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日前,北京市衛生局召開“北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十年回顧”新聞通報會,記者在會上獲悉:北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2 年試點開始,經過十年的發展實踐取得了巨大成效,切實減輕了農村居民的就醫負擔,為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作出了貢獻。
新農合制度從2002 年開始試點,2004 年新農合實現了全市覆蓋。2004年~2011 年,參合人數由237.5 萬人,增加到276.83 萬人;農業人口參合率由74.69%增長到97.65%。
2004 年~2011 年,全市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水平由107 元增加到637 元。總籌資額從2.54 億元上升到17.64 億元。同時,各級(市、區縣、鄉鎮)財政補助資金在籌資中所占比例由47.84%上升到86.44%;農民個人出資在籌資中所占比例從52.16%下降到13.56%;貧困人口全部由財政出資參合。
新農合實行初期,對住院報銷為20%~30%,2011 年門診和住院補償比例分別達到40%和60%,其中對醫療費用負擔較重的9 類重大疾病(惡性腫瘤、終末期腎病、重性精神病、Ⅰ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大器官移植)住院補償比例達到70%。
2004 年~2011 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年度補償人次由122.6 萬人次增加到633.2 萬人次。住院受益面從2.86%上升到8.21%。通過新農合報銷政策引導農民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層級轉診是衡量政策設計是否科學有效的指標之一。2011 年新農合參合人員在區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就診的門診人次占到新農合門診總人次的95%,其中78%是在鄉鎮和村級醫療機構;住院病人中有近80%是在區縣轄區內醫療機構住院的。

農民患者在接受醫生的治療
為減輕重大疾病對參合患者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2011 年,在按照國家要求對學生兒童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礎上,北京市安排1.4 億專項資金用于其他7 類重大疾病的保障,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提高到70%,這一保障范圍在全國是最廣的。
探索開展慢病免費用藥。從2008 年開始,北京市房山區新農合基金出資,針對40 周歲以上患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4 種慢病的參合農民,篩選出18 種基本藥物,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這些病人免費提供,每月發放一次并進行復診,適時調整用藥,定期跟蹤監測。截至2011 年底,受益人群達5.4771萬人。
自2011 年1 月起,在北京市平谷區與中國人保健康北京分公司試點開展了“平谷區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共保聯辦項目”(以下簡稱“共保聯辦”),成為全國第一例采用“共保聯辦”模式的新農合試點。通過“共保聯辦”,農民醫療費用結算頻率從每半年一次上升到每月一次,新農合基金支出快速增長趨勢得到控制。
從2006 年開始,北京市密云縣對參合農民實行“四免五減”的優惠政策,即: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村衛生室就診免收掛號費、診療費、注射費、靜脈穿刺費;B 超、心電圖、胸腹透視、血尿便常規化驗減半收費,藥費(醫保目錄內)減收21%,有效減輕了農民負擔,并對參合農民在基層就醫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目前,全市已有296 家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方便了參合農民就醫。
記者在通報會上獲悉,2012 年全市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標準有望達到640 元/人。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唇腭裂、甲亢、耐多藥肺結核、艾滋病機會感染6 類疾病將納入重大疾病保障范疇,并將15 類重大疾病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提高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