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農民賣菜難、市民買菜貴,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早在2007年,就有專家提出“農超對接”的辦法,來解決農產品流通的難題。幾年時間過去了,農超對接進展如何?這之間又暴露出了哪些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耿書海,請他談談農產品流通問題以及破解這些難題的辦法。
耿書海告訴記者,他1992年到1994年從德國、英國考察學習后,開始研究農產品流通體系。1998年開始關注國內的農產品流通環節,并多次提出縮短流通環節的建議。
在對國外考察的過程中,耿書海發現了國外一些好經驗。“記得我1995年在英國考察的時候,英國的超市都是跨國連鎖的大型超市,全英國蔬菜銷售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通過十幾家超市銷售出去的,十幾家超市基本都是與農場或農民合作社簽訂合同。這樣,一年四季超市將由北向南到其他國家進貨,每個月都有固定的訂單,然后按季節采收,采收加工處理后用公路運輸送到超市,價格非常穩定,從農場出來到超市只加價20%。由于國外的超市規模大,農民與超市建立了穩定的產銷關系,農民和超市都嚴格按照合同辦事,多年以來蔬菜的價格波動不大,不存在賣難和買貴的問題?!惫=榻B說。
“但是,中國超市連鎖沒有達到國外的規模,通過超市銷售的僅僅是農產品市場份額的很小部分。另一方面是眾多的農民一家一戶的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樣的結果是,當市場蔬菜價格有波動時,誰給的價格高,農民就會把蔬菜賣給誰,而不會嚴格按照與超市簽訂的合同辦事。”
耿書海認為,“我國從2007年開始,便倡導“農超對接”這種模式,但推廣起來難度很大,超市經營蔬菜利潤很低甚至虧損,更多的超市只是在利用這種形式作為宣傳自己的突破口,蔬菜價格平進平出,為的是能給超市帶來一些人流。對于這些問題,耿書海談了自己的看法。
“農超對接”希望縮短流通(冷鏈)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但目前來看,實際情況跟預期還存在距離。中國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糧、棉、肉、蛋、菜、水產品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2010年農產品物流總額達到2.2萬億元。近年來,雖然國家先后出臺了取消工商“兩費”、完善農產品增值稅抵扣辦法,全面推行“綠色通道”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印發了糧食物流、冷鏈物流等專項規劃,加大了投資支持力度,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設施條件逐步改善。但是,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產品生產日趨向優勢產區集中,跨地區物流需求快速增長,農產品物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

耿書海特別強調說,特別是在超市與農戶的銜接上,有些環節是缺失的,缺少具有橋梁作用的物流公司,缺少大型流通企業的進入。比如,市場調查、分析(得保證生產銷售的是適銷對路的產品),生產基地的監督檢驗環節,設計、執行生產、收購、儲運的流程,中立機構的監督管理等等,這些環節超市做不了,那些做了的也是越俎代庖。耿書海告訴記者:“這就需要有大的物流企業進駐,補充這些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從而既保證農產品質量,也能降低農產品價格。現在為什么一直沒有大型物流企業來做,或是有的大企業投入幾個億資金之后,卻經營不下去,最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稅制政策的掣肘和企業管理不完善。目前我國對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按銷售額的3%核算繳稅(一般為定額征收),實際稅負很低。而對規模化經營的一般納稅人(年銷售額80萬元以上)按銷售額的13%抵扣進項稅額后繳納,雖然允許其憑農業合作社開具的發票或者自行開具的收購發票進行抵扣,但在操作中由于稅務部門為避免征管漏洞設定了很多限制(如不能跨省開具收購發票、規定發票限額等),手續繁瑣、繳稅成本高、抵扣困難,造成大型流通企業實際稅負過重,無法與小規模經營戶競爭。國家發改委這些年一直對這件事情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但增值稅抵扣問題一直沒有最終解決。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成本高。“農超對接”、“農校對接”和“農企對接”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現代流通方式,但是目前在我國僅占到全部農產品流通量的15%左右,70%以上的生鮮農產品要經過農民經紀人——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超市或農貿市場等多個環節才能進入最終消費,經營的規模小,成本高,造成零售價格較收購價格成倍上漲。
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我國目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量不足10%,每年僅果蔬的損失就相當于2億人口的消費量,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7公斤,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冷鏈物流設施嚴重不足,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此外,冷鏈物流產品包裝和標識的標準化水平低,冷鏈物流企業的電費負擔過重,約占企業運營成本的三分之一。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公益性定位不清認識不足。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含社區菜市場)是我國農產品進入消費領域的主要渠道,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對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具有重要作用,設施投入大、收益低,政府應給予支持。
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嚴重滯后,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日本、韓國等國家通過立法,將農產品批發市場列為非盈利公益性組織,政府不僅給予巨額投資支持,還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而長期以來,中國由于對商業流通的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和足夠重視,沒有專門針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法律規范,對批發市場沒有合理定位,政府缺乏應有的投入和指導,任其自發發展,也沒有專門的土地政策(目前市場擴建用地性質一般按商業用地或者工業用地,必須要經過“招拍掛”,價格非常昂貴,企業難以承受),造成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嚴重滯后,同樣,作為農產品零售主渠道的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因政府缺乏規劃和政策支持,還存在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交易環境差等問題。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滯后,造成農產品流通損耗大、成本高、效率低。據統計,目前,中國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失率高達25%左右,而發達國家則控制在5%以下。
部分具有優勢地位的大型超市存在不合理收費。經調查發現,一些大型超市憑借優勢地位除了在進貨價格上正常加價外,還要向供貨商(企業)收取節日促銷費、周年店慶費、包裝使用費、海報費等等各種費用。比如節日促銷費,“五一”、“十一”各1500元左右,中秋節3500元。另外,部分大型超市均存在壓占企業貨款的現象,按國家規定,結款周期最長不得超過60天,但一些超市結款周期可達3個月。盡管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強,執行不到位等原因,對超市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
那么,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發改委也提出了建議,專門制定了措施,以解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問題,保證農民利益,兼顧生產、流通、消費三方面利益,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正常發展。

據耿書海介紹,建議內容主要有,首先,要完善農產品流通環節稅收政策。其次,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定價話語權。同時,加大對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另外,研究制定規范超市經營的法規,監督超市收費,規范超市經營行為等等。
談完諸多問題之后,耿書海欣喜地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國務院對農產品流通環節高度重視,并加大執行力度。我們可以看到2011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為完善農產品流通稅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特別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完善農產品流通稅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
這個《意見》提出,以加強產銷銜接為重點,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完善流通鏈條和市場布局,進一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保障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
《意見》明確要求,各地要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并完善本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菜市場等鮮活農產品網點發展規劃。鼓勵流通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運輸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意見還提出七個保障措施:一是增加財政投入,通過投資入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發揮財政資金引導示范作用,帶動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完善農產品流通稅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二是加強金融支持,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三是保障合理用地,對于政府投資建設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按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辦理用地手續,但禁止改變用途和性質。四是強化監督管理,嚴厲打擊農產品投機炒作,做好外資并購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安全審查。五是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六是加快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建設。七是各地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耿書海說,隨著這個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出臺,今后陸續會有大的成規模的物流公司進駐,如果有這樣的公司,能把這所有的中間環節都做起來,對一個甚至多個地區的所有超市都能提供我們原先所追求的農超對接的服務,這樣依靠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的服務,會讓“農超對接”更加順暢。這些公司能夠將農民成規模組織在一起,根據市場需要調節種子品種和數量,同時進行合理回收,一切正常化之后,蔬菜價格會真正降下來。此次政策沒有將水果列入其中,也是考慮到進口水果的數量過大等問題,暫未執行。
耿書海說,未來中國的“農超對接”還需要大型超市的進駐,中間環節的物流公司更要向集約化、規?;较虬l展。國家如能加大投資力度,比如,在全國各地的各個城市建一批冷庫。這些冷庫可以向各個城市的農產品物流公司以最低的價格(只收取成本費用)收取租賃費。冷庫的問題如能得到解決,農產品物流公司就減少因投建冷庫而產生資金短缺的后顧之憂。這些公司便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立農產品基地,制定標準,設計流程,冷鏈配送,監管監督以及與超市、農貿市場的對接上等等。一個城市里若能有這樣的兩三家農產品物流公司同時存在,相互競爭,那么,城市的菜籃子工程就更加通暢。
同時,這些冷庫還可以發揮蓄水池的作用,當社會上的農副產品大豐收時,農產品物流公司可以大批量收購,當市場上某些商品短缺時,這些儲存的商品可以大批量投放市場,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