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東明 張晶晶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眼科,吉林 長春 130021)
現代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健康與心理、精力、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也要求轉變對老年患者的護理職能,即由針對患者的傳統護理轉向對老年患者及社會支持系統的身體-心理-社會的全面照顧〔1~4〕。本研究對收治的老年患者實施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健康保健指導,分析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86例,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齡67~84〔平均(76.85±5.25)〕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模式,即依據病種進行評估分析,推測患者對健康保健知識的需求程度,醫護人員自行制定健康保健指導計劃,按步驟施教。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圍繞“以患者為中心”,實施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一體化管理,即首先評估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識需求狀況,根據患者、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具體情況,由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健康保健指導計劃,采用各種形式講解或示教,有選擇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既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又幫助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環境、社會、心理因素對其健康、心理和精神狀態的作用。每天指導時間為15~30 min。
1.3 觀察指標 (1)自我保健知識掌握程度:在出院前1 d口頭詢問并了解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的癥狀、治療、并發癥、飲食、服藥、休息及預防保健增進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患者能流利敘述70%以上內容為有效。(2)家屬保健知識認知程度:在出院前1 d口頭詢問并了解患者家屬對參與患者疾病康復、家庭護理、健康生活習慣轉變、有效溝通等方面的認知程度,以家屬能流利敘述70%以上內容為有效。(3)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問卷的可信度評定為0.82;調查表主要包括22個條目,每個條目從非常滿意至不滿意分別賦1~4分,總分22~88分??偡帧?0分為非常滿意,70~79分為滿意,55~69分為一般,<55分為不滿意〔5〕。(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值變量資料以s表示,分類變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均數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或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接受健康保健指導有效率的對比 研究組患者中接受健康保健指導有效率〔95.35%(41/43)〕明顯高于對照組〔79.07%(34/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家屬保健知識認知程度對比 研究組患者家屬在患者疾病康復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有效率97.67%(42/43)明顯高于對照組〔86.05%(37/43)〕,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n(%),n=43〕
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指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對自己身體、精神、家庭和社會生活美滿程度,以及對老年人生活的全面評價〔6〕,與之相關的影響因素通常包括健康習慣、生活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和睦程度、居住條件、經濟收入、營養狀況、心理衛生、社會交往、生活滿意度、體能檢查以及疾病狀態等內容。此外,不能改變的影響因素是生命跡象的自然衰老,即人體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出現的一系列退行性變化,使人體免疫、抵御功能低下,導致老年人健康更易被各種疾病所威脅。隨著經濟和醫學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類疾病譜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慢性病已經成為疾病預防、治療和護理的研究重點〔7〕。慢性病是一種長期積累、不能自愈、也不可能治愈的終身性疾病,年齡越大慢性疾病的發病率越高〔8〕。隨著老年群體的不斷擴大,累積慢性病的種類也越多,疾病嚴重程度越高,使得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必然迅速上升〔9〕。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變得突出。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大大提高,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日益迫切〔10〕。倡導老年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健康管理,及時了解身體狀態改變,積極應對病情變化,可有效地提高對疾病的預防保健成效。面對老年患者對服務需求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理念運用于老年患者健康保健中效果顯著,符合社會發展和患者要求,可以明顯提高老年患者接受健康保健指導的有效率和滿意度,達到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1 何靖楠,李寧華,張 毅,等.美國醫改及世界應對老齡化對策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421-4.
2 崔 淼.老年人控制策略、自尊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基于成功老齡化畢生控制理論的實證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0):2651-3.
3 曹梅娟,陳凌玉.老齡化背景下引入合作居住養老模式的思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427-9.
4 宋強玲.老齡化社會的臨終關懷〔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0):2695-7.
5 高麗敏.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研究:從醫療保障視角〔J〕.中國衛生經濟,2009;28(3):19-21.
6 梁 淵,田懷谷,盧祖洵.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理論構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23(1):13-5.
7 余星平,仝進毅,于淑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一體化管理與孕產婦滿意度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7):645-6.
8 徐國萍,王武燕,張秀梅,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在圍絕經期及絕經后保健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9):1290-2.
9 張 北,王玉英.轉變護理職能,提高老齡化人口的健康保健護理〔J〕. 中國民康醫學,2012;24(6):693-4.
10 張建敏,劉世寶.人口老齡化與老年健康保健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4):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