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商學院 楊克斯 吳江雪
在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代表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卻步履維艱。農業電子商務不能照搬照抄工業和服務業的模式,需要積極探索和創新。而目前學術界對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研究很少,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進行探討的學者更是少數。以下是國內學者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一些看法。
彭璧玉(2001)認為目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模式主要有M2M模式、戰略聯盟模式、中介模式和會員模式。并對各模式的內涵、運作方式以及特點等進行了簡要的概述,使讀者很清楚的了解我國目前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模式以及各自的特點,但他并未對各種模式的優缺點及可行性進行比較分析,也未對各種模式的產生背景進行說明,沒有指出我國目前適用哪種模式更能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不能很好的指導實踐來促進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1]岳云康(2008)認為針對我國農村家庭分散經營的特點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情況,采用農村連鎖超市作為電子商務平臺將是推進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建設的主要手段,連鎖超市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構建以 “基地+加工+銷售” 為模式的產業鏈,為農產品找到可靠的銷售渠道是幫助農民致富的最重要的途徑。[2]李海平、劉偉玲(2011)認為農產品的銷售不能用淘寶的C to C模式解決供需矛盾,而由龍頭企業、農業協會、合作社來搭建B to C平臺也不符合農產品的流通規律。由于農業電子商務主體為分散的沒有組織的農戶,而農業企業非常少,所以不能照搬城市的電子商務運作模式,在此我們將C to B模式改進為F to C to B模式,F即Famer,為農民;C即Cooperation,可以是農業協會、合作社;B為農產品銷售、流通和加工企業,對于分散的單個農戶經營的現狀,如果要爭取到平等的經濟地位就需要形成一個整體,有組織有謀略,而農村中的合作社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3]
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基本上處于剛剛起步的初期階段,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由政府辦的供求信息服務型。這種類型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代表,包括各級政府組織的涉農網站。二是有各種經濟實體辦的商務服務型。這種類型的網站主要從事與農產品產、供、銷等環節相關的企業商務電子化服務,主體客戶為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這種類型的網站發展比較快,基本上采用B to B和B to C兩種形式。由于受農村信息網絡覆蓋面小的制約,各種網站所能提供的服務十分有限。
1.2.1 基層政府對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認識不足
我國基層政府部門的干部,特別是農業主管部門的干部和農村干部,往往對計算機網絡知識認識不足,對信息化以及電子商務的理解更不透徹,加上傳統觀念的束縛,眼光不夠開闊,對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缺乏足夠的信心,對網絡經濟的作用認識不清,這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緩慢的首要原因。
1.2.2 農村電子商務軟、硬件設施落后
近年來,我國國家建設的大量資金投向了城市建設,而對農村建設投入的資金不多,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也是如此。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現有的網絡通信設施難以適應現代化電子商務的要求,雖建立了一些大型數據庫,但是基礎設施和通信設施還不夠完備和高效,真正可以投入運行的并不多,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安全與迅速發展。在電子商務軟件設施方面,由于經濟和文化的限制,一些懂得電子商務技術和電子商務管理的人員不愿去農村發展,而農村又沒有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可能性,使得農村嚴重缺乏電子商務人才,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健康發展。
1.2.3 對電子商務的利用程度還很低
業內人士將目前國內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分為三層:第一個是初級層次,主要為農產品交易提供網絡信息服務;第二個是中級層次,除提供供求信息,還提供網上競標、網上競拍、委托買賣等在線交易服務;第三個是高級層次,除提供信息外,力求實現交易貨款的網上支付。由此可看出,我國的農村電子商務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對于第三方支付的需求還是零,對電子商務的利用處于最低級水平。
1.2.4 農產品為非標準化產品
適合電子商務的產品主要是標準化產品和可鑒別性產品,以此來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對買方的顧慮,提高產品的成交量。而絕大部分農產品都為非標準化、經驗性產品,消費者事前不能得知產品的質量或優劣度,必須在使用之后才能對該商品做出客觀評價,農產品的這種非標準化特征也給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還很落后,表現為農村電子商務主體為分散的沒有組織的農戶,而農業企業非常少,因此農村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的電子商務運作模式,需要創新和改進,使之更加適用于廣大的農村地區。鑒于此本文在分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F toBto M的發展模式,F即Famer,為農民;B為農產品銷售、流通和加工的企業,一般稱為農業龍頭企業;M為marketing,即市場。此模式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F toBto M電子商務模式模型圖
農業龍頭企業是連接農戶和市場的橋梁,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村生產力的一個重要主體,是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其可以上接千變萬化的市場、下聯千家萬戶的農民,在農業產業化中具有組織生產、開拓市場等重要的功能。農業龍頭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建設,可以促進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可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有機結合,縮短農產品銷售周期,減少銷售的中間環節,降低銷售成本,從而帶動和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應該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以點帶面,最后帶動整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此模型表示的含義如下:
通過三種模式來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一是“企業+農戶”模式。主要指企業與農民訂立“三包”合同,即企業包生產資料供應,包技術輔導以及包產品收購。農民按要求種植、養殖,企業則按合同負責產前產后的服務工作,并根據銷售獲利情況返還一部分利潤給農民,做到利益共享。二是“企業+基地+農戶”模式。主要指企業向農民租賃土地,建設大規模的、標準化的生產基地,然后再把土地倒包給農戶,企業與農戶簽訂產銷合約后,農戶按企業的要求統一組織生產。企業主要集中解決農產品產后加工、銷售工作,把分散生產的農戶納入企業的一體化經營管理之中。三是“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主要指企業選擇班子較強的村組建立專業合作社或興辦合作農場,通過村級專業合作社或合作農場,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從而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目前,農業龍頭企業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傳統營銷過程中出現的產品購銷環節多、時間長、消耗大、交易成本高、效益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等缺陷,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使企業經營管理上臺階、創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1)建立簡潔、方便、實用的農業專業網站。欄目設計可包含供應信息、求購信息、農業資訊、展會信息、農業政策等相關內容。同時,在對企業電子商務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設計開發出包括基礎數據管理、供應信息管理、車間生產過程管理、網絡化協同銷售管理、智能數據分析、領導決策支持以及信息智能發布等子系統在內的電子商務系統。
(2)在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設立辦事處,收集市場最新產品供應信息并及時在網站上發布,改善我國農產品交易信息滯后的問題。
(3)充分利用大中型龍頭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建立的較為完善的農牧業上下游產業鏈。可在全國各地建立起龐大的農村營銷網絡系統,利用網絡資源形成逐漸完善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打通龍頭企業原材料供應、生產過程控制以及產品銷售的供需鏈條,提高產品流通效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不斷開拓農產品市場。
隨著新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的出現和發展,電子商務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應用層次越來越深入。農戶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將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從而有利于農產品價值的順利實現,有利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和加快農村經濟的建設。從而逐漸提高我國農民的收入, 緩解“三農”問題,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1]彭璧玉.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模式分析[J].南方農村,2001(6).
[2]岳云康.對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發展的探討[A].農業網絡信息,2008(12).
[3]李海平.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與模式創新[A].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