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靜 李 芬 馬雨珊 趙 艷 宋 暉 夏曉娜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陜西 西安 710061)
骨質疏松(OP)對冠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已成為國內外專家共同關心的話題〔1〕。有研究認為,OP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2〕。OP可作為冠心病的預報因子,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否可作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本研究采用測量骨密度(BMD)的方法探討冠心病患者BMD變化與冠心病發病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心內科擬診為冠心病的住院女性病人292例,年齡47~60歲,均為絕經后婦女。所有對象均同期行雙能X線BMD的測定、冠脈造影及常規空腹血脂、血糖,肝、腎功能測定。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符合1979年的WHO診斷標準,依據冠脈造影結果分為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根據中國老年學學會OP委員會制定的診斷標準〔3〕來對骨密度測定結果分為OP組和非OP組,最后進行綜合分析。排除標準:①排除骨骼和運動障礙性疾病,無骨折史;②排除糖尿病等其他內分泌疾病;③排除消化功能紊亂和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影響骨代謝的疾病;④排除惡性腫瘤及結締組織疾病;⑤近1年來未服用過鈣劑、激素及抗腫瘤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⑥排除急性、陳舊性心肌梗死及缺血型心肌病的患者;⑦女性中排除卵巢早衰及卵巢病變者。
1.2 方法 所有入選對象均同期行雙能X線測定BMD;冠狀動脈造影(德國SIEMENSCOROSKOPTOP心血管造影系統,配有數字成像系統,冠狀動脈定量分析軟件)檢查,根據結果分為OP組與非OP組、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組,比較OP組與非OP組的冠心病發病率,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
1.2.1 危險因素判斷 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問卷調查。針對引起OP的因素進行調查,并分析OP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發病是否存在相關性。
1.2.2 BMD測定結果的判斷 分別測定患者腰椎1~4(L1~L4)正側位、股骨近端(左側)、Ward’s區等不同部位的BMD值,結果以BMD值(g/cm2)表示。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多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2.1 研究對象BMD情況與冠心病發病情況 絕經期女性骨質正常組63例中,冠心病者14例,非冠心病者49例;骨量減少組87例中,冠心病者20例,非冠心病者67例,OP組142例中,冠心病者56例,非冠心病者86例。三組組間冠心病發病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31,P=0.008),OP組的冠心病發病率高于非OP組。
2.2 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組BMD值比較 冠心病組BMD為(-2.387 1±1.721 9)g/cm2,較非冠心病組 BMD〔(-1.854 4±1.325 7)g/cm2〕明顯降低(t= -2.609,P=0.010)。
2.3 OP傳統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的相關性 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冠心病(非冠心病=1;冠心病=2)為應變量,對可能的危險因素逐一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各因素賦值見表1,結果見表2。將表1中的各個變量,引入多因素分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按納入標準α=0.05,排除標準β=0.10建立回歸模型,篩選出1個危險因素和3個保護因素(見表3)。

表1 各研究因素賦值情況

表2 絕經期女性冠心病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表3 絕經期女性冠心病影響因素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
冠心病、OP是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兩種疾病常共存于一體,本研究中絕經期女性共存率達19.18%(56/292),兩者間的關系成為近年來討論的焦點。兩者是不僅僅的共存關系,在共同的病因下,兩者可能直接相關。本研究說明在絕經后女性中兩者密切相關。分析兩者中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在中老年女性,雌激素的下降成為OP會和冠心病發病的首要原因。另外,絕經后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明顯,由于雌激素調節血脂代謝、抑制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作用減弱,對血管內皮功能的保護作用減弱;同時,雌激素缺乏時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強,會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4〕。當雌激素下降時,在導致冠心病的同時也導致了OP的發生,兩者呈現同步增長,但是否還存在其他機制,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有研究表明,冠心病與OP之間可能受相同因素的影響。女性更年期后,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缺乏時小腸鈣吸收減少,尿鈣增加,導致體內鈣丟失;同時雌激素減少造成骨的代謝紊亂,致使骨吸收超過骨形成,出現骨重建平衡失調及骨轉換加快,因而發生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破壞。劉祖德等〔5〕研究認為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誘發成骨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6(IL-6)等細胞因子,增強骨吸收,最終導致OP的出現。另外,國外也有研究顯示〔6〕:絕經后女性隨著體內雌激素水平急驟下降,雌激素調節血脂代謝,抑制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作用隨之減弱,對血管內皮功能的保護作用減弱。
眾所周知,冠心病的傳統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等,已被大量的循證醫學所證明。近年來一些研究顯示:在絕經后女性中,冠心病不僅與骨質疏松相關,而且在骨質疏松的存在下,冠脈病變程度會更加嚴重。那么,骨質疏松是否可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其與傳統危險因素的比較如何?本研究揭示了OP可能為冠心病的預報因子,這與Marcovitz的研究相似〔7〕。說明了OP的存在,使冠心病的發病率升高,其機制可能與骨代謝異常,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造成鈣的流失,引起血管壁的異位鈣化有關。但具體機制仍有待于大量前瞻性研究的證明。從本研究結論出發,在臨床中通過有效、積極的控制OP的傳統危險因素,可以預防或延緩冠心病的發生,所以是否也可通過積極的抗OP治療,來達到同樣的目的,有望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去證實。
1 Melton LJ.Epidemiology worldwid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 Am,2003;32(1):1-13.
2 Marcovitz PA,Tran HH,Franklin BA,et al.Usefulnes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to predict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5;96(8):1059-63.
3 劉忠厚,楊定焯,朱漢民,等.中國人骨質疏松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4 薛月華,謝匡成,許 翔,等.絕經期冠心病婦女血脂水平與骨密度的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6(14):388-90.
5 劉祖德,候 建,藏鴻聲.成骨細胞分泌白介素-6及調控在骨質疏松中的作用〔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7;16:24.
6 Stampfer MJ,Golditz GA,Willett WC,et al.Postmenopausal estrogen therap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1991;325:756-60.
7 Marcovitz PA,Tran HH,Franklin BA,et al.Usefulnes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to predict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5;96(8):10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