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標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0)
2004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更加促進了雙方的經貿合作。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區域旅游合作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形成了以北部灣為核心的三個旅游圈。
1.北部灣核心旅游圈。
北部灣旅游圈地處中國與東盟海路相連的區域,是雙方開展經濟貿易往來的連接點,是促進雙方文化、旅游合作的樞紐。北部灣旅游圈以廣西南寧為中心,形成一個包括北海、崇左、欽州、玉林、防城港等6座城市的旅游空間區域。
2.環北部灣旅游圈。
環北部灣旅游圈以北部灣為中心向周圍拓展,形成了一個融匯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為一體,包括眾多海內外知名景點在內的旅游區域,例如桂林山水、海南天涯海角、湛江白沙灣、越南下龍灣等。環北部灣旅游圈具有旅游合作開發時間早、線路豐富的特點,成為中國與東盟區域旅游的重要品牌。
3.泛北部灣旅游圈。
泛北部灣旅游圈包括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和中南半島上的新馬泰以及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旅游圈內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旅游開發價值,也是中國與東盟進行區域旅游合作未來最重要的發展區域。
總之,中國與東盟區域旅游合作是一個多層級的立體合作模式,具有非常廣泛的合作空間,更需要從戰略的角度進行長遠的規劃。
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旅游最為成功的環北部灣旅游圈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雙方的合作形式比較單一,在合作層次上僅限于廣告宣傳、旅游促銷和旅游線路組合等,缺少深層次的雙邊、多邊合作開發,旅游合作項目在中國東盟合作框架內的影響還比較小,這也限制了雙方合作旅游開發的效果。雙方合作深度不夠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合作范圍還沒有得以有效的拓展,盡管旅游圈內有大量優質的旅游資源,但是這些旅游資源的利用率還不高,雙方旅游合作空間有待提高。
中國與東盟區域旅游合作時間比較短,其區域旅游合作還沒有形成一條制度性的合作協調機制,當合作各方發生利益沖突時,缺少一個能夠發揮協調作用的協調機制。中國與東盟開展區域合作旅游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缺少一個適應區域旅游合作實際需要的制度框架,加強合作框架內合作各方的聯系。目前的聯席會議、論壇等形式,缺少對合作各方的有效約束,使得整個合作比較松散,合作組織缺少穩定性和連續性,很難起到有效的協調、規劃和指導作用,對于合作缺少系統規劃。由于沒有有效的法律保障也使合作組織缺少足夠的權威性,對于違反區域合作條款后應承擔的責任、應提供的補償措施等沒有明文規定,也沒有有效實施保障,影響了雙方區域合作的進一步深入。
從國內外旅游景區的發展經驗看,一個旅游區域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個旅游中心作為支撐,例如環渤海的北京、大連、青島等城市,珠三角的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城市,從而實現集聚效應并通過擴散帶動區域旅游業的全面發展。一是中心城市能夠充分發揮其吸引力,構建起以旅游景區為核心,融合城市文化、民族風俗、歷史遺跡、社會風情等,構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內容,吸引游客到旅游區。二是有一套完善的服務系統,能夠提供多層次的餐飲、住所等服務,這是旅游業的重要構成要素。三是順暢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這即是城市風貌的構成要素,也是影響旅游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四是城市標志,城市標志是一個城市文化、歷史等因素的集中體現,我國優秀旅游城市對于城市標志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標準。五是要有創建旅游精品的意識和能力,形成旅游區域內的旅游精品。六是具有有效的支持體系,城市各個領域能夠有效支持城市旅游的發展。[1](p4-6)最后,還要有一個完善的保險系統。中國與東盟合作旅游區在中心城市建設方面還不能滿足上述功能要求,尤其是作為旅游核心區域的北部灣旅游圈,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相對于其他大都市還比較差,南寧作為整個旅游圈的核心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旅游印象,人們更多的是通過“桂林山水甲天下”來了解廣西,而對于南寧的印象、對于南寧旅游的了解就比較少。
目前,有關跨國旅游合作邊界效應的實證分析還比較少,按照Tim Hasidim(2009)的研究,當兩國在邊境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后,盡管邊界障礙消除,但邊境的客觀存在使得邊界效應仍然存在。郭為(2008)對貿易引力模型在入境旅游邊界效應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2](p74-76)本文借鑒這一模型對中越跨境旅游合作項目的邊界效應進行分析,構建邊界效應模型如下:

其中,Mij表示i地區或國家在某段時間內從j國的進口額,A為常數項,Yi,Yj表示i國或地區、j國或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D表示地區之間的距離。
通過對數形式將上述非線性模型轉換為線性形式:

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引入新的變量對模型進行擴展,即以Tij,旅游目的地i接待旅游客源地j的游客人次替代進出口額Mij,Yi表示i地區的旅游投入總額,Yj表示 j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投入總額,引入虛擬變量Bij衡量兩地區是否具有共同的邊界,從而確定本文研究模型:

有關自變量的統計說明如下:
(1)因變量Tij。本文選擇廣西、云南、廣東、海南四省區接待東盟入境旅游人數表示,原因為:這四個省區是東盟進入我國旅游的必經之地,是東盟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另外,各省區對于東盟入境旅游人數的登記比較完備,為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
(2)Yi,Yj,表示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總投入支出,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資源、接待能力、旅游環境等,可以通過各地區或國家的旅游統計年鑒獲取相關數據。
(3)Dij,用以衡量跨國旅游的距離,更確切地說,應該是距離成本,距離越遠,成本越高,這里按照從東盟到中國景區的車船費用來衡量,沒有采用空間距離歷程,或者時間,原因是旅行者可以通過不同費用的交通工具來改變旅途時間。
(4)Bij表示旅游目的地與客源地是否具有共同邊界,擁有共同邊界會大大縮減旅游成本,作為一個虛擬變量,如果兩國或地區擁有共同邊界,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為了彌補樣本數據的不足,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所謂面板數據是指對總體中的給定樣本進行一段時期的觀察,既包括對樣本單位某一時期(時點)多個特征的觀察,也包括對于樣本單位多個特征在一段時期的連續觀察,由此得到的數據成為面板數據。面板數據通過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獲得樣本單位的二維數據,大大豐富了樣本數量和質量。
本文選取2004-2010年的旅游統計數據為樣本,其中廣西、云南、廣東和海南省區數據從中國旅游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各省旅游統計年鑒獲取,東盟統計數據根據東盟秘書網站、東盟成員國的旅游網站獲取,旅游距離成本根據入境點到旅游景點的車票價格計量,即某景點游客旅游成本=旅游人數×車船票價,然后將各旅游景點匯總。
根據上述中國東盟旅游合作邊界效應模型,利用Eiews6.0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中國東盟旅游合作邊界效應回歸統計結果
R-squared和調整后R2分別為0.996823和0.982471,擬合度非常高,統計值為1492.34,該值也非常高,表明模型對于入境旅游數據的擬合度很好。各個回歸變量的相關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相關,具體分析如下:
(1)旅游景點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總投入與入境旅游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1.2794,表明旅游投入每增加1%,入境旅游人數增加約1.27%,這表明旅游投入是提升旅游景點質量,改善旅游環境和服務質量的關鍵,這些因素又提高了旅游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
(2)客源國或地區的旅游投入與旅游景點國家或地區的入境旅游人數之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相關系數為-1.3124,這表明客源國在增加旅游投入,提高本國或地區的旅游景點質量,將提高國內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從而減少出鏡旅游的游客數量。
(3)距離因素是影響入境旅游的另一重要因素,距離越遠,旅游成本越高。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條件的完善對于發展地區旅游業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邊境道路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及國際航空路線的增多,這一要素已經明顯得以改善。
(4)虛擬變量的相關系數為1.5974,表明具有共同邊界對于入境旅游人數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這種地理區位優勢在旅游業發展進程中必須充分考慮。
事實上,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可能存在著相互作用,例如旅游人數的增多會促使旅游景點的投入增多,旅游投入的增多會吸引更多入境旅游人員,[3]為此,本文采用自回歸聯立方程組的方法構建方程組來考察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

通過Eiews6.0軟件,我們得出上述方程組在入境人數對旅游景點投入、距離成本變化時的沖擊響應圖。

圖1 入境旅游人數對旅游投入沖擊的響應
從圖1的結果來看,入境旅游人數對于旅游投入有一個非常顯著的響應期,但是這個響應會有一個期的滯后,在此之后,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響應,并會在以后各期持續降低響應程度,在延續到第10期時,該響應消失。因此,自然景點的投入對于吸引境外游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適當的投入形成一個滾動的、持續的增長效應。

圖2 入境旅游人數對距離沖擊的響應
從圖2的結果來看,入境旅游人數對于距離有一個非常顯著的響應期,但是這個響應會有一個期的滯后,在此之后,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響應,并會在以后各期持續降低響應程度,在延續到第6期時,該響應消失并出現一定時期的負面影響。要縮減距離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從三個角度考慮,一是提高交通運輸能力,縮短旅途時間;二是降低車船機票價格。
根據回歸統計以及結構分析的統計結果,本文主要得出結論如下:
1.入境旅游人數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根據本文選擇的四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看,決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客源國旅游人數的因素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投入、客源國的旅游投入、旅游目的地與客源地的距離、旅游目的地與客源地是否有公共邊界等。這些因素對于入境旅游人數的影響或大或小,它們共同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決定旅游人數的綜合因素。
2.旅游投入是關鍵性要素。
投入水平決定了旅游業發展水平,旅游業發展水平越高,包括旅游景點自身、旅游環境、旅游配套服務等,就會吸引越多的游客到來。客源國的旅游業發展水平提高,會促使旅客選擇國內旅游來替代跨國旅游。
3.距離因素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從入境旅游人數對距離的沖擊響應結果看,要注意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來縮減客源國與目的地地區之間的距離,這一邊界既包括地理的邊界,又包括制度的邊界、經濟邊界、文化邊界。地理距離是客觀的,不可改變的,但是地理距離不等于距離成本,可以通過改善交通條件,降低交通成本來降低游客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經濟邊界、文化邊界則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全面提升、均衡發展。
4.中國東盟旅游合作邊界效應明顯。
由虛擬變量的統計結果來看,我國與東盟開展合作旅游的邊界效應非常顯著,我國與東盟有著近1500公里的邊界線,在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成為一種邊界屏障,但中國與東盟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使得邊界效應的中介效應得以發揮出來,尤其是隨著中國同東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中國與東盟兩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區域、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等項目為兩方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公里、鐵路、航線的完善形成了立體的交通網絡,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加強旅游項目的全面合作,有利于形成一個面向東南亞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大旅游產業。
上述分析是圍繞地區之間、地區與國家之間的邊界效應展開的,雖然選取的解釋變量沒有體現旅游資源的差異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旅游發展水平,選取主要旅游景點的數據來進行相關分析,達到了考察邊界對于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影響的預期結果。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需要進一步針對問題做出調整,制定切實有效的策略促進旅游合作的發展。
在前面的結論分析部分,筆者已經提到一部分發展建議,這里主要就旅游合作制度、旅游管理等宏觀方面做進一步探討。
中國東盟的旅游合作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雙方的旅游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從近年來的發展來看[4],中國東盟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是雙方地區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當地旅游業發展,加快旅游資源整合、提高旅游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加快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實現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必須引起雙方的高度重視。
要加強對本國旅游的宣傳,增加宣傳投入,采用多種形式的宣傳方式,通過舉辦專題旅游宣傳、舉辦國際性的大型活動來促進本國、本地區旅游資源在其他地方的知名度,不僅形成有效的旅游品牌,還要讓這些品牌走出去,例如2008年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2010年東興中東邊境旅游節,2011年憑祥市邊貿旅游交易大會等活動,這些互動大大提升了舉辦地的知名度,也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的文化、社會交流,此外,還可以組織旅行社團開展旅游促銷活動,開展雙方間的聯合旅游促銷,與潛在游客進行直接交流。
隨著游客人數的增加,旅游景點的壓力不斷增加,游客對于旅游景點、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針對我國部門旅游景點出現的問題,必須加強對旅游景區的旅游合作管理,一方面要加強對旅游景點、旅游產品的保養和維護,注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旅游景區的質量。另一方面要規范邊境旅游管理程序,制定標準的旅游管理文件,按照國際慣例實現邊境旅游的規范化,推動區域旅游合作的持續、有序發展。
中國與東盟的區域旅游合作涉及的參與國家比較多,而且涉及到一些歷史問題,要保障這一合作體系得到順利的運行,就要從兩個方面做好文章,一是要保障旅游合作主體的多元化,構建一個包括政府、企業、社區在內的參與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參與國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合作各方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促進旅游的全方位合作和順利開展。二是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合作平臺,這一平臺包括決策平臺、執行平臺和推廣平臺。決策平臺目前包括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定期召開的合作會議以及形成的各項決議,對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決策需要由此組織解決。執行平臺應設立一個常設機構,用來協調成員之間的沖突,引導成員國開展旅游合作,例如旅游宣傳的合作、旅游交通建設合作、旅游教育培訓合作、旅游景區共同開發等。推廣平臺用于促進旅游區域內的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旅游地營銷等工作。
[1]張有雋.中越邊境邊民的族群結構——以龍州金龍山壯族邊民群體為例[J].中國旅游地理,2006,(5).
[2]郭為.中國東盟邊境旅游的互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4).
[3]蘇波濤.中國東盟邊境旅游的驅動力與限制因素分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4]趙和曼.中國東盟旅游合作的現狀與前景[J].旅游學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