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滋
廣東省汕尾市城區東涌鎮衛生院中醫科,廣東省 汕尾 516621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據報道全球約有四分之一人口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威脅,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約為260萬[1]。由此可見,此類疾病是一類患病率及病死率高的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在中醫看來,此類疾病多有血瘀癥的表現,應用活血化瘀理論治療心血管疾病可以取得滿意的結果。本研究重點討論應用活性化瘀理論治療冠心病的療效,從而分析該理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
以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80例診斷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排除高血壓危象、心衰、腦梗塞等重大基礎疾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62~87歲,平均74.6歲;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61~86歲,平均76.9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活血化瘀方藥治療,處方主要組成:益母草30g,丹參30g,赤芍15g,紅花7g,當歸12g,白術10g,川芎10g,麥冬15g,補骨脂15g,黃芪20g,仙靈脾15g,枳殼10g,甘草6g。該方劑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進行適當隨證加減,用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一次,療程10周。
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硝酸甘油,每次5mg,每日三次,依具體情況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爾、他汀類藥物,療程10周。
主要觀測以下指標:臨床癥狀 (包括心悸、氣促、氣短等)的變化,胸悶或胸痛發作次數、心電圖變化。參照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冠心病相關評定標準,結合觀測指標,進行療效評價: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正常或是接近正常水平,胸悶或胸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進步:臨床癥狀減輕,心電圖檢查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胸悶或胸痛發作次數減少50% ~80%;無效:臨床癥狀未緩解或加重,心電圖仍顯示治療前的異常改變,胸悶或痛發作次數未減少或增加;總有效=顯效+進步。
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72.5%、95.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種療法治療老年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比較[例 (%)]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管腔變窄或堵塞,使得心肌缺血、缺氧而導致的心臟病,在心肌的病理生理改變基礎上產生胸悶或胸痛癥狀。中醫認為冠心病屬“心痛”、“厥心痛”、“真心痛”、 “胸痹”等范疇[2]。 《靈樞· 厥痛篇》曰:“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金匱·驚悸吐血下血胸瘀血病脈癥并治篇》曰:“病人胸痹,唇痿、舌青、口燥等,為有瘀血”。表明該病病變主要在心,痰濁阻滯、瘀血停滯、胸陽不振致氣血瘀滯,從而表現出胸悶、心絞痛、舌質紫暗等征象。活血化瘀法是運用蠲除瘀阻、疏暢血脈的方劑,以消除“瘀血”、通調血運的治療方法,屬中醫治療“八法”中的“消法”。
本研究結果示,應用活血化瘀理論治療組 (觀察組)的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72.5%、95.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活血化瘀理論治療老年冠心病療效滿意。活血化瘀理論治療冠心病切中病因病機而確定其臨床施治方案,臨證運用靈活辨證,依具體情況而采用益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清熱活血化瘀、扶正活血化瘀等法。從而調整陰陽平衡,改善整體功能,鞏固療效,防止疾病惡化。現代醫學認為,活血化瘀理論是通過以下機制發揮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作用[3]:①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酶活血發揮抗血栓作用,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②改善微血流及微血管形態,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改善微循環;③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動力學;④調節免疫功能,減少免疫損傷。
綜上,活血化瘀理論治療老年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滿意,該理論也值得在其他老年心血管疾病中推廣應用。
[1]劉程光,馬青芳.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2:90.
[2]寧姍姍.通陽散結活血化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理論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6:35.
[3]胡德勝,郭偉星.心血管疾病活血化瘀論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