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豐熙,劉 娜,祁澤明,鄧紅霞,孟淑花
(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金昌 73720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臨床特點分析
丁豐熙,劉 娜,祁澤明,鄧紅霞,孟淑花
(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金昌 737202)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提高診斷和治療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研究我院內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AMI 99例,其中AMI合并2型糖尿病37例,為AMI合并糖尿病組(簡稱糖尿病組);其余單純性心肌梗死62例,為對照組。分別比較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梗死部位、血脂水平、24小時確診率、誤診率、并發癥及預后情況。結果 糖尿病組年齡、血脂、癥狀、梗死面積及部位、并發癥、預后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A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年齡提前,血脂高,癥狀輕,病情兇險,并發癥多,誤診率及死亡率高,預后差。
急性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臨床特點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的心血管急危重癥之一,其發病兇猛,病死率高,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AMI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我國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1]。當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時,AMI發病率明顯上升;但由于患者患有糖尿病時,心肌梗死癥狀隱匿,癥狀不典型,誤診率及病死率均明顯上升,且預后差。本文對我院內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9例AMI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以期提高對該病的診斷及治療水平。
選擇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內科收治的AMI99例,其中37例合并2型糖尿病,簡稱為糖尿病組;其余62例無其他合并癥,為對照組。糖尿病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44~72歲,平均(54.2±8.5)歲,<60歲者 24例,≥60歲者 13例。對照組:男 39例,女 23例;年齡 50~76歲,平均(65.0±6.3)歲,<60歲者25例,≥60歲者37例。
AMI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制定的AMI治療指南標準。2型糖尿病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絕對臥床、鎮靜、吸氧、心電監護,抗血小板、抗凝、擴血管、營養心肌、調脂、防治并發癥等,時間窗內無禁忌證的患者給予溶栓。所有患者適時查心電圖及血糖、血脂、心肌酶、肌鈣蛋白、肝腎功能、電解質等生化指標。對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急性期應用胰島素,病情穩定后口服降糖藥維持治療。
回顧性調查,分析病歷,分別比較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梗死部位、血脂水平、24小時確診率、誤診率、并發癥及預后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1)糖尿病組較對照組發病年齡提前,但兩組性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37,P>0.05);年齡比較:糖尿病組 60歲前AMI的發病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χ2=12.56,P<0.01)。
(2)糖尿病組較對照組臨床癥狀輕、胸痛不典型。兩組典型胸痛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χ2=12.31,P<0.01),見表 1。
表1 兩組AMI臨床癥狀比較[n(%)]
(3)糖尿病組梗死面積大、部位多。兩組廣泛前壁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5.96,P<0.05);多部位AMI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5.71,P<0.05);大面積心肌梗死(包括廣泛前壁及多部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14.18,P<0.01)(見表 2)。
表2 兩組AMI部位對比[n(%)]
(4)糖尿病組血脂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體重指數超常。兩組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兩組高血脂癥、HDL-C體重指數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
表3 兩組AMI相關危險因素比較[n(%)]
(5)糖尿病組確診遲、易誤診。兩組比較24小時確診率及首診誤診率有顯著性差異(χ2=10.13,P<0.01)(見表 4)。
表4 兩組AMI 24小時確診及首診誤診比較[n(%)]
(6)糖尿病組并發癥多、病死率高。糖尿病組發生心源性休克、心衰、惡性心律失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見表 5)。病死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8.06,P<0.01)(見表 6)。
表5 兩組并發癥比較[n(%)]
表6 兩組病死率比較[n(%)]
目前研究表明,引發AMI的危險因素日益增多,除一部分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早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社會經濟地位等,還存在許多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如吸煙、血壓、血脂、血糖等[1]。
國外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發病率比年齡及性別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同時2010年《糖尿病治療指南》也明確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獨立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多項研究顯示高血糖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英國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高血糖獨立增加AMI的發生率,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與糖尿病相關的AMI危險性下降14%[4]。
通過本次回顧性分析,我們發現AMI患者合并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發病年齡提前,臨床癥狀隱匿,梗死范圍大,血脂高,并發癥多,預后較差,誤診率、病死率較高。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引發微血管病變。大量資料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其心肌及冠脈壁內有較多的脂肪及鈣鹽沉積,同時在心肌間質內及血管周圍存在大量纖維組織,從而使得心肌收縮力與順應性減低。故AMI時心功能受損加重[5,6]。(2)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抑制脂肪降解,同時脂肪組織不能充分攝取游離脂肪酸,導致血脂增高。血脂增高后血管壁脂質積聚增加,斑塊穩定性降低,易于破裂;同時血糖升高使脂蛋白、載脂蛋白糖化,LDL極易于氧化,氧化后的LDL又能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啟動血栓形成機制;同時使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增加了AMI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嚴重,冠狀動脈受累呈彌漫性、多支性,血小板功能異常,纖溶活力下降所致高凝血狀態,容易反復出現血栓形成,使得心肌發生反復損傷,惡性循環,最終發生的AMI則呈現出廣泛性及多部位,從而使得心肌收縮和舒張功能嚴重障礙、損傷心臟傳導系統,易發生異常激動,導致嚴重的并發癥,使病死率顯著升高。(4)糖尿病患者心臟自主神經纖維明顯減少,同時在形態方面也存在明顯改變。尸檢報告顯示,死于AMI的糖尿病患者心臟自主神經纖維減少并有形態的改變[7]。由于病變長時間存在,使糖尿病患者對疼痛敏感性降低,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AMI時癥狀不典型,容易誤診,從而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導致病死率升高。
總之,AMI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并發癥嚴重,預后差,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對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氣促、頭暈、惡心、嘔吐、上腹痛、低血壓等癥狀要及時檢查心電圖、心肌酶、血糖和肌鈣蛋白,及早發現不典型AMI的發生,降低誤診率,爭取早期給予積極合理的治療,降低死亡率。
[1]趙水平,胡大一.中華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M].Diabetes care,2010(33):33~36.
[4]Stratton I M ,Adler A I,Neil IIA ,et al.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ulra and microvasculra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UKPDS 35):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BMJ,2000(321):405~412.
[5]Goraya T Y ,Leibson C L,Palumbo P J,et al.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es mellitus:a population-based autopsy study[J].Am Coil Cardiol,2002(40):946~953.
[6]李霞,姜大明,王偉.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63例冠狀動脈造影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6):557.
[7]王愛蓮,余榮水.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J].中國醫刊,2003,38(3):25~27.
G587.1
B
1671-1246(2012)17-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