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錦,宋建平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為了增強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努力實現“理實融合,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執業資格證書對接”(1個融合,4個對接)的中藥制劑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通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中藥制劑技術課程的建設進行了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高職培養目標的重要切入點和有效實施途徑,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互動合作可以實現學校、學生、企業3 方共贏的目標。(1)對于學校來說,校企合作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有利于學校培養創新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企業人才、技術和硬件的共享,加強了學校實習、實訓課程的教學力量;專業教師到企業鍛煉實踐,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及時更新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2)對于企業來說,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讓合作企業優先挑選、錄用實習中表現出色的學生,企業就降低了用人成本與風險;學校努力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計劃與學校的教學大綱對接,協助企業做好員工培訓,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培訓成本;企業的技術人才通過兼職授課實現教學相長,提高了科研開發能力;同時企業也分享到了學校的人才、技術、信息等優勢。(3)對于學生來說,在企業鍛煉有利于其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使其初步具備了頂崗生產的能力及良好的職業素質;企業對學校學生的優先錄取,有利于提高就業質量與就業率[1]。
中藥制劑技術課程是中藥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生產工藝性強,同中藥藥品實際生產緊密相連,是培養制藥企業中藥藥物制劑生產專門人才的一個必備的實用課程,見表1。它不僅與本專業的各門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其他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還與中藥工業化生產和臨床醫療密切相關,也是連接中醫與中藥的紐帶。總之,中藥制劑技術是專業崗位課程群里的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是中藥制劑工和中藥執業藥師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必考內容,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

表1 職業資格、職業核心能力、專業崗位課程群分析
2.2.1 教學內容[2]在設計教學大綱時,一方面要做好與企業的溝通,盡量使教學大綱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員工培訓內容兼容;另一方面要參照中藥制劑工和中藥執業藥師職業資格鑒定的相關職業標準。以典型中藥制劑為載體,由簡單到復雜、由中藥傳統劑型到中藥現代劑型,設計出與中藥制劑生產中相對應的6 大模塊22個學習性工作項目。選擇具體教學內容時,以各中藥制劑崗位工作任務和具體工作過程中的應用性理論和技能培訓為主,以“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為輔;以“如何做”和“如何做更好”的知識為主,以“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知識為輔。教學內容要貼近生產實際,每一項任務中都以完成幾項具體工作為目標,包括理論支撐和任務實現步驟。以培養就業核心專業能力和素質為主,將相關理論知識學習貫穿其中,充分體現工作過程的導向作用。根據中藥專業的培養目標,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重在實踐”、“知識與技能并重,重在應用”的原則,調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突出實驗、實訓、實習環節,使得整個實踐時間與理論授課時間之比為1:1,最大限度地適應和滿足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需求。合理科學的教學內容是實現“1個融合,4個對接”培養目標的基礎。
2.2.2 教學過程與方法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整個課程實施“四階段”的教學過程,見圖1。而在微觀教學中按照中藥制劑崗位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一般中藥制劑生產的工作過程包括:確定制劑生產的工作任務→制訂生產方案→實施生產→質量檢查。我們將每個工作項目按照中藥制劑生產的工作過程授課,即將工作過程順序轉化為課程教學順序,實施“五步驟”(教師布置任務、共同制訂工作方案、模擬生產實際、教師監控、評估反饋)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特色,設計出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適合于具體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法”、適合于中藥同一劑型的不同制劑技術的“比較教學法”、適合于完整生產任務的“案例和情景相結合教學法”等。“四階段”、“五步驟”的教學過程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是實現“1個融合,4個對接”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
課程的實施以微觀教學“煎膏劑的生產”為例,教授6個學時,請學生完成煎膏劑的生產任務。(1)課前準備階段:由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準備,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煎膏劑生產崗位授課案例和情景。(2)45分鐘啟動階段:在校內仿真制藥車間及教學實踐基地完成,教師布置該崗位上的生產任務,并說明目標、要求,提出問題;教師選用案例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討論,從而共同制訂工作方案;教師邊示范邊指導學生“學做結合”完成少量煎膏劑的生產任務,掌握煎膏劑生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3)210分鐘實施階段:在煎膏劑生產車間進行實踐訓練,由企業員工、教師全過程監控和指導,并引導學生對生產實際情況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解決,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素質。(4)20分鐘總結階段:采用由學生談體會、學生互評和自評、企業員工和教師總結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評估反饋,共同反思學習和實踐過程。將實現“1個融合,4個對接”的培養目標努力切實地體現在每一次微觀教學中。
實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學,從教學各環節上保證“1個融合,4個對接”的實現,是一項復雜、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校企合作平臺的構建:除了依靠政府有關部門制訂相應政策扶持并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外”,學校應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校企合作”的規劃、協調,精選合作企業,確定合作范圍,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做好各項協調工作,推動校企雙方互動合作,保證雙方的長遠利益。其次,師資隊伍和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既要積極聘請企業專業技術強的員工擔任兼職骨干教師,又要切實提高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踐技能,努力構建由專業教師牽頭的專兼結合、素質高、結構合理的“雙師”執教團隊;還要有能滿足教學需要的設備及實訓場地,加強與校外行業企業聯系,盡可能地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同時也要加大校內仿真制藥車間及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教學質量。再次,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學生面對的是學校和工廠兩種活動場所、理論和實踐兩種學習內容、師傅和教師兩類指導者、徒工和學生兩種身份,要適應新的學情需要,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維持好教學秩序的基礎上,讓學生手和腦都“動”起來,“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充分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藥制劑技術的課程建設,有助于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助于“1個融合,4個對接”培養目標的實現。我們將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努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和完善該模式下的課程建設。

圖1“校企合作”模式下四階段教學過程結構
[1]明廣奇,鄔瑞斌.藥學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平臺的構建[J].海峽藥學,2009,21(11):230-231.
[2]于廣華,李芳等.藥物制劑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