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信息化建設工作,很多建筑施工企業圍繞特級資質企業就位,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信息化建設工作,然而不排除部分施工企業為了資質過關而開始信息化建設工作,但是大部分施工企業是想利用信息化來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隨著信息化工作的不斷展開,越來越多的施工企業意識到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同時對于信息化建設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近年來,一些從事企業信息化工作的軟件服務商在對特級施工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賦予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新的思路,然而在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存在決定意識。施工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之初,往往把利益放到了第一位,考慮更多的是如何使企業的利益最大化,而在怎樣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上的研究并不夠。這是很多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并較為突出的問題,尤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或是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中,更多注重的是怎樣把項目拿到手或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沒有研究企業在信息化應用上應該解決的根本問題與主要問題。
以陜西省施工企業為例,一些企業一味追求利益,忽略了企業信息化本身的核心問題,甚至沒有弄清楚什么是企業信息化,就盲目地投入到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實際上,企業信息化實質上是將企業的生產過程、物料移動、事務處理、現金流動、客戶交互等業務過程數字化,通過各種信息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層次的人們洞悉、觀察各類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合理配置企業資源,以使企業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優化、重構企業業務流程;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利用信息技術,控制和集成管理企業的各種信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效益,從而實現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整體競爭力,這些應該是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所在。然而通過對陜西省建筑施工企業的走訪調研發現,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雖然迫切希望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也愿意投入大量資金支持這項工作,但苦于沒有讓企業覺得資金投入物有所值的適合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的解決方案。這成為陜西省多數建筑施工企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無論是一級施工企業還是特級資質企業都在為此苦惱。
陜西省內有5000多家建筑施工企業,其中一家為特級資質企業,在這數千家的施工企業中,信息化應用效果都不甚理想。原因無外乎頻繁更換軟件供應商,信息化系統解決不了企業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智能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很多施工企業的信息化系統過于死板,智能化水平低,操作起來過于繁瑣,信息化系統流于形式,只是簡單地將企業相關數據集成起來,并沒有充分、深入地處理并分析數據。
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之初,首先要明確兩個問題,信息化建設工作由誰來做?工作進度和規劃是什么?很多建筑施工企業投入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來進行信息化建設工作,但效果卻并不理想,這說明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不能盲目投入,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化系統,以及信息化系統能為企業解決什么問題。
在特級資質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嘗試將建筑施工企業所擁有的共性部分具體產品化,不需要每一個項目逐個開發,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企業自身特色上來。這樣一來企業不僅擁有一個產品化的平臺,并且信息化系統的智能化程度也將得到顯著提升,信息化系統的可用性由此也將大大增強。
建筑施工企業存在很多共性,同時每個企業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如果分類去開發一些半成品或者產品化的軟件,可以提高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效率。工程建設行業中企業主體是施工企業,針對這些專業性強的企業可以用一種低成本、低投入的方式去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在研究施工企業的共性后開發一個項目,進而使這個項目適用于全國幾十萬家施工企業。以陜西省的建筑施工企業為例,陜西省擁有特級資質企業1家,一級施工企業170多家,二、三級施工企業數千家,如果按企業額分為不同規模,并在應用上根據不同企業適當做一些調整,把信息化項目開發演變為一種類似于產品化的平臺開發,再讓企業投入幾萬或者幾十萬去進行信息化建設,就會事半功倍。

陜西省內建筑施工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現狀,對省內建設行業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著眼于全省建筑市場監管這一戰略高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全省建筑行業的穩步發展,本著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加強監督的監管目的,啟動陜西省建筑市場監管平臺的建設。
建筑市場監管平臺以高效和便捷的協同辦公平臺為基礎,集成全省建設、監理、施工、設計等企業數據,以信息化手段為政府、建筑行業以及建筑施工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不斷改進和優化建筑市場監管的方式方法,實施全省統一的注冊規則和審批標準,打造高效快捷、公正透明、簡潔智能的建筑行業信息化大平臺,這對于陜西省建筑行業信息化發展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建筑市場監管平臺將建筑行業業務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具備了企業業務申報審批的全過程管理與智能化審批,將建筑類企業所有的行政許可與辦理事項進行整合,企業可直接在網上進行相應的填報與上報,節省了辦理時間,提高了辦公效率,為全省建設市場監管工作的高效、安全、廉潔運行保駕護航。

監管平臺以“一個平臺、兩個展現、五個引擎、七個數據庫”為核心建設,通過工作平臺和服務平臺,將政務大廳、建管處、標準定額處、質量安全處、注冊中心、監察室等處室的行政審批、企業資質、人員資格、安全生產許可、標準定額等業務工作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最終實現行業業務大統一,行政辦公事務大統一的建設事業“大協同平臺”,包括建筑市場監管平臺、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標準定額監管平臺、房地產市場監管平臺、住房保障監管平臺、公積金監管平臺6個平臺與數字規劃、數字城市、數字村鎮、電子監察4個信息系統及政策法規庫、標準庫、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信用庫、信息資源庫7個數據庫,進一步實現了從數據采集向數據分析處理的轉變、從應用系統向管理系統的轉變,以其整合之后的數據庫分別面向政府、行業、社會提供管理決策服務、應用服務、信息服務,即實現系統的集成辦公高效化、決策分析數字化、監管監測智能化、業務管理規范化、社會服務優質化,從而全面提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高效工作能力、決策分析能力、市場監管能力、社會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將陜西省建設行業信息化水平推向一個新高度,實現了“構建網上政府,推行網上辦公”的初衷。
未來,陜西省將把這一系統模式推廣到省內其他行業中去,也將基于陜西省建筑市場監管平臺,開發適用于建筑施工企業的管理系統,使企業的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的將協同管理的理念植入到企業中。例如可以建立一個企業管理協同管理平臺,下面由若干個應用系統做支撐,項目管理只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然后利用智能化將其中的不同應用系統隨意排列組合,生成其它應用,再根據職責分工,對企業的協同管理提出具體考核與要求,最終利用這個產品化的平臺進行隨機調試。

實際上,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是痛苦期,因為它的公共模式特點讓企業不習慣,一定會找各種理由說軟件不好用。在這一時期,企業主要以購買硬件為主,較少投入資源建設應用系統,信息化建設對企業產生的價值有限。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規律認識不深,不能真正理解信息化建設的目的。第二個是適應期,在特別支持的情況下,企業不得不進行信息化建設工作,如此一來大多數企業認識到信息化為企業帶來價值的主要在于應用系統,并把主要的資源投入到應用系統建設以及相關的服務上。企業逐漸接受外部咨詢服務,引入外部力量幫助進行信息化建設。這一階段的信息化建設關注信息系統對業務的支持,并為企業帶來了競爭優勢,但是缺乏系統的規劃,由于建設規模和范圍的擴大,系統涉及的組織人員更多,管理層面上的因素成為制約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阻力。第三個是享用期,企業在經歷了痛苦期和適應期后,全面關注信息化建設,并將更多精力放在信息化對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持上。把信息化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流程和人力資源等,把信息化建設運維作為企業內部一個重要職能看待,而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或者一個階段的事情。
基于目前陜西省建筑施工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現狀,筆者發散思維、大膽創新,提出了有利于建筑行業信息化發展的新想法。例如今后可以嘗試通過政府或其它機構投資研發信息化系統,當信息化系統建成之后,與政府的資質管理和其他管理系統打通相連,同時企業可以利用該系統生成獨立的信息化系統。再將該信息化系統租用企業,這樣一來,企業不必動用數目龐大的資金來進行信息化建設工作,每年只需花費幾萬塊,便可解決企業的信息化系統。陜西5000多家建筑施工企業,每年每家企業花費一萬塊租用信息化系統,那將是龐大的資金數目,如此龐大的資金保障,是成功開發適用于施工企業的信息化系統的先決條件之一。
信息化發展仍需經歷一個艱巨而復雜的過程,建筑施工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更加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情。對于陜西省來說,行業信息化建設基礎薄弱,未來還需要更多適合省內企業發展規劃的信息化建設方案來推動行業信息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