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福謀,周志東,連 芳,應 俊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南昌 330006)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劇,高齡患者手術日趨增多,且多合并有重要臟器的病變。因此以往高齡患者的單下肢手術多選用椎管內麻醉或者局部麻醉,因為椎管內麻醉和局部麻醉可降低老年患者心肌缺血、術后肺不張、肺部感染、低氧血癥、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的發生率[1-2]。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對15例75歲以上接受單側下肢手術的高齡患者,應用外周神經刺激器行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方法進行麻醉,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選擇在本院擬行單側下肢手術的高齡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75~90歲,平均(79±4)歲。ASA分級Ⅱ-Ⅲ級。其中踝關節病變8例,膝關節病變6例,糖尿病截肢術12例,血管瘤4例;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14例,冠心病5例,呼吸功能不全5例;既往有腦梗死病史3例。將3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組(A組)和蛛網膜下腔阻滯組(B組),每組15例。2組患者姓別、年齡、ASA分級及基礎疾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患者入室后常規監測心電圖(ECG)、無創血壓(NIBP)、血氧飽和度(SpO2)。建立靜脈通道,鼻導管吸氧,靜脈緩慢注射咪唑安定1mg。A組患者采用Stimuplex2DIC型神經刺激器和StimuplexA 100mm神經刺激針(德國B.Braun公司)行股神經-坐 骨神經聯合阻滯。局部麻醉藥為0.4%的羅哌卡因(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IC1404),25mL阻滯股神經,20mL阻滯坐骨神經。1)股神經定位:患者平臥位,患側髂前上跡和恥骨聯合的中點(腹股溝韌帶下方、股動脈搏動外側0.5~1.0cm處)。2)坐骨神經定位: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患肢可稍伸展,作一直線連接患側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高點。在上述直線中點向內側作一垂直線,沿此線5cm處即為穿刺點。確定穿刺點后,神經刺激儀電流定于1mA,頻率2Hz,與穿刺針相連。當穿刺針釋放電流引起相應肌群收縮后,減小電流至0.3~0.5mA,如仍有肌群收縮時,說明已達注藥點,回吸無血后注入實驗劑量局部麻醉藥5mL,如無不良反應,注入余下的局部麻醉藥。B組選擇L3-4或L2-3間隙行蛛網膜下腔麻醉,給予0.75% 布比卡因(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批號:310222839)1.2mL+10%葡萄糖注射液0.1mL。
觀察2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5、30min和手術結束時SBP、DBP和HR的變化。記錄術后惡心嘔吐、尿潴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阻滯完善:切皮時無痛覺。2)阻滯不完善:需輔助用藥。3)失敗: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2組患者麻醉效果均滿意,阻滯效果及H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麻醉前2組患者的SBP、D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B組15、30min的SBP、DBP均明顯低于麻醉前及A組(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圍術期SBP、DBP和HR變化

表1 2組患者圍術期SBP、DBP和HR變化
*P<0.05與麻醉前比較,#P<0.05與A組比較。1mmHg=0.133kPa。
指標 組別 n 麻醉前 麻醉后15min 麻醉后30min 手術結束時SBP A組 15 149±31 152±28 143±27150±32 p/mmHg B組 15 152±35 120±30*# 116±23*# 146±33 DBP A組 15 85±10 83±12 84±13 81±15 p/mmHg B組 15 88±12 65±11*# 60±10*# 78±13 HR A組 15 81±15 79±16 76±13 82±12 f/(次·min-1) B組15 79±13 75±14 77±15 80±11
B組出現惡心嘔吐3例,尿潴留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A組未出現術后惡心嘔吐、尿潴留等不良反應。B組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P<0.01)。
高齡老年患者單下肢手術以往多采用椎管內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但高齡患者大多伴有系統性疾病,心肺功能較差,椎管內麻醉對患者的循環功能擾亂較大,易出現低血壓;對呼吸功能也有影響,使得患者的手術風險性加大。且老年人椎管內間隙變窄,椎間孔閉縮,局部麻醉藥易向頭側擴散,故椎管內麻醉易使阻滯平面增高[3],發生廣泛的阻滯,而導致嚴重的低血壓,所以針對伴有合并癥的高齡患者需慎重考慮椎管內麻醉。
隨著神經刺激器的發展及stimuplex穿刺針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外周神經阻滯的成功率,縮短了操作時間和減少了神經損傷的并發癥[4]。因此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中,行單側股神經和坐骨神經聯合阻滯的高齡患者,應用0.4%羅哌卡因取得了滿意的阻滯效果,麻醉期間血壓、心率穩定。羅哌卡因濃度控制在0.2%~0.5%,并嚴格控制一次性劑量,在外周神經阻滯可以達到完善的鎮痛效果,具有發揮作用時間長、心臟毒性低等優點[5]。而行椎管內麻醉的患者,麻醉效果滿意,心率變化不大,但在麻醉后15、30min時,血壓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術后惡心嘔吐、尿潴留的發生率高于行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的患者。
因此,采用神經刺激器定位行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用于高齡患者單下肢手術,比傳統的椎管內麻醉有更大的優勢,尤其對于禁忌椎管內麻醉或全身情況較差的單側下肢手術的患者,效果更明顯。
[1]Glantz L,Drenger B,Gozal Y.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cataract surgery patients:general versus loca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0,91(7):1415-1419.
[2]Scheinin H,Virtanen T,Kentala E,et al.Epidural infusion of bupivacaine and fentanylreduces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aem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0,44(9):1061-1070.
[3]董錫臣,黃宇光,褚慶福,等.合并多種疾病95歲高齡患者區域阻滯麻醉下行膝上截肢術一例[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19(7):445.
[4]蔣茹,杭燕南.周圍神經刺激器在神經阻滯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2000,21(1):47-49.
[5]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