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娟
摘要:運用有意義學習策略進行英語詞語教學,善于發掘詞語本身的邏輯意義,巧妙利用、培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心向,借助于形象,以有趣的形式、有用的方法有效地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構起知識體系,準確地完成新舊知識的對接。
關鍵詞:有趣;有用;有效;有意義學習;英語詞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313-02
學英語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說的三句話是:英語單詞記不住、忘得快、沒興趣。而我們經常在做的詞語教學工作卻是三讀,早上讀、課堂讀、課后讀;三寫,抄寫、聽寫、默寫;偶爾也有要求理解,但理解來理解去都是空,學生根本就是云里霧里,不知所措。這些都是機械式學習造成的。學生拿著書本,盯著一個單詞讀幾十遍,朗讀記憶,機械單調,既死板效率又低;拿起筆來不停地寫,寫是會寫了,但是抄寫了些什么還是不知道,因為它根本沒有進入到大腦里去,這樣的重復勞動既無意義又沒有什么價值。我們嘗試讓學生理解單詞的意思,比如用熟悉的事物聯想,或是用圖表訓練等等,結果聯想的東西是記得了,但為什么聯想卻忘記了;用圖表的時候橫七豎八的圖表形狀好像有印象,但是具體是什么卻基本上是想不起來。所以,機械式的、單調、重復、枯燥的單詞教學是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它最多也只是靜態記憶、突擊記憶、強化記憶,費時、費力、費興趣,到后來學生非但不合作,反而怠工、抵制、甚至厭學,教學變成了摁著牛頭強吃草式的“叫學”,學生和老師都叫苦不迭。
愛因斯坦說: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有助于我把他們轉化成記憶。愛因斯坦的這種學習、思考、記憶方式實際上就是有意義學習。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概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的過程。非人為的,是指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概念的聯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邏輯的基礎上。非實質性聯系,是指非字面上的聯系,即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用的表達詞語可能不同,但二者是等值的。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應具備:學習材料本身具有邏輯意義;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具備與新知識相聯系的知識準備;學生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教學中的認識活動無論如何特殊,總是需要在學生頭腦里進行建構和組織的,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本質體現,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對學習的自覺的、主動的、自我追求的基礎上。再者,認識作為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是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為基礎并受其制約的,超越認知結構的“學習能力范疇”,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就喪失了交接點和基礎,此時不管學生有多大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是啟而不發,不可能產生有意義學習。
體現在詞語教學上,有意義學習就是要善于運用詞語本身的邏輯意義,巧妙利用、培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心向,借助于形象,成功地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立起與新知識的內在聯系。概況起來就是三個詞:有趣、有用、有效。即以有趣的形式、有用的方法有效地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構起知識體系,準確地完成新舊知識的對接。
具體落實在詞語教學的實踐中,我認為以盡可能多樣的、學生喜愛的有趣的形式取代傳統的讀、背、默,體現一個“玩”字,在玩中學,學中玩,快快樂樂、輕輕松松地學;傳授實用高效的學習方法,減輕學習負擔巧妙地記,巧妙地學。
一、善于創造有趣的形式學英語單詞
1.圖片表演中學單詞。現行教材中插圖較多。好好利用教材上的圖片材料進行單詞訓練,設計一些簡單、夸張能充分體現語意特點的動作或表情來表演,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聯動,效果明顯。例如:初一下Module5 Unit2學習east、 west 、north 和south時,首先為這四個方向設計動作。我們知道,地圖是按上北下南左東右西設計的,所以,先辨認方向,抬頭north低頭south,平伸左手east頭向左,曲臂豎直右手作舉手狀west頭向右。為了便于形象地理解,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動作解說。抬頭望見n像一扇高大的門,想象是北京天安門,雄偉壯麗,在北方;低頭看見s像一條小蚯蚓游得快(南方經濟發展快),在南方。左手平伸,祖國的東部是平原,一(e)馬平川;右手豎直上下動,祖國西部是高原,山(w)川綿延無盡頭。(e諧音w象形容易理解)。通過動作練習,在掌握了表示方向的動作表情以后,教師就可以對圖片上標注的地點進行方向的表演。教師先進行示范表演,學生同時參與,然后學生相互之間聯動,生動有趣的節目學生自然很樂意參加。至此四個方位詞輕松搞定。
2.擬聲模形學單詞。世間萬物有形、有態、有范、有聲,學習語言自然少不了要和這些事物打交道,需要緊緊地把他們聯系起來,調動人的五官感知去感受,啟動心智去思考、捕捉,學習過程充滿了發現的新奇。初一下Module7 Unit1學習bus、 ferry 、plane、 taxi、 train和 bicycle等交通工具時,我根據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響不同,模擬它們的聲響并輔以一些簡單的動作和簡單的英語口語解釋來進行表演。像bus用“叮咚叮咚”的到站出站聲輔以伸手拉吊環搖晃之狀來表演,像ferry用“嗚—嗚嗚”的汽笛鳴叫聲加手搭涼棚看風景的表情來表達,taxi則半趨前身伸手作打的狀即可,bicycle用“叮鈴鈴叮鈴鈴”和手扶把手蹬車的樣子等等。用英語將事物聲音、形狀和單詞學習結合起來,可以增加刺激的維度,形成多重刺激,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當然,這種確定了聲音和動作的詞語我們可以進行雙向練習,一方面可以先展示圖片,然后說單詞并表演;也可以先表演聲音和動作,然后說單詞,找圖片。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學生很愿意接受。
3.猜謎學單詞。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但是僅僅用英語表述的謎題對學生學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在初一這樣的英語學習初始階段,除謎題外,我們可以適當增補一下動作、聲音、情景、情趣來豐富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初一下Module8 Unit2學習bedroom、 garden、 kitchen 、living room、 bathroom 和pond 等單詞時,我設計了這樣一些動作:像雙手反轉背后作上下斜拉狀;雙手合攏平放于側首面頰下;一手握空拳,一手連續轉動做翻炒狀;雙手先畫一大圈,然后蹲身呱呱作青蛙跳躍狀;雙手后上扇動作蜜蜂嗡嗡飛舞狀(并輔助必要的英語口語解說)。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樣的動作很好地暗示了謎底,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因此,只要我們開動腦筋,不受傳統機械、刻板的教法限制,便能設計出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的課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