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聲
摘要:學習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高職教育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在著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狀況不容樂觀——缺乏批判性思維、學習的依賴性較強、不會利用各種資源等。因此,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知識經濟;學習能力;學習觀念;評價體系;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311-02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一現狀使得學習的能力及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變化,高職教育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訓練學生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建立相關教學政策,幫助學生獲得終身的學習技能,從而才能達到高職教育的宗旨。
一、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構成
學習能力是一個結構復雜、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現象,有學者把學習能力定義為:學生在掌握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不斷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領。
關于學習能力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側面給出解釋。有的觀點認為應從認知過程來認識學習能力,由此認為學習能力包括認知過程的主要方面,即:記憶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的觀點認為應該上升到心理過程的層次來分析,學習能力不僅應該包括傳統的認知過程,還應該包括操作和控制因素,即理解記憶能力、學習計劃和控制能力、學習操作能力等。還有人認為應該從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學習能力,包括三個構成要素即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學習能力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獲取知識的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獲取知識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是指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加工、提取、處理所學的學科信息,對知識進行加工操作的能力。學生通過感知、記憶、思維、想象、言語表達等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從而把知識變成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具體來說,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動機、有效途徑和方法。
2.知識的遷移能力。遷移力是指已經學得的圖式用之于新情境解決問題的能力。遷移力的作用是使習得的經驗概括化、系統化,形成一種穩定的整合的心理結構,便于在新情境中解決問題,因此遷移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成分,同時也是測量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這是衡量知識掌握程度的基本標準也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在這三者之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基礎,也是最低層次的學習能力。但這并不是目的,通過“目標知識”的學習,從而使其“內化”為自身的內在知識。需要學習者發揮積極性和能動性進行“選擇、獲取、消化”從而實現“知識遷移”,這是學習能力的基本層次。以此為基礎,把“內化”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是學習能力的最高目標。
二、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現狀
(一)缺乏批判性思維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學生養成了唯“教材和老師”是從的習慣,缺乏懷疑精神。在課堂中始終認為教材是對的,老師也是正確的,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考慮和處理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一味追求“標準答案”,在學生的觀念中只有對錯,沒有養成學習知識的科學精神。眾所周知,學習過程本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任何思想的火花都應該被鼓勵。更何況,在管理科學中有很多理論本身沒有什么對錯優劣之分,只有是否用到了合適的主體之別。學習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爭論的過程,學習的側重點應該放在探討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只追求唯一的結果。
(二)學習的依賴性較強
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薄弱,在高中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學期間仍然沿襲以往的學習方法,把課程的學習完全寄托在課堂當中,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完全寄托在老師身上,把對知識的學習局限在課堂的50分鐘之內,在本該發揮能動性、主動學習的課堂之外無所事事。不僅在學習上如此,在生活中也存在過多的依賴情況。對未來缺乏規劃。
(三)不會利用各種資源
現階段我們所處的時代有更多的便利條件,比如圖書館、網絡、媒體。但學生忽略或者不會利用這些資源。很多學生讀書不求甚解,不善于尋找重點和難點,甚至有的學生不到考試不看書。還有的很少去圖書館,不熟悉本專業圖書資料、工具書的基本情況和檢索查詢方法,無法快速查到所需圖書資料。對于網絡只限于娛樂、通訊,沒有更好地用來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
三、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途徑
針對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考慮到學習能力的本質特征,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構建有益的外部環境包括校園文化的建設(軟環境)和基礎教學條件的建設(硬環境),給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創造良好的氛圍。其次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思想基礎,如幫助其樹立學習目標、生活目標甚至職業目標,從而形成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動力,同時,還要形成有效的機制保護這種動機。最后教會學生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培養學習的各種學習方法。具體來說:
(一)構建良好的外部學習環境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哈佛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馬丁說哈佛的文憑不僅意味著通過一些考試,更重要的是哈佛校園氛圍的熏陶。學校整體氛圍和校園文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既潛移默化又深入“骨髓”的,因此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高職院校更應注重校園文化的內涵建設,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提供寬松的學術氛圍,多給學生創造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機會,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了解本專業領域的前沿動態和現實需求,以激發其專業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
2.提高硬件水平。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是提高學習能力的物質基礎。基礎設施包括:對所有師生員工開放的圖書館、各種信息平臺、各種實習實訓場所等等。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
1.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不是純粹為了升學晉升,而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傳統意義上,認為高等教育一勞永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以適應加速發展的社會變化。終身學習理念的本質是利用社會提供的一切教育機會來滿足所有人進修和擴充與職業生活要求密切相關的知識(如變換工作或晉升)的需要,或滿足求知、愛美或超越自我的愿望,即終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學習方式也發生深刻革命,以往以書本、筆墨為主體的靜態學習為主逐步演變為更多地使用電視、電腦、多媒體等動態的學習為主。學習內容則偏重于知識的運用,偏重于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偏重于演練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習不僅僅是“增加知識”及“記憶和再現”,而是“應用”、“個體的改革與發展”及“創造新知”。
(三)形成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這是一個比較微觀的命題,事實上,這與高職教育的改革目標是契合的。本文無意探討具體的教學方法,只是提出觀念性的理念。
1.培養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成就動機。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以及阿德夫爾(Aiderrer)后來發展的需求理論。個體在社會中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還會追求一種在組織和制度下的某種意義上的成就,以獲得精神滿足。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越強的個體,學習努力程度也越強。因此,培養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要素乃是驅動個人學習的成就動機。
2.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所有真正的學習都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它需要運用頭腦,不僅僅要靠記憶。它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承擔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師。”
3.形成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學生的課程成績不應該僅僅只是期末考試成績,應該加入“過程考核”的部分,例如小組作業、課堂討論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高職改革的主導思想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是筆者認為對某些重要的原理或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研討也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周倩,吳涵,關于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6).
[2]周軍鐵,彭希林.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06,(14).
[3]厄內斯特·博耶.大學——美國大學生的就讀經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4]湯建民.目標知識、內化知識和學習的知識遷移機制[J].現代大學教育,2004,(2).
[5]張勤.關于高校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若干思考——解讀知識遷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