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歌亮
摘要:青年興則國家興,高校學生黨員更是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提升大學生黨員素質是高校黨建工作長期的重點任務,加強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已經被列為高校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增強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提高學生黨員的服務意識、宗旨意識和專業技能,結合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某系推進大學生素質工程建設的各項舉措,提出以校地共建模式推進大學生素質工程建設的長效機制設想,為高校黨建工作提出理論依據和示范案例。
關鍵詞:校地共建;高校;學生黨員;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99-02
一、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大學生黨員是青年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是在學習領會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之際,中共江蘇省委為提升大學生黨員素質提出了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重要舉措,其主要目標是努力實現大學生黨員素質在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行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能力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五個方面顯著提升,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通過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把大學生黨員已打造成為校園內最受擁戴的大學生群體,求職中最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大學生群體,社會上最受好評的大學生群體。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按照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總體要求,努力實現大學生黨員素質“五個顯著提升”,積極探索提升大學生黨員素質的各項舉措,健全大學生黨員聯系社會服務群眾體系,完善學生黨員學習教育體系,堅持發展黨員標準,規范發展黨員程序。以校地共建模式推進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豐富了學生黨員社會實踐載體,拓寬了黨員服務群眾渠道,形成了提升大學生黨員綜合素質的特色亮點,創立了推進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的長效機制。
二、以校地共建模式推進高校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的啟示
1.加強校地黨組織共建,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素質創建學習基地。高校與社區黨組織開展“校地黨建共建”聯誼活動,以“資源共享,互動共贏”為目標,積極探索與地方開展黨建共建工作的模式,經過精心準備和周密部署,多次組織黨員學生深入社區開展服務群眾活動,多次組織學生黨員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體活動有:黨的光輝歷程進社區宣講活動,學雷鋒進社區活動,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研討,參觀揚州雙博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改革開放三十年民生調研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學生黨員教育第二課堂。通過走基層、親經歷以自己的所感所想自覺加強黨的理論修養,不斷增強黨的觀念,踐行黨的宗旨,通過社區居民調研了解民生,切身體會改革開放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的光輝歷程,自覺凈化入黨動機,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加強黨性鍛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過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在學生中發揮良好的道德示范和引領作用。
2.加強校地共建,為提升大學生身體心理和工作能力素質搭建平臺。高校黨組織與地方團委開展校地共建,組織學生黨員積極參加地方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工作能力,陶冶學生思想情操,鍛煉學生健康體魄,健全人格與和諧心理。通過“4·18”“志愿廣陵,服務游客”活動,培養學生黨員服務意識,宗旨意識,深刻領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通過“大手牽小手,我們一起走”關愛揚州市孤兒福利院活動,懂得孤兒也是祖國的花朵,告訴黨員學會關愛,學會幫助,培養同情心,健全人格凈化心靈。“樂活古運河,奉獻新廣陵”主題的毅行活動,強化學生黨員主人翁意識,學會保護生態環境,養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揚州文明城市建設宣講活動,通過宣傳文明,提高自我道德,爭做文明市民。通過“廣陵新城”國(下轉302頁)(上接299頁)緣杯元旦健身長跑鍛煉學生黨員身體,培養學生增強體質意識。通過各種活動鍛煉學生黨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學生事務管理服務,踴躍投身社會實踐,不斷提高溝通協調、組織領導和創業創新創優能力,培養學生黨員崇尚積極的生活態度、科學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情趣,錘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身體素質,培育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3.加強校企合作,為提升大學生專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提供場所。高校與企業建立實訓基地,黨組織組織學生黨員進企業觀摩學習,深入企業的走訪調研,撰寫企業實習體會。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組織學生黨員開展“品質保護——聚焦保護古運河”的黨日活動,從環保知識宣傳、問卷調查,取樣分析古運河水質,最終形成實驗報告報送揚州市環境監測站。通過一些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黨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夯實專業知識基礎,苦練職業技能,認識和掌握真知真理,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4.完善校地共建模式,健全大學生黨員聯系服務群眾體系。校地共建模式是立足學校特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找準了學校與社會共建工作的切入點,豐富共建工作著力點,突破共建工作薄弱點,以“資源共享,互動共贏”為目標,打造校地共建的新模式。該模式豐富學生黨員社會實踐載體,拓寬服務黨員和群眾渠道。完善高校黨組織內容,推進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建設,為提升大學生素質提升創建平臺。學生黨員結合專業特長和興趣意愿,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活動不斷激發大學生黨員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做到牢記宗旨、心系群眾、服務社會。通過組建學生黨員服務中心,開展就業援助和創業幫扶等,關心大學生黨員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搭建大學生黨員學風建設、實踐鍛煉、科技創新、激勵幫扶平臺,組織他們參與學生黨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選拔他們參與學生班級、社團及學生生活社區、網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引導他們積極面向社會服務群眾,充分發揮他們在服務師生、服務校園、服務社會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總之,校地共建模式有別于學生黨員的純理論學習,該模式完善了學生黨員教育體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采取學生黨員深入社會深入基層的方式,通過社會實踐現身說法,深刻領會共產黨的宗旨,增強自己黨性修養。該模式已成為學生黨員認識社會了解人民的窗口,成為學生黨員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渠道,培養學生黨員在生產實踐中邊學習邊服務邊提升,在為人民服務中找到自己的快樂,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