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失語癥主要是由腦損害引起患者的語言能力不同程度喪失(獲得性語言障礙),腦卒中患者中約有30%左右會有失語癥的并發癥[1,2],失語癥是妨礙腦卒中患者康復最大的障礙,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文通過對進入我院治療的51例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回顧性分析,來確定中醫康復單元治療腦卒中失語癥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文進行回顧性統計的對象來自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間進入我院治療的腦卒中后失語癥患者共計51例,其中包括男29例,女22例,年齡51~68歲,平均(58.22±7.21)歲。通過對家屬的病例詢問,文盲者4例,初中學歷者18例,高中學歷者22例,大學學歷者7例,治療前根據WHO組織的患者生存治療測定表hwoqol-100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統計學結果(見表1)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差異。統計納入標準:一是CT影像學檢查患者為腦卒中(腦梗死或者腦出血),二是年齡<70歲且發病1個月之內者,三是經過CRRCAE評分診斷為失語癥患者,四是無語言障礙史且資源參加本次治療調查者。統計排除標準:一是年齡超限或者有認知障礙歷史者,二是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內科疾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中醫組治療方法:神經內科常規處理后,采用針刺治療,頂顳前斜線下2/5處取穴,頭針嚴格消毒后進針,持續捻針150 s,捻針速度為2次/s,捻針后停留0.5 h,此法1次/d,每周治療6次。頭針治療同時進行言語功能方面訓練:按照預先制定的標準化的操作程序進行訓練。每日訓練0.5 h左右,每周訓練6次。傳統組治療方法:神經內科常規處理和家庭式的言語康復訓結合治療。
1.3 診斷標準 根據WHO組織的患者生存治療測定表進行評分,治療前后患者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分中兩項以上提高40%以上的視為明顯好轉,治療前后患者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分中兩項以上提高20%以上的視為好轉,治療前后患者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分中1項提高10%以上的視為改善,無明顯提高甚至下降者視為無效。治療后中醫組無效3例,治療有效率91.2%,傳統組無效7例,治療有效率74.1%。由此可見:中醫康復單元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患者具有滿意的臨床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治療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平均值資料用(±s)表示,t檢驗的方法檢驗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
兩組患者的一般病例資料(性比比例,平均年齡,患者治療前生存狀況的hwoqol-100評分)比較結果如表1。
根據WHO組織的患者生存治療測定表進行評分后,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明顯好轉,好轉,改善以及無效的患者例數,分別計算各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具體結果如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比較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比較結果(±s)
評分中醫組組別 性別比例 平均年齡(歲) hwoqol-100 1.1/1 56.22±8.23 63.22±7.91傳統組 1.2/1 58.98±7.66 61.86±8.12 t值 0.2192 0.3101 0.2876 P值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
中醫治療組中的語言康復訓練主要是對患者的聽覺和視覺的刺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訓練。聽覺刺激和視覺刺激的結合,能夠最大程度地促使紊亂的語言功能恢復,具體的方法有:詞匯與圖片匹配,文字與相應物體匹配以及圖畫的是非辨別等。
中醫康復單元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不但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而且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對患者給以標準化的,量化的人為關懷[3-4]。在標準化,量化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形成了一套中醫康復單元的管理模式,該模式結合多學科綜合治療,同時重視對患者的心理開導。最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康復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Han JianGong,Zhu YuGong,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etc.Chinese aphasia after strok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natural recovery machine preliminary study.China rehabilitation,2009,(11) :97-102.
[2]李勝利,蕭嵐,田鴻,等.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法的編制與常模.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1(13):110-118.
[3]王擁軍.建立卒中單元,完成卒中醫療模式的轉變.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21(13):201-209.
[4]Shun Ying,Li ShengLi.Last 3 month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ith aphasia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function.Chines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8,(17) :34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