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標 郝 超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傳統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類似于本科的“壓縮餅干”,強調的是學科的體系性,為滿足高職教育定位的需要,雖適時強化了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單項實踐能力,但還是難以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為提高教學質量,借鑒國外先進職教理念,把握我國高職教育的本質內涵,項目課程模式在我國高職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初步嘗試。
項目課程以建構主義、情境理論為基礎,強調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理論知識,聯系論、結構論和結果論是項目課程理念的三個主要理論依據。項目課程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體現了工作體系的結構,同時,課程的內容根據工作過程所涉及知識進行組織;項目課程強調以典型產品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實際產品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得到學習,體現“做中學”。以教學工作環節為線索,高職教育項目課程從開發主體、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體現了主體多元化、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內容綜合化、課程實施一體化及課程評價開放化五個基本特征。由于項目課程模式能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的實際狀況,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學實踐效果。
高職課程體系開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針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設計了課程模式改革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體系重構的技術路徑圖
具體環節和步驟如下:(1)通過人才需求調研與分析,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確定職業崗位群。(2)通過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明確職業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務,確定專業基本能力、專業專項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3)通過課程分析,以工作任務分析表為依據,劃分課程門類,根據課程體系的邏輯主線序化課程,選擇項目載體,并進行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分配整合。(4)通過教學分析,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進行課程教學整體化設計。
通過模具專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獲得工作結構。采用CBE課程開發技術,應用DACUM法,通過由行業專家組成的小組,應用“頭腦風暴”法,集中對工作過程進行系統分析,形成工作任務分析表。分析表對工作模塊進行三級能力劃分,形成各級能力要求供課程內容分析使用。
課程體系序化與課程門類的重新劃分 課程分析主要包括課程體系序化、課程門類的重新劃分、項目載體的選擇及課程知識的分配。模具專業課程設置的邏輯主線與該專業的特點相對應,專業課程體系的序化主線是典型生產崗位,具體如圖2所示。模具專業課程體系開發主要立足于工作任務分析表,使得各工作任務模塊轉換為相應的課程,在轉換的過程中,需遵循邊界劃分原則、課程編排原則和學時分配原則,進而形成具有工作結構特點的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完成了課程門類的重新劃分,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被整合到相應的專業課程中。按照專業課程體系邏輯主線,各專業課程之間是串行結構,難度及容量逐步提高與增加。在教學內容中,體現先易后難的特點,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的協調性更加完善。
項目載體的選擇和理論知識的分配整合 (1)項目內部的結構設計。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項目設計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知識為暗線,以項目為明線。為實現職業能力的培養,將其作為項目課程結構設計的主線,圍繞職業能力的提高進行項目載體的選擇和知識的分配。以項目為明線,根據課程的目標設計項目或模塊內容;以知識為暗線,將學科性課程中有關的理論知識按照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分配滲透到各項目中去,對理論知識進行重新分配,并與實踐相整合,既可保證所布置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也可為完成類似工作任務進行理論準備。項目課程本質上是任務驅動式課程,在課程內設置若干個項目,在各項目下設置若干個模塊。模塊與項目的結構相似,項目的內部結構設計為:課程目標→項目目標→模塊目標→工作任務→相關性實踐知識→相關性理論知識→拓展性知識→練習→學習結果評價。(2)項目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整合。在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整合時,我們的整體思路是:在動態的工作過程中,以工作任務為命令菜單,以實踐知識為操作窗口,以理論知識為在線幫助;在完成工作任務時,主要面對的是實踐知識,但需要依靠理論知識的幫助完成工作任務。以項目為載體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整合,采取了以下措施: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設置合適的項目,使項目之間的理論知識背景按照一定的方式遞進;項目設置一般不可過大,以便于教學組織;為避免不同項目工作內容的重疊,相關項目可設定側重點。理論知識的選擇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該原則的把握要考慮到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圖2 模具專業課程體系邏輯主線圖
模具專業的總體課程體系結構 通過以上的課程分析,我們總結了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總體結構。重構后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如圖3所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能力課程以項目課程為主體,圍繞塑料模設計、模具零件加工與模具裝配、產品成型、模具管理等典型生產崗位所要求的崗位能力,并按照技術的復雜程度由易到難設置課程;課程內部結構以典型零件、產品及裝備為載體,如模具制圖課程,按照軸套類零件→模架類零件→腔體類零件→模具裝配體的順序設置項目或模塊;項目或模塊內部教學內容的關系結構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實踐知識為焦點,以理論知識為背景。通過上述方法路徑,形成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略)。
圖3 模具專業課程體系總體結構圖
課程教學設計以工學結合、職業活動導向、突出能力目標、項目任務載體、能力訓練、學生主體及理論實踐一體化為原則,在部分課程內容、人文素質及職業素質等方面采取“滲透”教育的方式。在課程教學設計上,分別進行課程整體教學設計與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在課程整體教學設計上,確定課程的整體教學目標,特別是能力目標,課程內容以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依據,采用多項目串行模式進行課程教學過程的一體化設計;在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上,準確確定能力目標,細化設計能力訓練過程,注重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課程教學的所有活動以學生為主體。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內涵、原理與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8(19):5.
[2]郝超,蔣慶斌.試論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7(7):59.
[3]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9.
[4]張健.高職課程整合視閾:課程項目化與項目課程化[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