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財經學院 陳麗珍 姜偉尉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以下簡稱GVC)的概念緣起于20世紀末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格里芬(Gereffi)提出的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框架,他首次將價值鏈和全球化的組織聯系起來,為GVC的理論框架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英國Sussex大學的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是目前對全球價值鏈問題進行較廣泛的研究,也對全球價值鏈給出了明確定義。后來的一些外國學者對全球價值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動力機制和智力模式方面。
國內著名學者劉志彪、張杰(2010)在分析我國企業融入到由國際大買家或跨國公司所主導和控制的“GVC”的生產分工體系時,發現我國主要是定位于GVC的底部環節,專注于勞動密集型、微利化、低技術含量的生產、加工、制造或組裝,而價值鏈中價值創造空間大的環節,如研發、設計、銷售和售后服務都是由國外公司掌控,為此,他們提出了構建NVC(National Value Chain,簡稱NVC)的構想。然而,盡管劉志彪等人對NVC的概念、構建模式、意義等作出了一定的解釋,但目前這個構想還不是非常成熟,這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間,本文將以我國制造業為載體來具體研究我國NVC的構建與發展。
劉志彪教授在《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中國產業升級的戰略思考》一文中,以制造業這一中國傳統行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形勢分析,從產業升級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中國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上,加快構建以本土市場需求為基礎的NVC的網絡體系和治理機構。同時,他認為NVC基于國內本土市場需求發育而成,由本土企業掌握產品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在本土市場獲得品牌和銷售終端渠道以及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產品鏈高端競爭力,然后進入區域或全球市場的價值鏈分工生產體系。
從劉志彪教授對NVC的定義中,可以提煉出幾個關鍵要素:首先,注重國內本土市場需求;其次掌握產品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這是構建NVC的關鍵所在;再次,產品的高端競爭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與產業鏈上的核心環節相對應的;最后是進入區域或全球市場。此外,我國在構建制造業NVC過程中,還有幾個因素是不能或缺的:首先是國內政府和教育科研機構的支持,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的開發離不開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支持;其次,注重核心企業打造和培育,核心企業是掌握高新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也是整個產業鏈的支柱,核心企業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NVC的構建;最后,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要構建制造業NVC,形成國內自主的制造業產業鏈條,上下游配套企業與核心企業的協調和整合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其直接影響產業鏈條環節的銜接,進而影響整個NVC構建的進程。
因此,對制造業NVC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我國所要打造的制造業NVC,是依托國內本土市場需求,借助制造業企業與國內政府、教育科研機構的功能結合,打造擁有自主研發創新的核心企業,形成能在本土市場獲得品牌和銷售終端渠道,同時亦可進入全球市場價值鏈分工生產體系的制造業生產網絡。
總的來說,我國制造業現狀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制造業總量優勢明顯,對國家經濟增長貢獻突出。一直以來,制造業都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工業化的原動力,從增加值來看,到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12萬億,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次,比較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從2005年7月到2010年9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達20.73%,越南貨幣對美元累計貶值16.5%,印度貨幣累計貶值4.18%,人民幣大幅升值對中國制造業成本造成很大影響;2010年,我國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約為3萬元,是2001年的3.5倍之多,而越南和印度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折合成人民幣分別約為1.2萬元和0.8萬元,可見“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正在不斷削弱,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試圖憑借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生產活動,以此帶動其經濟的發展,直接威脅中國承接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再次,我國制造業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高端技術是發達國家的長期發展和創新的成果,具有技術壟斷地位的發達國家或者跨國公司為了保持自身壟斷優勢,不會輕易將具有的高端技術轉讓給中國,這就導致中國處于高端技術封鎖狀態。最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受資源成本和發展模式制約愈加嚴重。制造業是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資源的產業,其代價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嚴重損耗,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使中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危機。
GVC,究其出發點,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一些跨國公司為了保持自己在供給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環節和服務環節外包給其他的后發展國家,從而將資源有針對性地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上。所以,NVC在GVC之前就已經在一些國家內部形成,特別是在相對封閉和沒有國際貿易前,一種商品的所有生產流程都是在一個國家之內完成,或者更有甚者,是在一個產業內完成,就如現如今中糧集團所提出的全產業鏈的概念。只是當時并沒有人特別去關注,只是認為是一種理所當然。可以設想,封閉經濟時每個國家都存在當時所謂的NVC,當全球要素和商品能自由流通,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以及為了搶占國際市場時,考慮到全球范圍內各個國家的相對優勢存在差異,優勢國家會考慮將自己國內某些沒有優勢的產業環節轉移到別國(外包),進而擴展到全球,形成后來蓬勃發展的GVC;而如今,我們要探討構建NVC,又需要尋找當時從NVC到GVC的逆過程,注重充分發掘和利用本土市場,從GVC中將一些產業環節收縮回來,依靠產業核心企業和核心環節,整合產業鏈條,形成一條由本國主宰的嶄新的NVC。
一直以來,我國制造業融入GVC都是被鎖定在GVC的低端,圖1給出了GVC循環動力模型及NVC演變圖(圖1中五個圓的大小代表在GVC的環節中所創造價值的多少,圓與圓之間的切線表示價值鏈下的循環鏈條)。從循環動力模型可以看出,在GVC模式(圖1中為由A,B,C三個圓所組成的循環鏈)下,其中,A代表我國在GVC中的位置,B、C代表發達國家或者控制GVC主要生產環節的國家在GVC中的位置。相對于B、C而言,A的大小遠遠不及B和C,結合價值鏈創造分布,A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所參與的只是組裝和零部件的生產等,這也印證我國目前制造業在GVC中的被動和被牽制地位。利潤空間低和基數小,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我國制造業在GVC中的不利地位。

圖1 GVC循環動力模型及NVC演變
站在國家的角度上,我國制造業不得不尋求新的出路來挽回現在的被動局面。圖1中的兩個虛線圓A1和A2,這個也就是代表我國制造業以后的發展方向,虛線圓A1和A2在價值鏈上的位置要高于A,這意味著我國制造業要向較高端的價值鏈攀升。此外,在價值鏈上位置攀升以后,我國將相對獨立地控制從研發、設計、生產,營銷以及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環節,再加上充分利用本土市場,開發和不斷占有本土份額,就逐步形成了我國制造業NVC,即圖1中虛線框中的“NVC”部分。當然,構建制造業NVC并不意味著完全不去參與GVC,在攀升到A1和A2的同時,A1與B,A2與C之間也會保持關聯,在高技術研發等方面還是需要和國際接軌,在市場方面也不可能完全放棄國際市場份額,就我國制造業方面而言,構建一個與GVC并行的,相對獨立的NVC,是我國構建NVC的最優選擇。
我國制造業NVC的構建需要一個相對完善的賴以發展的優越載體,這就需要我國制造業內空間維度單元的結合,首先依靠優勢制造業產業建設,進而整合制造業產業鏈,促進NVC的發展。圖2描繪的是NVC構建的內外部要素及其作用關系模型,具體可將影響我國制造業NVC構建的因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控制和主導一個產業的生產網絡是決定NVC構建的重要因素,所要構建的NVC生產網絡(鏈)在圖2中表現為關系鏈①和②,對兩鏈條的控制為NVC的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根本上推動制造業NVC的發展。
我國制造業之所以被動定位價值鏈低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傳統優勢在制造業鏈中—下游環節(圖2中循環鏈①),生產有待進入下一輪生產的半成品或者初級產品的工序和環節,低價值創造和低利潤的現實,使得向NVC的轉變迫在眉睫。但構建我國制造業NVC并不表示要放棄我國制造業中—下游循環鏈,只有在雄厚的中下游生產基礎下,加之培養和發展起來的中—上游產業(圖2中循環鏈②),為主要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上端配套生產,為其產品的銷售、服務等提供支撐,才能為整個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服務,就形成了我國自主控制的生產網絡。隨著該生產網絡的不斷成熟,循環鏈①作為循環鏈②的基礎,不斷推動循環鏈②的發展,循環鏈②優勢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產業內的相關技術擴散,也可以拉動下游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這樣就實現了制造業生產網絡的有機融合。當然,既然是控制制造業生產網絡,我國可以將價值創造低端的工序外包給其他成本相對更低的國家,成為控制生產鏈的主導者,達到對該產業鏈的下游控制。
產品的生產從原料采購、初加工、深加工、營銷和銷售等都是在該生產網絡內得以實現,同時還能為進入市場提供便捷的上游配套服務,支持整個制造業生產網絡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制造業NVC的建設。

圖2 制造業NVC構建的內外部要素及其作用關系
NVC是基于本土市場的,所以說,把握和立足本土市場是構建我國制造業NVC的根本出發點。
我國制造業在GVC中,所占的很大部分是初級生產環節,產品基本是初級制成品和半成品,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和占有率很低。從需求的角度講,中國人口基數大,市場需求廣,如果能充分把握本土市場,不僅僅是依靠良好的基礎設施、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去參與價值創造低端環節,而是從低端突圍,組織上、中、下游的企業進行產品全套環節的生產,將市場更多定位于本國,這不僅可以節省中間環節的成本,同時將價值鏈中價值創造空間大的環節控制在國內,有強大的國內需求和市場做后盾,這一系列的生產環節將沒有后顧之憂。此外,當國際市場出現動蕩或對本國產品的封鎖時,我國制造業仍然能夠依靠本土市場平穩度過這些危機,僅僅是將在海外的市場份額進行收縮,擴大國內的市場需求,以國內的市場對國際的市場進行對接和轉換,從而減輕其對國內制造業的沖擊,鞏固和促進NVC的發展和完善。
制造業生產網絡內的核心企業(圖2中A)是制造業NVC構建的核心動力,其發展可以引領整個制造業內所有關聯企業共同向前發展,將該制造業產業發展成為國家產業體系內的主導產業或者“龍頭”產業,推動制造業NVC的建設。
一方面,在一個完整的制造業生產體系內,中游的主要企業也可以進行垂直劃分:核心企業處于產業鏈中游企業的中心,中間層次(圖2中B)是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最外層的技術普遍應用階段的中間企業(圖2中C)。核心企業掌握生產過程中的核心技術,它們的發展直接關乎整個產業鏈的興衰。同時由于中游企業和上游、下游企業均有緊密聯系(圖2中①和②),核心企業的發展可以很好地拉動上、下游企業的發展,推動制造業發展,支持和促進制造業NVC的構建。
另一方面,核心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圖2中G)結合成產學研創新供應鏈(圖2中③)。高校、科研院所處于創新鏈的前中端,是制造業NVC中重要知識技術創新源,尤其是在一些產業發展迅速的省市和地區,高校、科研院所擁有大量的有待產品化、產業化的專利技術及其優勢創新資源,他們與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相互合作,為企業攻破一些技術難題,促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延伸產業鏈,通過技術吸納和自主創新提升制造產業鏈;同時,核心企業的一些項目可以帶動高效等一些科研機構的知識和技術的實際應用性,不斷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的創造性,提高整體科技水平。如此增加了制造業產業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影響力,促進我國制造業NVC的構建。
由于涉外相互影響鏈(圖2中的M、N對NVC的影響)的存在,制造業產業鏈的整合形成的NVC內的企業組織在把握國內市場的同時,可以通過合作與競爭搶占國際市場,加強我國制造業產品的品牌建設,增強我國構建制造業NVC的國際知名度,提高企業無形資產,以此來推進制造業NVC的建設和發展。
因為NVC是與GVC并行的,所以在我國制造業NVC內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產品面向全國的同時也會進入全球競爭、跟隨國際制造業創新步伐。與區域外甚至是國外的競合互動創新因素,成為融入GVC并獲得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與保證。通過鏈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人員(組織)、技術人員(組織)等與鏈外組織技術合作交流,促進我國制造業NVC內部對先進知識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內部擴散,并規避技術“鎖定”效應風險。
一種產品的生產源自于消費者對這種產品的需求,市場上消費需求的變化必然影響生產商在生產上的選擇。雖然我國制造業NVC的基本定位是在本土市場,但是制造業產品的市場往往都是和國際接軌的,不是完全局限于本國,因此,外部市場通過原材料供給和銷售變化對NVC產生影響,進而將信息反饋到產業鏈內,基于NVC內產品鏈的功效,鏈內的相關機構、企業以及相關科研院所一起做出反應對策,以尋找制造業的正確發展方向,進一步為NVC的發展保駕護航。
完整的服務體系可以為制造業NVC內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保障,這與我國制造業NVC建設需要積極培育社會支持系統相匹配,從局部推動整體的協調,推動制造業NVC建設。產業鏈服務系統主要包含一個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要素(圖2中F),具體包括:政府機構,行業協會,技術、金融等中介服務機構。政府一方面給予制造業發展以政策優惠,另一方面,也能為制造業NVC的構建排除一些國際國內的障礙;聯合相關行業協會,技術、金融等服務機構和科研院所等舉行多領域的技術交流(如圖2中循環鏈③),為制造業內的核心企業等掌握和應用先進技術提供平臺和支持等,這些都將直接推動NVC的建設和發展。

[1]Schmitz,H.Local Upgrading in Global Chains:Recent Findings [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4.
[2]劉志彪,張杰.全球代工體系下發展中國家俘獲型網絡的形成、突破與對策——基于GVC與NVC的比較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7(5).
[3]劉志彪,張杰.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中國產業升級的戰略思考[J].學術月刊,2009,9(41).
[4]張杰,劉志彪.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價值鏈的構建與中國企業升級[J].產業和區域經濟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