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萍 舒長興(九江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有著極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45歲后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2〕。自2006年以來我們用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陳日新、康明非教授創立的腧穴熱敏化新灸法〔3〕即“熱敏點灸療法”治療COPD取得了較好療效。
1.1 臨床資料 COPD患者90例均來自我院呼吸科,隨機分為熱敏點灸組、傳統灸療組和西醫對照組各30例。其中熱敏點灸組男21例,女9例,年齡45~83〔平均(65.07±10.45)〕歲,病程4~38〔平均(16.50±5.76)〕年;傳統灸療組男22例,女8例,年齡46~83〔平均(64.73±11.60)〕歲,病程4~40〔平均(17.53±7.96)〕年;西醫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7~81〔平均(64.93±10.68)〕歲,病程 6~43〔平均(17.77±4.98)〕年。3組無顯著差異。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排除結核、腫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COPD急性并發癥的患者。
1.2 診斷標準 COPD的診斷應根據病史、危險因素接觸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資料,綜合分析確定。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是診斷COPD的必備條件。肺功能檢查是診斷COPD的金標準〔1〕。
1.3 觀察方法 以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測定為觀察指標:用日本美能肺功能儀(AS-505型)分別檢測: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之比)及FEV1%(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受試對象接受治療前,試驗終點(第一療程結束后)共測定2次。同時詳細填寫記錄表。30 d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
1.4 治療操作方法 熱敏點灸組。①西醫常規處理:抗炎、平喘、化痰止咳;②選擇舒適、充分暴露背部的體位;③熱敏點的查找:選擇舒適、充分暴露背部的體位;環境溫度控制在20℃ ~26℃;用點燃的純艾條,以背部風門、肺俞、至陽、命門、腎俞、脾俞等經穴(按照全國統編教材第六版《腧穴學》定位)或壓痛點、皮下硬節等反應物部位為中心、3 cm為半徑的范圍內,距離皮膚2 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熱”向四周擴散、游走或向皮膚深處灌注時,此點即為熱敏點;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點被探查出;④熱敏點灸操作:每天取2~3個熱敏點穴,分別施行溫和灸,直至透熱現象消失、患者自覺有灼痛感為一次施灸劑量,每日1次。傳統灸療組。①,②,③同上組;④傳統的辨證取穴灸療,取穴:風門、肺俞、脾俞、腎俞、列缺、太淵、中腕、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豐隆等,每次取3~5穴,以艾條懸灸30 min,1次/d。西醫對照組。①,②同上組。3組均囑避風寒,調情志,清淡飲食。
1.5 療效評定標準 (1)顯效:經治療癥狀明顯減輕,痰易咯出,痰量明顯減少,肺功能明顯提高(FEV1%提高10%以上),合并感染者聽診啰音消失,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下降,胸部X線炎癥基本吸收;(2)有效:經治療癥狀好轉,痰量減少至治療前的1/2,較易咯出,肺功能有所提高(FEV1%提高5% ~10%),合并感染者聽診啰音減少,胸部X線炎癥吸收好轉;(3)無效:經治療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胸部X線、肺功能等均無明顯變化(FEV1%提高小于5%)或惡化。
2.1 各組肺功能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FEV1/FVC、FEV1%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熱敏點灸組與西醫對照組有極顯著差異(P<0.01),與傳統灸療組也有顯著差異(P<0.05),傳統灸療組與西醫對照組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FEV1、FEV1/FVC、FEV1%比較(± s,n=30)

表1 治療前后FEV1、FEV1/FVC、FEV1%比較(± s,n=30)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熱敏點灸組比較:2)P<0.05,3)P<0.01
組別 FEV1治療前 治療后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FEV1%治療前 治療后熱敏點灸組 1 484.20±46.17 1 574.43±55.801) 59.96±3.95 68.69±4.951) 53.20±4.15 62.59±5.181)傳統灸療組 1 496.67±33.26 1 572.73±34.711)2) 58.81±3.43 66.05±3.391)2) 51.03±4.79 58.73±4.121)2)西醫對照組 1 477.63±39.83 1 546.63±37.261)3) 59.53±3.74 65.81±4.321)3) 52.23±3.74 58.26±4.371)3)
2.2 各組總有效率比較 熱敏點灸組療效優于傳統灸療組(P<0.05),明顯優于西醫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各組療效比較〔n=30,n(%)〕
COPD屬中醫咳嗽、喘證、肺脹范疇,因肺臟反復受邪,氣機阻閉,宣降失司,痰濁內蘊,壅阻氣道,肺氣上逆而致咳嗽、咯痰、喘息、胸悶等不適。久而不愈,傷損肺氣,使其生理功能減退,并產生病理性產物痰、瘀、水飲,內伏于肺,再感時邪則引動宿痰而復發;如此反復,終成虛實夾雜之證,遷延難愈。針灸、中藥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方法較多,治療主要為中藥內服結合西藥或其他外治法等綜合療法,療程偏長,療效尚不滿意。
灸法具有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行氣活血等作用,歷代醫家在治療虛寒性病證時尤為常用;灸療實質是一種溫熱刺激的結果,通過刺激皮膚感受器,激發調整神經系統功能〔4〕。艾灸不僅可以改善病人的呼氣空氣滯留情況,對大、中、小各級氣道氣流阻力具有改善作用,特別對中、小氣道氣流阻力改善明顯,對肺活量、補呼氣量等亦有明顯的調節和改善肺及支氣管的通氣功能,使哮喘患者呼吸道的阻力下降而對人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5〕;此外研究表明艾灸還具有改善微循環的功能〔6〕,以及激發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使心鈉素含量顯著增高〔7〕,具有抗感染作用。臨床上熱敏化腧穴即熱敏點在艾熱刺激下極易激發灸性感傳(70%的出現率)使氣至病所,臨床達到速效和高效的治療效應〔3〕。
本科樣本主要以中度至重度患者為主,個別患者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住院治療。長期反復的肺部感染,導致患者小支氣管受損,氣道嚴重阻塞,形態上可能已發生質改變,治療后往往臨床癥狀、體征緩減,而FEV1%改善程度卻并不明顯。COPD臨床上主要病機為肺脾腎氣虛,兼有痰阻、氣滯血瘀的虛實夾雜證候。穩定期以虛為主,急性加重去期以虛實并重為主,而艾灸對虛寒性病證的效果更為顯著。在實施熱敏點灸療時,患者出現擴熱范圍大,自覺滲透入組織深部,耐熱時間長甚至皮膚起泡而不自知者,療效更為明顯。部分患者在住院治療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病情反復現象。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60.
2 羅正海,謝雪梅.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進展〔J〕.西部醫學,2006;18(1):100-1.
3 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0.
4 王 磊,李學武,張 莉.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1;2(9):567-70.
5 陳 銘,蔡宗敏,盧希玲,等.節氣灸與支氣管哮喘肺功能變化關系初探〔J〕.中國針灸,2000;13:155.
6 姜小英.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四川中醫,2001;19(3):175.
7 張 英,劉又香.針刺、艾灸、針加灸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心鈉素含量影響的比較研究〔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1;3(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