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如
土地財政衰,企業負擔增?
■吳之如

《經濟參考報》報道,隨著一些地方土地財政能力逐步喪失,對企業征稅、罰款就加大了力度,以開辟新“財源”。浙商投資研究會副會長蔡驊說,目前情況是,企業沒有利潤,但是稅務局的辦案、征稅力度比以前更強了。
有些地方幾乎完全依賴“土地財政”籌得海量巨款,以應付日益增長、難以節制的政績工程之需,以及某些公仆“三公消費”的財源之需。但是隨著中央政府堅決調控房價政策和舉措的實施,多數地方的房價開始趨穩甚至有所回落,一些地方“土地財政”的巨大蛋糕顯現瘦身跡象,公仆們錢袋子不再總是那么豐滿了。于是,有人立刻想出“堤外損失堤內補”的主意,這就是:“土地財政”減收,就在加重企業稅負上補回來,甚至力爭還要撈得更多。
誰都明白,殺雞取卵實非政府財政良策。本來,地價漲得與天比高,使得房價飛升,讓多數百姓耗干了幾輩子的辛苦積蓄來購房改善居住條件,其目光已十分短淺;如今,更將壓在眾多小微企業身上的負擔加重再加重,如此籌劃就近乎愚蠢了。試想,一個地方若是眾多企業因為稅負畸重而無法生存,紛紛破產,這個地方經濟如何能夠繁榮,地方財政又靠什么來支撐?有道是:
土地財政風光衰,
企業稅負頂上來?
公仆還須從長計,
百業興旺局面開!
涸澤而漁并不明智。開閘放水、辟池養魚,才是積極的財政方針。地方的當家公仆們,別忘了只有真正落實中央政府關于調控房價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讓更多的企業更好地發展起來,才能既令百姓走向富裕,又使政府財政無虞。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