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 高國圣
我國大部分發卡銀行對客戶在他行ATM上取款采取2元每筆的收費標準。從單筆業務成本核算來看,發卡機構處理一筆跨行取款業務明顯是虧損的。隨著我國銀行服務收費的全面展開,部分銀行不愿意繼續承擔ATM跨行取款業務上的虧損,開始在一些地區嘗試將ATM跨行收費標準提高到4元每筆。這種提價行為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提高了客戶辦理業務的成本,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爭議。
我國ATM同城跨行取款業務自開通以來長期采取2元每筆的收費標準。同時,按照現行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發卡行需要為本行客戶在他行ATM上辦理取款業務,向取款代理銀行和中國銀聯分別支付每筆3元和0.6元的固定費用,因此,即使不考慮發卡銀行自身服務的成本,每辦理一筆同城跨行取款業務,客戶的發卡行會凈虧損1.6元。
但商業銀行作為一個企業,能夠長期以明顯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一項服務,必然有內在的成本補償方式。首先,客戶辦理異地跨行取款時,發卡行除收取每筆2元的跨行費用之外,還會向客戶收取一定的異地取款費用,但其向代理銀行和銀聯支付的服務費不會增加;其次,客戶的資金存放于發卡行,可以為發卡行帶來一定的收益;第三,發卡行布放的ATM為其他行客戶提供取款服務,也會從其他行獲得每筆3元的手續費,這部分收入可以補貼發卡銀行支付的代理費。
這種低于成本的收費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發卡行為吸引客戶而采取的一種補貼措施。實際上,很多中小銀行甚至對全部或部分優質客戶每月的前幾次同城跨行取款不收取任何費用,自行承擔應向代理行和銀聯支付的每筆共計3.6元的服務費。
ATM跨行取款業務涉及持卡客戶、發卡行、代理行和銀聯四個方面,手續費上漲對四方的利益影響各不相同。持卡客戶無疑是絕對的受損方。假設同城跨行取款手續費從2元每筆上漲到4元每筆,每筆跨行取款業務要比原來多支付2元的費用。客戶也可以到開戶銀行免費取款,但其取款的便利性同樣會受到損害。發卡行是收費上漲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客戶繼續辦理跨行取款業務,其每筆會有0.4元的毛利潤;如果客戶放棄辦理業務,發卡行也會避免每筆1.6元的凈虧損。所以不管業務量增加還是減少,都會導致發卡行增加收益或減少虧損。在手續費上漲的過程中,跨行取款業務的代理行和中國銀聯是被動的接受者,如果客戶選擇繼續辦理跨行取款業務,ATM布機行和中國銀聯會維持原有的收益。

表1 跨行取款收費標準變動前后相關各方損益變動情況
以上是基于單筆ATM同城跨行取款業務對各方損益的影響分析。按照經濟學理論,服務價格上漲會抑制一定數量的需求。因此,考慮到收費標準上漲后跨行取款業務量的減少情況,由于代理行和中國銀聯的單筆收益并沒有增加,所以其二者的收益必然會相應減少。基于以上分析,如果跨行取款手續費沒有導致客戶流失,那么提高收費的唯一受益者是發卡行,包括客戶、代理行和銀聯在內的其他各方都是提高收費標準的受損方。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單個或部分銀行提高跨行取款收費標準后,客戶完全可以選擇其他沒有提高收費標準的銀行開戶。但客戶對開戶銀行的選擇由很多因素決定。
首先是收入來源方面的限制。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工資賬戶都必須在工作單位的開戶銀行開立;退休的居民,其退休金賬戶一般也是社保部門指定的;出售農副產品的農戶通常必須在收購企業指定的銀行開戶,等等。其次是銀行網點的數量。由于目前各家銀行基本實現了個人業務同城范圍內所有網點的通存通取,客戶選擇網點數量多的銀行開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以后辦理各類業務提供便利,而且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跨行取款費用的發生。此外,辦理貸款、投資理財等也是客戶開立個人賬戶的重要動因,銷售信貸和理財產品的銀行一般會要求客戶開立借記卡賬戶用于還貸或者資金調動。
對于服務費用的考量也許并不是客戶選擇開戶銀行的一個關鍵因素,這是因為我國個人賬戶定期收取的年費和小額賬戶管理費數額不大并且各行之間收費水平基本一致,個人賬戶常規業務一般情況下都是免費的。個人賬戶主要的收費業務是異地匯劃、跨系統匯劃和跨行取款業務,但對于不從事經營活動的普通居民,匯劃和跨行業務并不經常發生。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累計發卡數量為24.15億張,2010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ATM跨行取現18.19億筆,平均每張卡全年跨行ATM取款不足1筆。
基于以上分析,盡管商業銀行提高ATM跨行取款收費標準引起了社會輿論的不滿,但從對單個客戶的實質影響來看,短期內并不足以引起大量客戶更換開戶銀行。
在我國處于長期通脹的背景下,幾乎大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都在不斷上漲。但為什么在ATM跨行取款以及其他銀行業務的收費標準調整問題上會存在如此多的爭議?除了個人業務長期免費或者低收費在公眾頭腦中形成的思維慣性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個人銀行業務市場化程度不高,不同銀行之間并沒有真正形成能夠抑制銀行單方面漲價的競爭局面,社會公眾被動接受漲價后,必然會對銀行產生不滿情緒。就ATM跨行取款業務來講,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如上文所述,個人客戶的開戶銀行大多是由收入來源方確定的,或者是其他信貸或理財產品捆綁銷售的結果。這樣的現狀就造成實際承擔費用的客戶在和銀行的博弈中基本沒有實際的議價能力,只能被動地接受銀行的漲價行為。
目前的跨行取款收費是由開戶銀行收取的,這意味著不管客戶在哪家銀行的ATM取款,都必須按照開戶銀行的收費標準付費。這種收費模式抑制了客戶選擇取款銀行的動力,嚴重損害了ATM服務市場的競爭機制。因為沒有定價權,即使有銀行希望通過降低收費標準吸引客戶在自己的ATM上辦理業務,也沒有辦法實施,所以即使在ATM擺放很密集的地方,也沒有市場競爭促使服務費用降低。
此外,當前制度強制規定了代理取款銀行每筆3元的代理費用。這是導致發卡銀行與客戶存在分歧的關鍵因素——如果發卡行按照2元每筆的標準收費,就要對客戶進行補貼;如果提高收費價格,客戶又會認為銀行借其壟斷地位任意漲價。
從網點數量、客戶數量、自助機具擺放數量及跨行交易數量等多項指標上來看,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占據絕對重要的位置。2009年,全國共發生ATM跨行取現交易15.2億筆,按照發卡行統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生7.9億筆;按照受理行統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生7.8億筆。在這種背景下,2010年7月,廣東、深圳等地區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幾乎同時將ATM同城跨行取款費用從2元每筆提高到4元每筆。在跨行取款業務領域占據一半以上市場份額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同一時間、相同地區上調相同的幅度,明顯存在串通漲價的嫌疑。
由于取款是在非開戶行的ATM上進行的,而費用卻由開戶行收取,所以很多客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銀行扣收了跨行服務費。客戶在被收取費用前,應該被告知收費的項目和標準。即使在目前這種收費模式下,由于取款的ATM不是開戶行的,無法通過屏幕提示等方式在收費前提示客戶,開戶銀行也應該采取媒體公告、銀行網點公示、短信通知等可以實現的方式盡最大程度保障客戶的知情權。
現行的借記卡每日取款上限已提高到20000元,但各行的ATM每筆取款限額在2000元至5000元之間,如果客戶一次跨行取款的金額超過了每筆取款限額,則要被多次收取服務費用。ATM單筆取款上限沒有任何政策依據,也不會對客戶資金安全有任何保障作用,因為犯罪嫌疑人如果能成功取款一次,那么其可以很快地重復取款,直至當日取款上限。ATM單筆取款上限主要受ATM出鈔口的寬度制約,所以一次出鈔的厚度有限。正是ATM機這種技術上的缺陷使得銀行可以對客戶的一次取款收取多次費用,變相提高了跨行取款的收費標準。
在ATM跨行取款業務定價問題上,客戶和銀行機構由于立場不同,要達成雙方滿意的意見幾乎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市場競爭來確定合理價格。
現行的收費模式將對客戶的收費權歸于發卡行,發卡行再按照固定標準向代理行支付手續費。實際上,在每筆跨行取款業務中,代理行提供取款ATM并進行維護,中國銀聯提供通訊網絡和資金清算,發卡行在業務處理過程中只起輔助作用。而且,由于發卡行對于客戶在本行ATM上取款或者轉賬給予免費,那么可以由此認為,銀行有為本行客戶免費提供同城內存取現金的義務。而跨行取款業務中發卡行提供的這一部分服務與行內取款服務是類似的,而且并不比行內取款成本高,所以也不應該被收取費用。最終應該被收取費用的服務只包括ATM機的取款服務和銀聯的轉接服務。
因此,在跨行取款業務中,應該由直接提供ATM取款服務的銀行對客戶收取服務費,銀聯的轉接費用由取款銀行支付,發卡銀行既不收取費用也不向取款銀行支付費用。由于在ATM跨行取款業務中,取款銀行只是一個單純的服務商,沒有和客戶有其他業務關系,所以也不會被附加提供免費服務的義務。取款銀行可以根據市場及成本情況自主確定跨行取款收費標準,客戶也可以選擇費用較低的ATM辦理業務,從而形成一個自由交易、良性互動的市場。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網點數量、ATM數量、ATM交易量等方面都占據了我國市場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四大銀行的壟斷程度要更高。在給予中小銀行自由定價權限的同時,對大型銀行的收費上限進行限制,一方面能夠防止大型銀行聯合起來集體漲價,利用其壟斷地位侵占消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能夠在市場發育不完全的時期,防止服務價格波動過大,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在ATM布機銀行直接收費的情況下,銀行可以在ATM取款流程中增加環節,提示即將辦理的業務將收取多少費用,如果客戶不接受這筆費用,可以在交易中止前放棄辦理業務。ATM布機銀行也可以通過在ATM屏幕旁粘貼費用標準的方式提醒客戶即將發生的費用。
在諸如ATM跨行取款收費等問題上,雖然涉及的消費者數量非常大,但由于每個消費者涉及的金額卻不大,消費者個人維護權益付出的成本要比其損失大得多,所以大多數消費者不得不放棄維權。在此情況下,監管機構更應該擔負起保護廣大消費者的責任,通過行政手段禁止商業銀行利用其壟斷地位或者ATM的技術缺陷強行向客戶收取不合理的費用。
[1]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10[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2]高國圣.澳大利亞ATM服務收費改革及啟示[J].新西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