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琳 彭躍進 朱 宇(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研究資料表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骨質疏松發生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得到臨床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本文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人體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從而分析血糖對骨密度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分型及診斷標準。對照組64例患者,女49例,男15例,年齡58~77〔平均(67.3±8.4)〕歲,病程1.2~19.4年;觀察組64例患者,女50例,男14例,年齡56~78〔平均(69.2±12.6)〕歲,病程1.3~17.1年。兩組一般情況無明顯差別(P>0.05)。觀察組排除其他骨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骨代謝等疾病,且確診為糖尿病,而對照組則排除糖尿病。
1.2 方法 ①常規檢測,包括身高、體重、體重指數等;②受測者脫去可能導致偏差的一切障礙物,如首飾、衣服等,穿統一的衣服進行檢測,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從腰椎正位、股骨近端、全身進行骨密度測定,然后機器自動分析結果。③空腹采血化驗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等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行t檢驗。
觀察組的骨量減少率為29%,骨質疏松率為46%;對照組的骨量減少率為15%,骨質疏松率為24%,兩者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兩組的檢測指標變化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檢測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檢測指標比較(±s)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 t值 P值體重指數(kg/m2)25.6±3.1 25.4±5.8 27.98 >0.05骨密度 <0.05腰椎 1.05±0.131) 1.09±0.17 2.95股骨近端 0.95±0.111) 0.99±0.14 3.42全身 1.01±0.121) 1.06±0.13 2.84 FBG(mmol/L) 8.76±1.21) 4.7±1.6 16.63 <0.05 2 h PG(mmol/L)19.76±4.31) 8.7±1.4 23.65 <0.05 HbA1c(%) 7.76±1.21)4.79±0.5 6.81 <0.05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等壓力加大,環境的逐漸惡化等內外在因素的干擾,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而糖尿病是全身系統的代謝疾病,容易并發相關疾病。近年來關于糖尿病引發的骨質疏松得到重視,有研究發現,50歲以上的患者骨質疏松率為22% ~27%,60歲以上的患者為28% ~34%,80歲以上則高達58% ~67%〔1〕。
糖尿病引發骨密度降低的機制目前尚未完全肯定,可能與以下幾點相關:①高血糖引發滲透性利尿,使得鈣、鎂等離子代謝紊亂出現骨吸收。②胰島素的分泌不足或敏感性降低,因為成骨細胞膜上存在胰島素受體,但胰島素障礙時,骨基質的合成、轉換等出現減少或下降。③糖尿病的并發癥〔2〕。患者年齡越高,骨量越少,說明性激素的分泌與骨質疏松存在一定關系。性激素的作用是抑制骨吸收,性腺功能的衰退導致骨吸收的增加。另外,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能影響骨血管分布,促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圍基底膜增厚,導致骨的營養出現障礙,促使骨質疏松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骨密度與年齡、病程、HbA1c等呈負相關,與體重指數呈正相關,這提示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病程的延長、肥胖〔4〕等因素,長期的血糖控制不良,促使胰島素分泌功能不足或缺陷,導致骨質疏松的不斷發展。綜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和體重,使之穩定在一個理想的狀態,定期測定骨密度,防治骨質疏松的發生,降低骨折等致殘率,尤其對于一些高齡、病程長的糖尿病患者更重要。
1 周久貿,劉 浩,蔣 森,等.沈陽地區2288例骨密度測定及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8;19(2):121-4.
2 柴 瑛,殷文娟,劉曉宇,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相關因素變化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39.
3 郭世紱.性激素和細胞因子與骨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的關系〔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23(2):98-100.
4 李 蘭,周 倜,邵晉康,等.體重質量指數與557例絕經后婦女骨密度變化的關系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10(4):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