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敦峰
一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學生黨員自身素質存在的問題
當代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成長于我國經濟體制轉型和各種價值觀念交疊碰撞的時期,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年齡段,單純的生活閱歷明顯不能適應復雜的價值環境,導致部分大學生黨員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問題。一是入黨動機不純,功利主義色彩濃厚。學生的入黨動機日益趨向多樣化、復雜化、功利化,狹隘地把入黨當作是一種資本,而不是責任和義務;二是理想信念模糊,黨員意識淡薄。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沖擊下,由于預備黨員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表現出理想信念模糊,黨員意識和組織觀念淡薄,缺乏繼續前進的動力;三是理論知識貧乏,政治修養不高。部分高職學生黨員政治理論學習的自覺性不強,形式機械、單一,導致部分學生黨員對黨的最基本理論知識都不清楚,缺少政治敏銳性與判斷力,造成政治意識淡薄、政治觀念淡化、政治素質下降等現象;四是黨性修養不足,先鋒模范作用不明顯。一些學生入黨后并不能意識到自己黨員的形象,不注意黨員黨性的修養錘煉和道德修養的培養,無法體現出黨員的先進性,未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群體輻射作用。
(二)高職院校辦學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帶來的難題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制一般是三年,大多數入黨積極分子在第三學年才被吸收為預備黨員。這些學生黨員預備期的教育考察要經過由學生到工人的大幅度的角色轉換。并且,隨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學生校外實習實訓比重將繼續增加,造成學生校內接受統一教育管理的時間大大縮短,校外實習期間的流動性、分散性加大,面對面交流培養的次數減少,按時參加黨組織活動難度加大等情況。這在客觀上對那些本身入黨時間較短、黨員意識和組織觀念淡薄的學生預備黨員的繼續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進入21世紀,中國高職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促使高職教育從封閉式的學校教育向開放式的社會教育轉變。出現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多元性”特點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這些獨特的辦學模式,必然對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工作帶來新的難題。
(三)部分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在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以市場為需求,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院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在當前就業競爭日趨劇烈的形勢下,“就業率”成了指揮棒,無形地指揮著高職院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等成為學校工作的重心,而學生黨建工作則處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局面。即使有些學校重視學生黨建工作,也只是局限在發展學生黨員數量這個硬指標上,而忽略了對學生黨員的繼續教育和管理工作。所以在對大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目標上不夠明確,通常只將有關文件進行工作性宣傳,被動地開展工作;在教育內容上較陳舊,只強調內容的政治性,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和學生黨員思想的變化;在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管理的隊伍上相對薄弱,他們一般由年輕的輔導員組成,而且年齡輕,黨齡短,閱歷簡單,再加上忙于學生常規管理工作,只能按照黨支部工作細則開展常規工作,黨支部工作往往難以落到實處。
二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實踐機制的構建
實踐教育活動是實現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實踐黨員先進性的重要途徑。因此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要緊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步伐,貼近學生黨員的思想特點、群體特征,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搭建大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實踐的活動平臺。
(一)構建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實踐機制的指導思想與總體要求
構建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實踐機制要緊密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點,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增強黨性、提高黨員素質,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目標。在教育內容的選取上要具有時代性、經典性;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理論緊密聯系實際。既要注重對大學生黨員的理論教育,更要突出社會實踐教育的功效;在實踐活動載體的設計上要結合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遵循高職生成長成才的規律,貼近學生黨員的思想特點和群體特征,提高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搭建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
第一,創新“兩課”實踐教學活動載體,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學生黨員政治理論素養。“兩課”教育教學對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兩課”教師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優勢,鼓勵他們根據黨員繼續教育培養的需要,指導學生黨員成立黨的理論知識學習社團,加強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學習,并有計劃地組織、引導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主題辯論、黨的歷史知識競賽、走訪企業等,讓他們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堅定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歷史責任感。為更好的指導、評價學生黨員在“兩課”實踐教學中的表現,給每個學生黨員配備黨員手冊,用于記錄黨員參加組織活動、開展理論學習及發揮先進性作用的情況。
第二,構建學風建設實踐教育活動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風建設是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學生黨員既是學生又是黨員,還是學風建設的主力軍。黨風正,則學風正,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要把學生黨員的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校風和校園文化建設各類活動當中去。要求學生黨員除了自身刻苦發奮、學習成績優秀外還必須在學風建設上起好示范作用。系部基層黨可建立學生黨員聯系班級制度,要求每位黨員聯系一個班級,擔任副班主任,協助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想、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引導教育工作。對班級建設出謀劃策,指導班委開展工作,起到引領學生刻苦學習、團結進步、健康成長的班級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校風、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活動中的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幫助所聯系班級建立良好的學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第三,構建大學生黨員公寓實踐教育活動載體,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責任意識和“自我服務”的能力。成立學生公寓試點黨支部,讓大學生黨員參加活動,增強自身政治意識,培養服務意識,學會承擔責任,發揮黨員群體的典范和輻射作用,發揮黨支部和黨員在公寓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實行“學生黨員宿舍”掛牌制,更好地接受廣大同學的監督,進一步增強學生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真正實現“一名學生黨員,一面先鋒旗幟”的目標。同時可進一步建立學生黨員聯系宿舍制度,每位學生黨員聯系一個宿舍,指導和幫助所聯系的學生宿舍營造和諧、文明的氛圍,積極主動地幫助所聯系宿舍的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真正成為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學生的知情人、知心人。
第四,構建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教育活動載體,培養黨員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建立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制度,要求學生黨員主動參加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并積極參與籌劃、組織和參加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活動,發揮黨員在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方面的積極推動和帶頭示范作用。要求每位學生黨員積極投身到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實踐活動中要給學生黨員壓擔子、交任務,在具體的工作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的精神。
第五,構建校企“聯合培養”的生產勞動實踐教育活動載體。高職院校黨務工作者要緊跟高職院校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對頂崗實習學生黨員進行校企“聯合培養”。充分利用好、管理好頂崗實習期間學生黨員在生產一線參與生產勞動實踐的鍛煉機會,在社會大熔爐中鍛煉、考驗學生黨員,讓學生黨員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體驗黨員干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頂崗實習期間,要求學生黨員定期向院系黨支部匯報,并與實習單位的黨組織聯系,考核學生黨員在實習工作中的表現。這更有利于學生黨員在新崗位上嚴格要求自己,從一名優秀高職學生轉變成優秀員工。為了便于黨組織對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和動態跟蹤,也為了便于高校黨組織與企業、社區黨組織的聯系,高職院校黨組織可對每位學生黨員統一進行編號,制作黨員活動卡,記載畢業生預備黨員的基本情況。學生黨員也可以憑活動卡與學校聯系,接受教育、監督,還可以憑此卡,與當地黨組織進行聯系,接受教育、監督。
總之,大學生黨員是共產黨員群體中的高素質、高文化、最年輕和最活躍的部分,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學生黨員隊伍質量、素質對于整個國家的未來和黨的事業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面對復雜的社會形勢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來的諸多難題,高職院校基礎黨組織要結合學生黨員的群體特點,構建“實踐育人”的活動載體,創建具有時代特征的黨員繼續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大學生黨員繼續教育氛圍,培養一批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的高素質大學生黨員。
參考文獻
[1]馮大偉.高職院校學生黨員考察培養制度的探索[J].湘潮,2010(10):70.
[2]邱興萍.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的幾點思考[J].求實,2011(1):272.
[3]王清宣.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1):28.
[4]將嬌龍.當代大學生黨員繼續教育創新機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5]嵇新浩.高職院校學生黨員聯系機制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考,201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