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一
(湖北文理學院 管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1](p20-24)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數由1999年的92.4萬增加到2011年的675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0.5%提高到26.5%。①數據來源:教育部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在高等教育規模不斷膨脹的同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備受社會關注。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發展。因此,研究大學生學習行為,對于改進高校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行為的研究始于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馬丁·特羅,他在1973年發表了《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一文,指出在高等教育數量的飛躍性增長背后,學生學習行為以及學業發展會出現多元化和異質性趨勢。[2](p1-31)接著,阿斯汀在1985年提出了“學生參與”理論,認為高等教育質量與學生的有效學習投入密切相關,[3](p297-308)激發了人們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深入研究。國內學者對于高校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近些年來也日益活躍,但主要集中于大學生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等方面來探討高校學生學習行為。有分析表明,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大部分大一學生不像高中時有升學壓力,學習上只是草草應付,到大三時才開始注意自己的發展方向,努力尋找稱心如意的工作。[4](p24)也有學者運用“雙因素理論”針對大學生日趨嚴重的應付考試、混文憑等現象,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行了深入分析。[5](p110-113)有的研究者從“努力程度、學習態度、教師影響和校園環境”四個維度進行實地問卷調查,提出激發和調動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對策和建議。[6](p62-63)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于大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卻鮮見關于地方高校大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的研究。據統計,目前地方院校在全國高校數量中所占比例已超過95%。②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經濟信息網http://www.cee.edu.cn/show_news.jsp?id=5925因而,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主體的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更應當受到關注。基于此,本文以H省五所辦在市州的地方本科院校為例,進行地方高校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的研究。期望通過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的調查研究,能夠更好地引起大學生對自己大學生活的反思,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學習目標;也期望通過該項研究能夠幫助地方高校的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期盼通過該項研究能夠幫助地方高校找準提升教學水平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促進地方教育事業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在H省五所辦在市州的地方本科院校進行。此次調查一共發放問卷5200份,回收有效問卷494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1%。樣本的具體構成見表1。樣本的具體構成中,學科門類中包含的一級學科和設置的專業越多,被調查人數則越多。同時,樣本構成中大四和大一的大學生偏少,主要是因為考慮到大一學生剛剛邁進大學的校門對大學里的情況和環境不是很了解,而大四的學生忙于復習考研和找工作,所以,本次調查的主體是大二和大三的學生。

表1 樣本構成
調查問卷由23道選擇題和5道填空題組成,其中多項選擇題2題、單項選擇題21題,其內容主要涉及到:被調查者入學前的情況(2題);被調查者的家庭背景(3題);被調查者的學習狀況(14題),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表現、學習時間分配等;被調查者對老師教學方式的評價(2題);被調查者對學校學習環境的滿意度(7題)。筆者運用STATA10.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問卷調查數據。
本次調查通過大學生入學前就讀的學校和入學前來自的區域這兩個指標來進行研究。入學前就讀的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以前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也會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產生一定影響。從圖1可以看出,入學前就讀的學校主要有地級市重點高中和非重點普通高中兩大類,其比例分別是43.07%和40.14%,入學前就讀于省重點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大學生則較少。表2中的統計數據表明,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4.49%,只有5.16%的學生是來自于直轄市或省會城市。進一步按學科門類細分入學前來自的區域發現,社會學科的大學生來自農村的所占比例最多,藝術學來自農村的學生所占比例相對來說最少,藝術學的大學生來自縣城或縣級市的所占比例在被調查者中最多。

圖1 被調查者入學前就讀學校分布狀況

表2 被調查者入學前來自的區域的分布情況
本次調查分別用被調查者的家庭年收入、被調查者的父母較穩定一方的職業、被調查者父母較高一方的文化程度來考察被調查者的家庭背景。從調查分析結果得出,學生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被調查者在被調查總人數中占46.21%,家庭年收入在1-3萬元的占33.97%,說明市州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中家境不富裕的較多。被調查者的父母較穩定的一方的職業大多數為生產一線人員(含務農),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7.13%。被調查者的父母較高一方的文化程度多是高中(占40.95%)和初中(占39.43%)。被調查者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家庭經濟狀況、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家境較差的大學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以使家庭擺脫貧困,父母文化程度較高的大學生會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更勤奮地學習。
依據心理學“需要激發動機,動機決定行為”的一般原理分析,學習動機是激勵大學生學習行動的內在原因,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內部動力。[7](p129)大學生學習動機主要來源于對學習目的的認識和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本研究用“讀大學的初衷”對被調查者的學習動機進行考察,“讀大學的初衷”體現了大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態度,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從表3中可以看出,為了“找到滿意工作”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來讀大學的學生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8.25%和66.84%,這表明大學生變得比較實用和功利,學習動機有較明確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因為“對專業知識的濃厚興趣”來大學學習和深造的,在被調查總人數中僅為18.4%,說明大學生在其學習生活中真正求知問學的比較少。為了“結交更多朋友”來上大學的大學生在被調查者數中占30.13%,擁有這樣初衷的同學在學習生活中的重心不是在于學習,而是在于廣結朋友。此外,還有12.84%的被調查者回答是“迫于父母和朋友壓力”才來讀大學的,這部分同學在學習中自然是少了些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更多的是迫于壓力。

表3 被調查者“讀大學的初衷”的分布情況
本研究主要通過學生學習表現和學習時間分配的多指標調查來反映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狀況。
1.上課出勤率和上課在教室中喜歡選擇的位置。
上課出勤率和上課在教室中喜歡選擇的位置能夠反映大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表4中的數據反映,學生上課出勤率在80%以上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92.37%,學生上課時喜歡選擇坐在教室的后3排的在被調查總人數中僅占16.68%。分年級來看大學生的上課出勤率和上課在教室中喜歡選擇的位置可以發現,年級越高的大學生上課出勤率越低、越不喜歡選擇坐在教室的前3排的位置。上課出勤率在90%以上的四個年級的學生中大四學生比例最低,上課喜歡選擇坐在教室的前3排的位置的大二學生的比例也明顯多于大四學生。

表4 被調查者上課出勤率和上課在教室中喜歡選擇的位置的分布狀況
2.課堂表現。
本研究用 “從不或很少參加課堂討論”、“從不或很少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有過故意不上課行為”、“有過未完成作業”、“作業有過抄襲行為”和“有過考試作弊行為”這些指標來考察學生的課堂表現。
表5中顯示的是被調查者的課堂表現。從整體上來說,H省五所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行為存在偏差。有47.12%的被調查者回答從不或很少參加課堂討論,67.95%的被調查者從不或很少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40.95%的被調查者回答有過故意不上課行為,44.08%的被調查者有過未完成作業的行為,55.41%的被調查者作業有過抄襲行為,更有甚者,有29.73%的被調查者稱有過考試作弊行為。分年級來看大學生課堂表現情況,除了大一學生因樣本數量有限而不能準確反映總體情況以外,從大二到大四這三個年級總體上呈現出年級越高課堂表現越差的態勢。作業有過抄襲行為的大四學生所占比例(68.64%)高于有過此類行為的大二學生所占比例(54.06%);而被調查的大四學生中有46.61%的人稱自己有過考試作弊行為,遠遠高于被調查的大二學生中有25.35%的人稱自己有過考試作弊行為。

表5 被調查者課堂表現情況

表6 被調查者課外時間安排情況
3.課外時間安排。
大學相對于高中,它的教學氛圍是相對寬松的,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己掌控,課外時間如何安排反映著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從表6中可以看出,課外時間安排每周用于課余學習(包括預習、復習、閱讀等)的平均時間為12小時,大多數被調查者報告每周課余學習時間為10小時,被調查者每周課余學習時間的差異較大 (標準差為10.36)。每周娛樂的平均時間為13小時,比其每周課余學習平均時間多1小時。分析數據說明,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不夠,有相當多的學生還沒用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每周參加社會活動、社團活動和學生集體活動的平均時間為4小時,說明學生都比較期望從參加社會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表6中的數據還顯示,被調查的大學生平均每天鍛煉時間和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分別為1小時和8小時,而且被調查者在這兩個方面之間的差異較小(標準差分別為0.91和0.89),說明學生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良好。
古語有云:“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用學生對老師教學方式的評價來反映地方高校大學生更喜歡怎樣的教學方式。從表7中可以看出,期望老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被調查者在被調查總人數中所占比例最多(55.71%),其次是選擇口授加板書的教學方式的被調查者占52.38%,再次是希望是看電影式的多媒體教學的被調查者占49.44%,以上這些數據說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更受學生的喜歡。與此同時,學生們還期望老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提供案例或案例教學、還希望經常有師生互動和同學互動環節。H省五所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對老師教學方式的評價給教師們今后教學方式更新提供了依據,也為學校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

表7 被調查者對老師教學方式評價的分布情況
高校的學習環境,尤其是其硬件設備和設施,對大學生學習行為有較重要的影響,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更高。表8中的數據分析顯示,被調查者對圖書館的藏書量比較滿意的占57.73%,但是對圖書館閱覽室的座位量不滿意的高達44.99%。圖書館是大學里知識和文化的殿堂,是大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最重要的地方,因而,地方高校應增加閱覽室座位數量,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被調查者對學校自習室的環境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人數占被調查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10.31%和50.35%,說明學生對學校為其提供的自習室的環境比較認同。被調查者對學校電腦網絡和計算機的滿意度較差,被調查者對其不滿意所占比例高達55.31%,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大學生對于電腦和網絡的依賴度較高,所以,學生對學校該方面設備和設施的擁有狀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被調查的湖北省五所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對學校教學實驗設備和宿舍居住條件基本滿意,被調查者對這兩方面回答比較滿意和滿意的比例分別為58.24%和59.35%。學生對學校體育設施滿意度最低,被調查者對學校體育設施表示不滿意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8.34%,表明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對體育設施的需求很大。強健的體魄是大學生掌握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基礎,地方高校應增加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
本文通過對H省五所地方本科院校4945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發現,辦在市州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境較差,父母多為生產一線人員(含務農),父母文化程度多為高中和初中,入學前就讀于地級市重點高中和非重點普通高中的學生居多,這些入學前的情況和家庭背景對于其學習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學習動機有較重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為了“找到滿意工作”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來讀大學的學生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8.25%和66.84%;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存在偏差,有47.12%的被調查者回答從不或很少參加課堂討論,40.95%的被調查者回答有過故意不上課行為,55.41%的被調查者作業有過抄襲行為,還有29.73%的被調查者稱有過考試作弊行為;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外時間安排每周用于課余學習(包括預習、復習、閱讀等)的平均時間僅為12小時;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更受學生的喜歡,被調查者期望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被調查者在被調查總人數中所占比例最多(55.71%);對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自習室的環境、教學實驗設備和宿舍居住條件基本滿意,但對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座位量、電腦網絡和計算機、體育設施滿意度較低。

表8 被調查者對學校學習環境的滿意度情況
針對本研究中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的調查研究分析,對改進學生學習行為、加大學生學習投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改進、服務學生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學生應端正學習動機,合理安排學習與生活。大學生應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真正明確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培養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濃厚興趣。同時,大學生還應該改變學習動機中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對自己學習的近期目標和遠期規劃有深入的認識,并對學習生活進行合理的安排。高校的學習形式不僅僅限于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過程也不再是主要依靠老師的指導和督促。大學生應當更多的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發展的需求,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主動找老師解決疑難問題等。大學生要善于進行自我管理,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教師應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截然不同,高校教師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按照學習規律,掌握學習策略,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行為的養成,以利于學生現在和今后的學習和發展。良好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是教師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面,因而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同時,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指導也應有所不同,比如應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增加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堂討論,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和團隊學習的研討能力。
3.學校應加強教學建設和教學管理,切實踐行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進和加強教學管理,完善教學監控機制,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良好的引導和有效的監督,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估。加大學生學習條件投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改善大學生對學校學習環境不滿意的方面。應當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價值在于為區域和地方培養大批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應立足于促進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8](p20-21)以利于學生得到更多的成才和就業的機會,從而激活和釋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鄔大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內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
[2][美]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階段轉變中的問題[J].王香麗,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
[3]Astin,A.W..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84,25,(4).
[4]鄭樂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分析及激發措施[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4).
[5]賴志玲.雙因素理論在調動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中的應用[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3,(2).
[6]王云海,武丹丹,等.高校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查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2).
[7]唐點權,劉林.重慶市高校學生學習管理制度與執行情況[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8]鄧岳敏.論大眾化進程中精英教育的危機:高等教育規模擴展的視角[J].高教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