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
哈爾市呼蘭區利民第二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是黑龍江省首批標準化學校建設先進單位。2007年以來,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以下簡稱課改),所構建的“352課堂教學模式”,成為了師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成為了提升師生生命質量的有效途徑。課改不僅改寫了我校教育教學質量低,面臨合并的殘酷現實,還讓學校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名不見經傳到聲滿全區,逐步走向全市的華麗轉身。
在逆境中求突破
追溯我校的課改背景,那是為改變現狀,冷靜分析后的一種果敢嘗試。2007年,我校未進行課改之前,在校生不足500人,教學現狀令人憂慮:課上,教師滿堂灌,部分學生滿堂睡。學生課業負擔沉重,老師雖然很敬業,但那種“精英式”的教育,在犧牲了大多數學生的前提下,也只培養了幾個優生,且部分“高分低能”。課下,覺已睡足的學生十分活躍。教學樓內上竄下跳,打鬧現象比比皆是。學生搞幫派,打仗斗毆現象時有發生。片刀、鎬把常隱匿于學校樹墻草坪之中;學生素質低下,不懂禮儀,不罵人不說話。教師找不到一點職業幸福感,不少老師私下議論:“咱們利民二中讓利民一中吞并,那是早晚的事?!?/p>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是我們的生源真的太差,還是我們的老師責任心不強;是我的管理不到位,還是我們的方法不科學……我日思夜想。偶然聽到“咱們老師太能嘮叨了,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感受……”的抱怨聲,打開了我的心結。傳統的教育讓我們的教師一直把學生看做是吸收知識的容器、應付考試的機器,課堂教學“滿堂灌”“疲勞戰術”“題海戰術”,不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果是出力不討好,費時又低效。教師給與的壓力越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強。厭學、棄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深刻反思,我們意識到學生沒有錯,是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有問題,是我們陳舊的教學方法有弊端。因此,我決定把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改變學校現狀的突破口。就這樣課堂教學改革在我校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在探索中求成長
幾年來,我們在借鑒杜郎口中學和洋思中學課改經驗的基礎上,在不斷的“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條螺旋式上升的課改之路,構建了“352課堂教學模式”。其內涵為:“3”是指課堂教學遵循的三個原則?!耙陨鸀楸?、先學后教、全員發展,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提綱主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問題主線,活動主軸”的教學策略;“自主課、展示課、反饋課”三種課型?!?”是指學習流程的5個基本步驟。即下發提綱,自主學習;對學群學,解惑生疑;組組互動,討論釋疑;展示點評,總結升華;鞏固訓練,拓展延伸?!?”是指兩項反饋提高:學生梳理學習過程,構建知識網絡;教師教學反思,生成教學智慧。
這一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先學后教為方向,以“導學提綱”為載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改變課堂教學結構為突破口,課堂教學體現“10+35”的時間分配原則。以優化學生學習過程為重點,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人的教學模式。充分達到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我們采取了4個策略:
“堵”的策略:“堵住講授時間”。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教師講的多了,學生自然說的就少了。我校課改初期,采取“10+35”的時間分配原則。即一節課中,教師的講授不超過10分鐘,學生的活動不少于35分鐘。這樣就逼迫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逼迫著教師向多元化、策略性的指導轉變;“堵住教學質量下滑”。在教師和家長的心目中,衡量教學質量好壞的尺子,就是教學成績的高低。因此,課改初期就必須做到教學質量不能下滑,要有所提高。否則,課改就會陷入眾矢之的,舉步維艱。為此,我們所有領導天天跟蹤課堂駕馭能力差的教師,確保其課堂有效開展,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穩中有升。事實證明,課改能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管”的策略:課改最大的難題,就是轉變教師的觀念。傳統的教學思想已根深蒂固,傳統的以“成績論英雄”的育人觀念已深入人心,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已駕輕就熟。“改”雖不容易,但不改絕對不行。課改成在教師,敗在校長。校長必須要有“不換思想就換人”的執行力。為徹底改變教師的理念,我們建立了3個機制。一是靜態管理機制,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辦法來約束和規范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二是監督檢查機制。以副校長為主、中層干部為骨干力量的檢查小組,及時、公正地督查教師課改的實施情況。三是量化評比機制。一周一結,一月一評,一學期一獎懲。課改在嚴管中得到了深化。
“促”的策略:就是面向全體,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一是注重培訓,我們構建了文本教材、案例教材、聲像教材三模塊的培訓材料,每周組織教師集中學習,通過不斷的培訓學習,我們教師實現了對新課程的理念、行動策略從陌生到熟知,從熟知到靈活運用的提升過程。二是強化崗位練兵,每周一次教學反思,每月一項練兵活動,每學期一次學科知識考試、一次課堂教學比武,每學年一次理論知識考試、一次課標考試等,“以考促學”“以學促變”。三是個別關注。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有的教師必然轉化得慢些,我們就跟蹤指導,甚至下班后小聚,情感上溝通。我們最多的時候對一個教師的課跟蹤一個月,使其轉變巨大。曾有教師坦言:“校長那么忙,還一次次地跟我進課堂,幫我找原因,研究策略,如果我再不提高,我對不起校長?。 ?/p>
“研”的策略:改革就是走新路,每一位教師都是課改的踐行者,對于課改最有發言權,往往有著領導們意想不到的智慧。我校充分發揮每一名教師的智慧,為他們搭建了展示的平臺——雙周教研組循環研討。各組教師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化解了教師在課堂操作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個難題。集中起來有:導學提綱設計的目標過大及板塊的調整;小組如何劃分,小組長如何培訓,小組如何合作、交流;學生自主學習時如何使用雙色筆;部分學生黑板展示,其余學生做什么;學生自主不到位;教師擔心課時不夠用;復習課如何使用導學提綱;教師何時追問、點撥;三塊黑板和多媒體如何整合……我們做到了“發現問題,不回避問題”,“疑惑一點,研究一點;成功一點,積累一點,推廣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