提高到1∶1。擁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1家,州級重點龍頭企業13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104家發展到1244家,社員從5.38萬人發展到11.7萬人,帶動農戶37萬戶,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省級示范社。

7.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恩施州既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有湖北省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是各項優惠政策的匯集之地。恩施州有少數民族地區、西部大開發、新一輪扶貧開發、“616”對口支援、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等疊加的政策輸入,加上農業部長期定點幫扶,特色農業發展將迎來一個更有利的政策環境。

(二)恩施州特色農業發展的方向。

1.生物質能源基地建設。恩施州特別是它所在的武陵山山脈,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對于維護區域的生態平衡以及生態協調承擔著重要的使命,保護生態是恩施州重大的使命和責任。一方面恩施州是我們發展小康社會,推進城鄉發展的重要一極,加快發展依然是它最重要的任務;同時它又有維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使命。在這兩點上,我們應當實現最大的統一,這也是恩施州特殊的重要性。

生物產業是最具有成長性、最具有發展潛力和空間的產業領域。生物技術的成長,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搶占生物技術的戰略制高點,努力形成對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都能夠起作用的增長點和動力,毫無疑問是一個具有極大的現實性和戰略性的選擇。

恩施州具有發展生物產業的條件,應該作為我們今后主攻的方向。通過資源摸底和技術準備,以園區發展的方式聚集生產能力,建設國內技術一流的生物質能源基地,全力打造中國“綠谷”,①“綠谷”是本文中作者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以綠色、特色農業為主,以產業園區形式予以推進,形成規模較大、特色鮮明、技術一流、市場廣泛的產業集群,類似于現有的“光谷”、“藥谷”、“農谷”等。力爭在中國特色農業及特色產業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中藥材及其深加工。恩施州中藥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不少產品享譽中外。中藥材產業是我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業,有大力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在將來的國際貿易中能獲得較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加快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及產業化步伐是推動地區經濟增長、達到農民增收,實現小康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藥業,充分發揮中藥材品質優勢和資源優勢,深度開發,主攻質量,創立品牌,貫徹實施中藥材生產、加工、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創建適度規模的GAP基地,促進產業產品結構升級,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藥業產業體系。

五、恩施州發展特色農業對策

(一)找準特色,科學定位。發展特色農業,首要的是要把握住所處區位的產業優勢,發展那些有極大市場前景、布局合理、利于支柱企業的發展,而本地又有生產條件、生產傳統的產業,并建立起這一產業的優勢地位。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我們說,沒有優勢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也形成不了優勢,恰恰是我們忽視了優勢的存在,一方面是沒有把握住市場并盡力開拓市場,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司空見慣,沒有認識到這一優勢的存在。所以說,恩施州發展特色農業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要確立好本區域的優勢產業,做到科學定位,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這是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最基礎、最起碼的條件。要瞄準市場,發展那些有特色、產量高、品質好、易于加工的產業,形成規模經營,使農業生產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努力實現耕地農業向國土農業、原料農業向商品農業、山區農業向外向農業、行政區位農業向經濟區域農業的轉型。

結合武陵山片區的實際情況,我們要高舉“綠色”和“健康”的旗幟,特中先優,量優結合,這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以人為本的發展宗旨,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適度規模,加工增值。發展特色農業,僅僅有特色是不夠的,必須兼顧規模,這個規模既包括種植規模,也包括加工規模和產品規模。而我國民族地區的農業客觀上存在著一個發展的怪圈,農業生產缺乏統一的指導,沒有建立起上規模的加工生產企業,農產品無處可賣,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一些優勢產業逐漸萎縮甚至消亡,始終在摸索中徘徊。由此我們得到啟示:沒有自己的優勢特色產業,沒有自己的支柱企業,特色農業就很難上臺階。因此,我們在推進恩施州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要不遺余力地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企業,主要是圍繞一項產業或產品,實行生產加工、技術指導、經營服務一體化,外連國內外市場,內連千家萬戶,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在建立支柱企業時,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地為本、主體獨立、利益聯動”的原則進行,既要考慮到加工企業的經濟利益,也要考慮到農民的利益。

有了好的產業和基地不等于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完成,特別要在建設好支柱企業的同時,推進名牌戰略,打出一批在國內外有知名度的產品,擴大市場份額,這樣才能保證特色優勢農業的興旺和可持續發展。支柱企業的建設要做到“高起點、高標準、高技術、高效益”,也就是在建設支柱企業時,一定要做充分的市場調研,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引進具有領先水平的技術設備,生產優質的名牌產品。建設支柱企業時一定要與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與本區域工業發展走向相結合,與農村各種經濟形式發展相結合,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三)整合資源,塑造品牌。品牌建設要貫穿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全過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我們以恩施州特色農業之一的茶葉為例加以說明。

如前所述,恩施州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產量較大,是特色農業及文化傳承的重要經濟作物,有極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文化價值。但由于茶產業沒有得到統一的整合,加工企業參差不齊,加工能力分散,加工標準不統一,茶葉品牌雜亂,沒有形成區域公共品牌。因而,如何利用優秀民族文化吸引消費者,如何打好富硒牌,提升茶葉品牌檔次,打造中國乃至世界的一流茶葉品牌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我們認為,首要的任務是實行縱向一體化的資源整合,成立全州茶葉生產加工貿易集團來統一經營和管理,各縣(市)較有規模和水平的加工企業成為該集團的生產車間,并由該集團來建設“恩施玉露”公共區域品牌,充分融合“富硒”特色和“文化”傳統,是打造特色茶產業區域品牌的重要途徑。

(四)拓展業態,多元一體。對特色農業的理解不能僅理解為是種植和加工,提供人們日常所需的食物。我們要在遵循農業發展規律的同時,根據人們對農業的不同需求,發展多元特色農業,走特色農業綜合發展之路,實現特色農業在一、二、三產業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如特色農業旅游業、特色農業休閑產業、特色農業文化產業和特色農業信息服務業等。

在此我們仍以茶產業為例來說明。茶產業要實現從第一產業(茶葉生產)向第二產業(茶飲料、茶油、茶葉深加工)和第三產業(茶文化、茶旅游、茶藝、茶館)的延伸擴展,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開發附加值高的新產品。茶文化旅游可以帶動茶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消費,茶旅游業是具有強帶動力的行業,要朝著差異化方向發展,樹立自己的品牌特色,不僅讓游客有風景可觀、有茶可品、有活動可參加、有紀念品可購,還要給游客留下深刻的茶文化感受。恩施州可以依托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契機,把茶旅游作為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帶動茶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

(五)技術創新,信息提升。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業的一次次質的飛躍,沒有現代科技也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特別是在該地區農業科技還十分落后的情況下,更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致力于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特色農業量和質的飛躍。只認識到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性還遠遠不夠,要下大力氣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這才是科技進步作用得以實現的保證。試想,沒有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者能領會并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術?能生產出合格優質的產品?能開展科學的管理?所以說,特色農業產業化還有個人的現代化問題,否則,土地生產率、資源產出率、產品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特色農業產業化亦將化為泡影。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緊跟前沿技術,下大力氣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特色農業。當前要加強農業信息網、科技信息網、“農技110”、“12316三農熱線”等信息平臺建設,做好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服務,啟動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和產銷中心建設,為農戶和企業提供有效信息服務,避免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市場風險,保證特色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六)政策支持,培育后勁。特色農業產品化時期也是特色農業的起步期,經濟前景尚不可預測,產業鏈尚不完善,銷售渠道不暢,風險大。此時,完全由市場機制來培育特色農業的成本過高。因此政府的培育對特色農業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產業扶持如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構建相對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如建立科技服務體系,制定科技投入鼓勵政策,支持技術攻關,促進技術的推廣等;利用財政信貸手段引導投資,并通過稅收等手段促進生產能力的形成。在生產能力形成之后,要大力發展流通業,促進特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實現特色產品的商品化,為產業化打下基礎。由于特色農業的選取一般基于本地自然資源、經濟基礎、傳統文化,當地具有發展該產業的基本條件,甚至有些特色農產品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因此一旦與政府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結合起來,很容易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六、余論

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當前已達成共識,各級政府已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農業是武陵山片區農業突圍的必經之路,因而,各地在不斷探索過程中試圖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結合發展特色農業的構成要件和本地實踐中的一些現象,我認為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加以認識和把握。

(一)正確認識并處理好特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關系。發展特色農業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當前確定了幾個特色農業的品種和方向,就忽視了本身就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傳統農業。這是因為,傳統特色農業不僅具有種植、加工的傳統,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也有相對固定的市場,只不過是我們對其關注不夠,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足而使其被市場拋棄,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我們同時要認識到,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傳統農業也能成為新的特色農業的生長點,對此,應該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二)對“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重新認識。各地在發展特色農業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及“一村一特色”,目的是把特色做“特”。但我個人以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固然有特色,但未必有規模經濟優勢,未必有市場競爭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最終提供給市場的是特色農產品,如果這一特色農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而我們供給的數量卻非常有限,結果是該產品供需不平衡,這樣一來,既守不住現有的市場,更談不上擴大市場,這樣的農產品很難說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一村一品”的模式風險極大,無論是自然風險還是市場風險,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給生產、加工、經營者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有的地方在遇到此類風險后,農戶推倒重來,另尋他路,造成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波折和起伏,甚至是斷送了該產業的發展,這是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因此,對“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提法和做法要認真地反思,堅持走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規模發展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的特色農業產業化之路。

(三)把握好特色農業發展的宏觀定位與微觀政策。發展特色農業已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們也應看到,在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是采取平衡發展戰略,也就是說,在已選定的特色農業中平均用力,齊步推進,其結果并不如預期的那么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做忽視了現階段各地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和條件,如資金狀況、技術能力等,其結果必然是平均用力卻沒有應有的力度。由此,我們要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宏觀定位基礎上,處理好特色農業產業內部的關系及優先發展次序,實行差別化的支持政策,做大做強一業,鞏固發展一業,從而實現全面推進的目標。

[1]朱守立,王明力.對黔西南州特色農業的思考[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3).

[2]潘時常,朱菊萍,焦金芝.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若干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1,12.

猜你喜歡
特色農業發展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特色種植促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中醫的特色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完美的特色黨建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精品13页| 毛片网站在线看|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综1合AV在线播放|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免费aa毛片|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婷婷亚洲最大|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swag国产精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综合亚洲色图| 国产精品2| 婷婷成人综合|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99精品久久| 亚洲视频二|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欧美一级在线看| a亚洲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麻豆精选在线|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丁香婷婷久久|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狠狠干综合|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欧美日韩午夜|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a级毛片免费看|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91小视频| 久久男人资源站|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在线97| 欧美不卡二区|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国产你懂的|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第一区|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国产自在线拍| 日韩视频免费|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