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 董觀志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王卉
旅游產業園是旅游業集聚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態。隨著《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2011年8月通過國務院批復,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實施海洋強省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戰略進程中,廣東省迫切需要旅游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和銳變發展模式,實現集約化和集群化,引領現代服務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因此,在目前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濱海旅游開發熱潮背景下,廣東省濱海旅游產業園的建設,將為廣東海洋產業和濱海旅游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引擎,其規劃開發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旅游產業園作為新事物,在國內已有所發展。但對于旅游產業園的認知,無論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尚處于探索性階段。旅游生產過程的整體性和組合性,產業結構的層次性、產業關系的關聯性,使它具備了集群形成、發展和存在的客觀性和必然性[1]。參照產業集群的一般理論,從集群產生的驅動力來看,可將旅游產業集群劃分為原生型、嵌入式和外生性三種空間布局模式[2]。將旅游產業園與旅游產業集群進行對比,首先,前者界限明顯,后者邊界模糊;其次,在成長機制上,旅游產業園受外力作用,是由政府或投資商主導,為嵌入式或外生性旅游產業集群;第三,這兩者在企業間的關聯性、彈性的企業邊界、合作中競爭、基于協作的彼此信任、社區文化和支撐性政策上是具有共性的,但是集群更加強調生命周期、集群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導向、關系的制度化、合理的集群邊界、成員的廣泛性、成員對基于競爭的企業倫理的共同認知這幾大要素[3]。
因此,本文將旅游產業園定義為,旅游產業園是一個有明確的邊界,由政府或開發商統一規劃,以旅游業為主體,由旅游要素企業、關聯企業以及輔助企業和相關機構,圍繞旅游目的地的優勢旅游資源而形成的空間地域集聚體、旅游度假區以及旅游產業示范區。相比于一般的大型旅游度假區,旅游產業園有其新的特點。一是具有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旅游產業園將旅游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在一個園區內進行組合。二是有多條產業鏈,將食住行游購娛集合起來。三是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有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在產品、管理或營銷等方面具有行業引導和示范效應。四是旅游產業政策的試驗田。政府對于旅游產業園制定鼓勵支持政策,吸引旅游產業、旅游企業在園區積聚發展。一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園區先行先試,成功之后向外推廣。
國外濱海旅游始于1730年,在英國的斯卡伯勒和布賴頓出現了最早的海水浴場,被認為是世界濱海旅游的開端;直至20世紀中葉,海濱度假旅游逐漸成為新的和主要的濱海旅游形式。熱帶和亞熱帶海濱成為濱海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熱帶濱海旅游成為世界旅游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類旅游,且主要濱海旅游區分布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太平洋、東南亞等地區。
中國濱海旅游業的蓬勃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目前正處于快速發育的“少年期”,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旅游業發展階段等影響,中國濱海旅游業與世界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與國外市場相比消費層次、消費觀念、發展體制不同,目前還僅僅限于國內市場,真正意義上的濱海國際旅游客源市場份額較小;旅游的目的是以游覽觀光和休閑娛樂為主,度假游客不是主要群體,高端市場規模尚未形成,存在著濱海旅游初級發展階段、中低端的市場供給和高端旅游需求的錯位[4]。我國僅大陸海岸線就長達1.8萬千米,濱海旅游資源基本格局大致形成S形態勢。依據區域間海濱旅游資源相似性、經濟條件、區位條件、資源空間組合、客源市場等因素,我國海濱旅游空間布局分為五個發展帶:環渤海灣濱海旅游區、長三角濱海旅游區、海峽西岸濱海旅游區、珠三角濱海旅游區、海南島濱海旅游區[5]。
國內五個濱海旅游發展帶中,海南省濱海旅游競爭優勢最為明顯。廣東是中國海岸線最長、海疆最廣、沿海城市最發達的經濟大省,但對比之下,廣東省明顯滯后于人。廣東省除了在氣候、地理區位及區域經濟上,相比全國大部分海濱省份而言優越之外,濱海旅游資源特色并不突出,發展濱海觀光旅游的條件不及臨近的福建、廣西、海南等地。同時也面臨著周邊濱海旅游帶及海外濱海旅游勝地的威脅和挑戰。
根據2008年2月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和2007年10月廣東省政府批準實施的《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廣東省海洋經濟區域劃分為珠三角(粵中)、粵東、粵西三大海洋經濟區。其中,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門、東莞、中山七市,粵東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市,粵西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市。因此,本文采用此種劃分方法,分別對廣州省三大海洋經濟區進行濱海旅游資源評估與分析。
表1 廣東省沿海城市濱海旅游資源
根據廣東省濱海旅游發展實際,廣東濱海旅游區可劃分為生態濱海旅游區、休閑漁業濱海旅游區、觀光濱海旅游區、游艇旅游區、海島綜合旅游區和度假濱海旅游區六種類型[6]。通過建立濱海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模型體系,采用德爾菲法對廣東省三大海洋經濟區的濱海旅游資源進行評估。本文此部分的研究數據即濱海旅游資源的等級劃分主要參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廣東省濱海旅游業調研報告》研究成果(表1)。
珠三角海洋經濟區是全國沿海三大經濟圈之一,也是全國海洋經濟增長最快、最充滿活力的地區之一,發展較為綜合,海島資源豐富,海灘資源等級也較高。該區港口資源眾多,除主要有廣州、深圳兩個大型、綜合性港口外,還擁有珠海、惠州、虎門、中山、江門、新會等6個中小型港口。此外,廣東省游艇經濟發達,在全國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且主要集中在廣州、珠海、深圳、中山等地。整體來看,珠三角海洋經濟區形成了以“生態旅游、觀光、海島度假、游艇旅游”為集聚的功能組團。在地域上形成了“珠海、中山、江門”三市以珠海為龍頭,游艇旅游與制造為特色的“大珠海”濱海旅游圈;以及“深圳、東莞、惠州”以“生態旅游、觀光、度假”為主體,以深圳為中心的“大深圳”濱海旅游圈。
粵東粵西海洋經濟區地理區位優越,濱海旅游資源豐富,但等級整體不高,這與其資源開發程度不高有一定關系。海洋經濟以粗放型為主,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海洋資源優勢未轉化為海洋經濟優勢。粵東現初步形成以“濱海度假旅游”為中心的功能組團,粵西整體上形成以“休閑漁業、海島度假”為特色的旅游集聚區。
當前廣東省濱海旅游資源的無序開發和區內濱海旅游市場的混亂局面造成濱海旅游的低值效應,產品粗放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已經嚴重影響了廣東濱海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以建設濱海旅游產業園為契機,對全省濱海旅游資源進行統籌規劃,有利于廣東省在濱海旅游競爭中領先一步,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廣東省濱海旅游產業園整體發展定位為:以創建現代濱海旅游產業創新發展試驗區為目標,以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為中心,以濱海旅游為主導,以服務業為主體,融合旅游新業態、旅游研發、旅游地產、旅游要素交易等,建設成為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的濱海休閑旅游區。整體規劃布局上,以珠三角濱海旅游區為核心,發展壯大粵東、粵西濱海旅游區兩個增長極,形成“一核、兩極、三圈”的產業布局。在珠三角濱海旅游圈,“大深圳”濱海旅游產業集群的應以“濱海度假、生態觀光、游艇旅游”為主體,“大珠海”建成以“濱海度假、游艇旅游、游艇裝備設計與制造”為特色的濱海旅游區。粵東粵西分別以人文旅游資源、港口資源見長。因此,兩區濱海旅游產業園應以“潮汕文化、海洋文化、生態文化”為中心,開發“生態旅游、郵輪旅游、海島度假、休閑漁業”等旅游產品。
濱海旅游產業園應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批建設,科學管理,避免各地低水平重復建設。在廣東省14個濱海地級市中進行篩選,分期建立濱海旅游產業園,形成滾動發展,梯次開發的良好格局,如先期可以在陽江、湛江、汕頭等濱海旅游開發成熟但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地區扶持發展。高水平的產業園離不開科學的規劃,產業園區要委托高水平的規劃團隊對產業園進行科學規劃。同時,在省級層面參照工業產業園模式,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產業園區要積極進行招才引智,引進旅游專業人才,聘請旅游相關專家,成立智囊專家團,并作為園區管理機構的重要部分。
我國濱海旅游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短時間內走完國外濱海旅游走過的路程,就要求我國濱海旅游在各個層面都要站在一個高的起點上,提高功能層次進入國際高端旅游市場。因此,廣東濱海旅游產業園應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建設要求,建設成高端國際化濱海旅游度假目的地。首先,引進高技術人才、企業和國際技術,培育園區的國際競爭力。其次,以科技研發旅游產業,建設旅游硅谷。通過集聚人才,創造一流游艇研發中心;通過內外合作,打造世界級游艇交易展示中心;因地制宜建設高層次游艇俱樂部。將廣東濱海旅游產業園打造成為廣東濱海旅游產業交流、展示、創意、營銷的超級平臺。
濱海旅游已經進入了消費大眾化、產品多樣化、追求個性化、市場層次化、發展國際化的時代。因此,產業園必須充分考慮旅游產品的功能分類,以及不同層次的旅游者對產品多樣性的需求。在產品體系的構建上,要以市場為導向,在鞏固傳統濱海旅游業的基礎上,積極有序地開發海島觀光、游艇旅游、郵輪旅游、海上高爾夫、海上垂釣、海底潛游和休閑漁業等集休閑、度假、健康、娛教于一體的新興高端旅游項目;以特色餐飲、主題酒店、旅游地產、商務會議、大型購物、溫泉會所等為主的商業服務項目;引入旅游裝備設計制造如游艇研發設計和博覽中心、海洋生物制品和濱海特色紀念品制造等,構建多功能、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
進入21世紀以后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趨勢,旅游業只有通過文化的創新才能創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印尼的巴厘島、墨西哥的坎昆在旅游產品開發上已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先進經驗。因此,通過探索文化和旅游結合的模式與路徑,不斷創新濱海旅游產品,強化差異,塑造高質量的濱海旅游品牌產品。廣東沿海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發達而獨特,可以開展諸如海洋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具有廣東特色的濱海旅游活動,塑造廣東獨特的品牌。
廣東省濱海旅游產業園應按照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堅持生態化、差異化、品牌化的發展定位,合理開發濱海旅游資源,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濱海旅游休閑品牌。沿海地區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相對脆弱的生態系統,對各種環境因子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濱海旅游的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廣東省濱海旅游產業園應統籌開發,做好內部規劃,盡量采用低密度開發,保持景點原貌。對開發出來的濱海旅游產品要強化管理,通過經濟、法律、科技、宣傳教育等手段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維持生態平衡。
[1] 王兆峰.旅游產業集群形成條件與識別方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3).
[2] 張廣海,高樂華.旅游產業集群及其空間布局研究——以青島市旅游產業為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3).
[3] 唐娟.旅游產業集群國外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5).
[4] 李瑞,黃慧玲.我國濱海旅游發展現狀特征與趨勢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11,24(6).
[5] 馬勇,何彪.我國濱海旅游開發的戰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
[6] 廣東省濱海旅游業調研報告之二——廣東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發展潛力與發展對策[R].廣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