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君 林麗芳
舒適護理模式是由20世紀90年代Kolcaba提出的觀點,主要指通過整體化護理降低、縮短患者的不愉快程度,使其心理、生理、社會上達到最佳狀態,出發點是強調整體化的護理藝術過程,使護理更注重患者滿意度以及舒適度[1]。我院手術室自2008年起開展舒適護理,主要針對全麻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旨在提高手術患者的滿意度與舒適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4月~2011年8月采取全麻手術患者共250例,其中男145例(占58.0%),女105例(占42.0%);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4.9±5.8)歲。文化程度:小學文化程度的患者為82例,占32.8%(82/250);初中文化程度的患者為77例,占30.8%(77/250);高中(包括中專)文化程度的患者為45例,占18.0%(45/250);大專(包括高職)文化程度為34例,占13.6%(34/250);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2例,占4.8%(12/250)。本組250例患者的職業類型為:學生92例,占36.8%(占92/250);農民45例,占18.0%(18/250);工人為43例,占17.2%(43/250);干部職業者為44例,占17.6%,(44/250);26例為自由職業者,占10.4%(26/250)。將本組患者隨機分為普通護理組120例和舒適護理組1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指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普通護理組給予常規護理,常規評估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實施護理措施,并且全程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舒適護理組給予舒適護理,措施如下:(1)手術室巡回護理人員在接到患者麻醉手術的通知書以后,應該保持飽滿的工作情緒進入至患者所在的病房之中進行問候視察,然后熱情地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讓患者不要對麻醉手術以及他們的病情過度地擔心和感到畏懼,而是應該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勇戰病魔的良好心態去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陪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在減少在手術過程中所出現的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消除手術風險的一個重要的措施。在同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護士應該將圍手術期各項流程向患者及家屬做詳細介紹,講述手術環境、麻醉、以及術前注意事項等內容,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指導患者進行軀體訓練以應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護理方面的問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保持手術室環境安靜、整潔,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良好的手術環境。手術室內濕度60%~70%,溫度在22~26℃。而且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的恐慌的心理,還應該向其介紹麻醉手術的優點以及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先進設備;護士還應該向其舉出本院的成功手術的例子以及重點介紹這些成功病例獲得手術成功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最終戰勝了病魔的困擾,遠離了病痛,獲得了重生。對于那些心理勸說不佳的患者而言,護士應該運用相關必要的設備,如計算機向這些患者詳細地、耐心地介紹手術情況以及手術的優點,最終消除其不必要的顧慮與恐慌。(2)術中的護理。護士親自將患者送至手術室,協助患者擺好體位,盡量減少軀體暴露,動作輕柔,體位以不妨礙患者生理功能且方便手術操作為原則,手術時可以適時調節體位使用各種支撐物,力求保證患者最大限度舒適性。手術過程保持安靜,使用各種醫療器械必需保持無聲穩定,各種操作要動作輕柔,無影燈不能直射患者面部。(3)術后護士親自將患者送至病房,詳細解釋手術后患者身體可能出現的不適情況,轉移患者注意力以緩解一般性疼痛,安慰患者,消除其焦慮及疑慮心情;部分患者疼痛耐力較差,可以適當給予藥物安眠及鎮靜,對于有明顯躁動表現患者,向其解釋管道留置會有不良刺激感覺,使患者配合理解,并做相應對癥處理,必要時給予鎮痛鎮靜處理。術后護理過程要求動作快、穩、準,輕柔,減輕患者不適感。由于手術原因,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現象,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解釋其是正常現象,從而解除患者術后焦慮狀態,使其能夠早日康復。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出現躁動、寒戰以及使用鎮靜劑等情況,記錄出院前患者滿意度,評價舒適護理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所出現的一切數據均用SPSS13.0以及Microsoft Excel兩個軟件加以統計、處理以及分析,所出現的一切均值均以“±s”的形式加以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值來反映組間的統計學差異性,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躁動、寒戰以及使用鎮靜劑等情況比較[例(%)]
2.1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躁動、寒戰以及使用鎮靜劑等情況比較 舒適護理組患者術后出現躁動、寒戰等臨床表現明顯少于普通護理組,鎮靜劑使用率低于普通護理組,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出院前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比較 舒適護理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度明顯高于普通護理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前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比較
本研究資料對全麻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采取舒適護理,結果是患者的躁動、寒戰等臨床表現明顯少于普通護理組(P<0.01),鎮靜劑使用率低于普通護理組(P<0.01),表明圍手術期通過舒適護理干預患者,能夠顯著調整好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狀態,緩解患者焦慮緊張心情,顯著降低術后不良反應,減少鎮靜劑的使用,降低痛苦程度,從而提高了全麻手術效果。由于護理服務更加周全主動,患者獲得有尊重感及安全感,護士根據病情需要提前提供指導以及放松等行為訓練,提高了舒適護理效果,增加護患之間的感情,因此舒適護理組患者出院前護理質量滿意度明顯高于普通護理組(P<0.01)。
圍手術期舒適護理是一種具有人性化的整體的有效護理模式,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打破了病房護理與傳統手術室護理脫節的模式,減少護理和醫療糾紛,贏得患者及其家屬尊重,增加護患之間的感情[2]。在手術中,手術室護士已經不局限于進行配合手術的技術,護理范圍延伸到對進行手術患者生理、心理需求的關懷與滿足[3],由此提高患者在手術中的舒適程度以及應對能力,使得手術及全麻醉能夠順利的進行[4]。為更好的治療提供有利條件,增加治愈率,達到患者、醫生以及護士均滿意的效果[5]。因此舒適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在基層醫院手術室推廣普及。
[1]鄭愛英,黃澤泓,鐘曉珊,等.圍手術期病人的舒適護理[J].現代醫院,2005,5(10):138-139.
[2]李艷.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圍手術期干預措施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33):30-31.
[3]朱巧梅.舒適護理用于手術患者護理的探討[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3):140-141.
[4]曹燕.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08,7(6):53-54.
[5]孫紅.溫馨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