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綺云 呂瑞妍 朱鳳英 譚綺尹
助理護士是一個特殊群體,以女性居多,女性的情感細膩敏感、依賴和被動,不愿主動結交朋友,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隨著醫學模式的急劇轉型、知識學量增長,護理人員尤其是助理護士的工作強度不斷增強,職業競爭日益激烈,造成了助理護士自身生存的危機感和要求發展的迫切感,由此產生許多心理阻礙。助理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著護理工作的順利實施,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情緒對于護理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通過對在心理調適對臨床女性助理護士焦慮情況影響的調查,探討現代醫學模式下護理人員的精神焦慮及心理調適。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臨床助理護士125名作為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8~45歲,平均(23±1.2)歲;教育程度中專83人(66.4%),大專33人(26.4%);高中3人(2.4%);初中6人(4.8%);從事助理護士工作1~10年,平均(3±2)年。在第1次調查收回問卷后,將125人隨機分為心理調適組(n=62)與對照組 (n=63)。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Zung1971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2](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調查問卷:共包含20個條目,1~4級計分,各項得分之和為粗分,粗分乘1.25為標準分,本研究以標準分<40為無焦慮癥狀,40~49分為輕度焦慮,50分以上為中度焦慮。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按照量表的統一指導語對被試者進行測試,當場發放問卷,按照要求填完后立即收回,回收率100%,檢查全部有效。
1.2.2 心理調適方法 在第1次調查收回問卷后,給心理調適組講解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身健康的關系等相關知識;以及如何增強自身對外部環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在可能獲得社會支持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并接受這些支持;遇到不良事件造成心理應激時,應采取主動的、積極的心理策略和行為模式,而不應一味逃避現實和消極對待,并鼓勵助理護士應用所學的健康教育知識[3]。心理調適后第10天,對心理調適組與對照組均進行第2次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0軟件處理數據,所有數據以(±s)表示,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女性助理護士與國內常模焦慮情況的比較 如表1所示,女性助理護士組焦慮因子總分較國內常模組明顯增高(47.3±5.96)vs(41.14±9.04),(P<0.01);輕度焦慮評分女性助理護士組明顯高于國內常模組[4](49.1±2)vs(43.19±2.19),(P<0.05);而兩組間無焦慮癥狀評分無顯著性差異。以上結果說明,女性助理護士輕度焦慮情況與國內一般成年女性人群比較明顯更嚴重。
2.2 心理調適對女性助理護士焦慮情況的影響 如表2所示,經過心理調適后,女性助理護士的焦慮因子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2.24±7.14)vs(48.2±4.72),(P<0.01);心理調適組輕度焦慮評分也較對照組顯著降低(40.02±1.22)vs(49.86±3.12),(P<0.01);而兩組間無焦慮癥狀評分無顯著性差異。以上結果表明,適當的心理調適可明顯減輕女性助理護士的焦慮癥狀。
表1 女性助理護士與國內常模焦慮評分的比較(±s)

表1 女性助理護士與國內常模焦慮評分的比較(±s)
41.14±9.04 32.94±4.59 43.19±2.19女性助理護士組 47.3±5.96 30.34±4.79 49.1±2 t值 20.09 2.02 16.21 P值總分 無焦慮癥狀 輕度焦慮國內常模組<0.01 >0.05 <0.05
表2 心理調適對女性助理護士焦慮評分的影響(±s)

表2 心理調適對女性助理護士焦慮評分的影響(±s)
總分 無焦慮癥狀 輕度焦慮心理調適組<0.01 >0.05 <0.05 42.24±7.14 34.86±5.42 40.02±1.22對照組 48.2±4.72 32.34±4.85 49.86±3.12 t值 19.57 2.25 18.35 P值
醫學模式是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特點和本質的哲學概括,是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和醫學科學發展階段,認識和解決醫學遇見看問題的思考。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學模式。而現代醫學起源于生物醫學模式,從純生物學角度研究宿主、環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動態平衡。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原有醫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5]。為現代醫學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拓展了醫學的境界,強調關心患者,關注社會,注重技術與服務的共同提高。
因此,現代醫學模式下,護理人員尤其是助理護士群體職業競爭日益激烈,由此產生許多心理阻礙。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助理護士組焦慮因子總分較國內常模組明顯增高(47.3±5.96 vs 41.14±9.04,P<0.01);輕度焦慮評分女性助理護士組明顯高于國內常模組(49.1±2 vs 43.19±2.19,P<0.05);而兩組間無焦慮癥狀評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女性助理護士輕度焦慮情況與國內一般成年女性人群比較明顯更嚴重。助理護士是一個特殊群體,以女性居多,本研究對象多為中專生或大專生,并且大多數是第一次接觸醫院工作,面對陌生的醫院環境、工作人員和各種患者,會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與陌生人交流,很難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出現歸屬感缺失,產生焦慮情緒[6];其次,助理護士所學的理論知識,臨床操作技能較弱,并參差不齊,當面對患者,特別是初次單獨執行某項操作時,因擔心不能勝任工作或害怕出錯而出現畏懼心理,心理壓力大,易出現焦慮;再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衛生保健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作為配合護理隊伍工作的助理護士面對的壓力亦隨之增加[7]。有些醫護人員及患者會對助理護士的操作有諸多不信任或不滿,導致助理護士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自信心減弱,在日常的工作中越發緊張[8]。
而我們通過對助理護士講解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身健康的關系等相關知識,以及如何增強自身對外部環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在可能獲得社會支持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并接受這些支持等心理調適干預,使她們的心理焦慮狀況明顯得到改善(42.24±7.14)vs(48.2±4.72),(P<0.01)。
因此,適當的心理調適對減輕助理護士在現代醫學模式下的心理壓力,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醫療差錯和醫療糾紛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醫院方面在工作初期可以開展綜合培訓,通過模擬助理護士工作時可能會碰到的壓力事件,教會助理護士處理焦慮情緒的方法,提高其自我調節、人際溝通等能力[9]。
[1]黃麗.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心理干預措施.當代護士,2009,3:86-88.
[2]王佳琳.護理專業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護理研究,2005,19(10):2000-2002.
[3]榮志宏.心理干預對護士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的影響.護理研究,2010,6:100-101.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9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