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開創浙江改革新局面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
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高舉改革大旗,加快體制機制建設,光大優勢,克服劣勢,推進各項工作更上一層樓
2012年,是改革發展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壓力進一步增大,全面推進改革呼聲進一步高漲,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倒逼機制及改革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然而,隨著改革觸及更深的利益關系、更深的傳統思想,改革動力出現弱化,改革難度增大。
當前就經濟發展而言,國內外市場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慢,為高速增長掩蓋的社會利益矛盾趨于顯現,結構調整日趨緊迫。就改革而言,十八大召開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對改革提出新的動力和新的要求,制度建構要求增強,頂層設計加強,地方和基層的結構性和技術性改革進展加快。就浙江改革而言,積極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經驗,力爭推出對全局有較大推動作用的改革項目,努力開創改革新局面。
——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改革導向由促進經濟增長為主向注重結構調整轉變。2011年以來,中央實行一系列調整經濟結構舉措,在穩定貨幣發行和房地產市場方面,宏觀調控效果逐漸顯現,但同時市場流動性趨緊,浙江省民營經濟面臨資金投向難和企業融資難雙重壓力,加上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經濟下行風險明顯加大,宏觀調控出現微調等變化。改革推進要處理好促發展與維穩定、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
抓住三大國家戰略實施機遇和促進浙商回歸,加快建立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優化政府治理結構和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良好基礎。
——應對日趨增強的改革需求,改革方式由草根式變遷向突出頂層設計轉變。過去的改革主要針對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地方和基層點狀推進格局,改革收益較大,以“基層創造、中層推廣、頂層規范”的方式為主,以促進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為主要目的。當前改革需要系統調整優化社會利益關系,形成相互關聯、范圍更廣、整體推進的改革要求,改革難度增加,應采取“頂層設計、上下互動、左右協同”的方式,以優化生產關系和調整上層建筑為主。
必須在繼續發揮基層和群眾積極性創新性的同時,更加突出頂層設計,更加注重上下互動、橫向溝通和整體協調推進,使改革內容和成果不僅具有實施中的群眾性和可行性,而且具有目標上的普適性和協同性。
——應對日漸迫切的改革轉型,改革路徑由局部突破和建構為主向全局推進轉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央歷次黨代會都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如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要思想,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十六大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12年下半年召開的十八大,將總結經驗,提出新的重大改革思路。
2012年浙江改革或許可有三大主題。一是“深化年”,即做細做深做實已有各項改革工作;二是“調研年”,即增強改革力量,深入調查研究,醞釀重大改革思路和方案;三是“推出年”,即積極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增強改革總體部署,推出若干對全局有重大影響的改革項目。
浙江以改革起家,浙江發展必須以改革為動力。1984年底,面對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等思想,中共浙江省委大聲疾呼,“搞活經濟必先搞活思想”。198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王芳身體力行,帶領省級有關部門人員,用半個多月時間,深入溫州調研,隨之形成的肯定溫州做法的調查報告,于1986年初發表在《紅旗》雜志上。浙江經濟在這前后迅猛發展,無不與改革迅猛推進緊密相關。
當前我們面臨一系列巨大挑戰。浙江省情具有優勢很優、劣勢很劣特點,順風順水時經濟發展較快,客觀環境不利時經濟增長就會受到較大影響。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高舉改革大旗,加快體制機制建設,光大優勢,克服劣勢,推進各項工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