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良

提起黃埔軍校,往往能勾起海峽兩岸共同的回憶,想起烽火連天的歲月,激起人們內心的愛國熱情。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平還與黃埔軍校有過一段榮光緣呢!
桂平曾經辦過黃埔軍校
桂平座落在桂東南部的潯郁平原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桂平,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在這里,曾經辦過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從第七期起遷離廣州黃埔。1927年1月,因為寧漢分裂,曾在南京、武漢兩地開設學校;9月,寧漢合作,全部遷到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后遷往成都,改名為中央軍校,并在湘、贛、粵、桂和西北地區分別設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校。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幾個分校都一再遷移。其中,第四分校于1937年12月遷到德慶;1938年2月,再遷到廣西桂平。軍校掛的門牌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第十四期七總隊”。第七總隊長為白兆琮,副總隊長為蕭昌運、歐陽杰。第十四期有學生1400人,編為兩個學生營,分駐校內、城中及西山腳下的村莊。
仲夏,軍校招收第十五期學生,桂平及各地的熱血青年紛至沓來,踴躍報名應考。這一期共招學生1482人。
學校教育的重點就是要將這批入伍的年輕人由老百姓轉變成軍人。學生們入伍后,每天出操上課,學習“典范令”,即步兵操典、射擊教范、陣中勤務令。此外,還要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學會利用地形地物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學生們在走向野外訓練場地與返回學校的路上,往往雄赳赳、氣昂昂地放聲高唱,一曲接一曲。歌聲雄壯有力,此起彼伏,行人紛紛注目。
1938年9月下旬的一天,軍校師生在野外訓練結束后,回到公園的一棵大榕樹下集中總結、講評。突然,縣城的東南方向,傳來了嗡嗡的飛機聲。日本的三組飛機直向桂平黃埔軍校沖去。學生們立刻疏散和掩藏起來。敵機在軍校的上空呼嘯盤旋,狂轟濫炸,滾滾的濃煙籠罩了桂平城的半邊天空。等到解除警報,回到學校,那里一片狼籍,到處是斷磚,到處是殘瓦。軍校校舍被炸毀了,鐘樓左側兩層也被炸毀了,僅留下中間和右側部分,上校戰術教官陳壽昌及因病不能參加訓練的九位同學不幸遇難。
9月底,校本部命令將300名學生集中到湖南零陵工兵學校受訓,其余師生隨總隊部遷往廣西宜山。這些學生畢業后,全部投入到烽火漫天的抗日戰爭中!
尋訪桂平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第四分校遷移到桂平后,當地人們都習慣性地稱之為“桂平黃埔軍校”或“黃埔軍校桂平分校”。桂平黃埔軍校舊址現為桂平乳泉酒廠。走進酒廠大院,一幢古老的樓房便出現在面前。樓房門旁掛著“桂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舊址桂山鐘樓”的牌子特別顯眼。桂山鐘樓,當年這里是桂平黃埔軍校的總部,并設有李宗仁的辦公室。桂山鐘樓始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位于桂平西郊的桂山村,坐西北向東南,占地101平方米,高19.9米,是典型的哥特式和羅馬組合柱式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樓中有磚砌的房舍,設有禮堂兼飯廳。房舍宏偉壯觀,幽雅清靜。桂山鐘樓建成之初,曾作為桂平潯州中學和國民中學的校舍。黃埔軍校第四分校遷移到桂平后,桂平潯州中學和國民中學便搬遷出去。當年,桂平黃埔軍校充滿令人肅然起敬的精神面貌。高大的校門兩旁,張貼著一副對聯:“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門口上書“軍人魂”三個剛勁有力大字,更顯得莊嚴肅穆。而校園的圍墻、宿舍的壁面刷著“親愛精誠”、“明恥教戰”和“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標語,這些都讓學生們力量倍增。
如今,殘存的桂山鐘樓經歷近百年的風雨洗禮,已經陳舊不堪了。徘徊在桂山鐘樓前,看到的是四周林立的樓房,偶爾還可聞到從酒廠里飄來陣陣的酒香。
桂平以其獨具的魅力——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黃埔軍校結下了一段緣。桂平黃埔軍校只開辦過兩期,即第十四、十五期,時間是短暫的,僅半年多,這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滴水,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黃埔精神在桂平這方土地上扎下了根,并開出了絢麗的花。桂平黃埔軍校舊址是一個很有內涵的歷史文物。它是桂平人民黃埔情結的歸依,是桂平人民黃埔精神的家園。難怪有人呼吁,把乳泉酒廠遷移,還桂平黃埔軍校原貌。筆者認為這個建議并不切合實際,操作起來更是牽筋動骨,倒不如修復桂山鐘樓,并建立桂平黃埔軍校紀念館。有關方面,應加強宣傳的力度,使桂平黃埔軍校舊址家喻戶曉,進而成為桂平旅游的一個景點和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覃均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