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寧 賈 娟
(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1)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河北省出口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農產品出口額逐年增長。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1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額43588.9萬美元,到2009年達到101769萬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133.5%。其中,2004年、2005年、2007年同比增長速度均達兩位數,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增長幅度急劇下降,但2010年又實現20.8%的恢復性增長。

表1 2001—2010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根據《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可知,河北省出口數額較大的農產品有水海產品、蔬菜及蔬菜制品、梨、栗子及栗仁、豆粕(植物榨油后的剩余物)、腸衣、山羊絨等,這幾類產品大約占到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80%左右,其中豆粕、腸衣、梨、蔬菜及蔬菜制品以及山羊絨等出口優勢較為明顯,出口金額居全國前列。
目前,河北省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亞洲和歐洲,其中對亞洲出口占到60%以上,歐洲為20%以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到10%(見圖1)。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韓國、歐盟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日本約占25%,出口韓國約占13%,近期對美國和俄羅斯的出口分別達到6%和5%左右。

圖1 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市場分布
雖然近年來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總量有了顯著增長,但是相對來講發展還比較緩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低于河北省總體出口增長速度。河北省出口總值由2001年的39.56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25.7億美元,增長了5.7倍,而農產品出口總值2010年比2001年只增長了2.8倍,還不到整體出口增速的1/2。除2009年外,近幾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總值增長率均明顯低于全省出口總值增長率,且增速較為緩慢(見表2)。

表2 2003—2010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增長率與全省出口增長率的比較
其次,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值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呈下降趨勢。2002年農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為11.2%,從2003年開始呈逐年下降趨勢,2010年僅為5.4%,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在全省出口貿易中地位并不顯著(見表3)。

表3 2002—2010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比重 單位:%
第三,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增速不及全國農產品出口增速。在2002—2010年的九年間,除2002年、2004年和2009年,其他年份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增幅都小于全國增幅(見表4)。

表4 2002—2010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增速與全國比較占全省出口總額比重單位:%
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水海產品、蔬菜及蔬菜制品、梨、栗子及栗仁、豆粕、腸衣、山羊絨等品種,出口商品結構單一。當某種農產品國際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隨之出現較大波動。
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企業只有1000家左右,且出口規模普遍較小,其中有70%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年出口額低于100萬美元,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不足20家;而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省山東共有農產品出口企業約5000家,出口額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達250多家。由此看出,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企業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出口規模上,都與農產品出口強省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經營模式落后,除了少數大型出口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模式經營外,大多數出口企業基本處于松散的零星收購或加工出口狀態。由于河北省大量的中小農產品出口企業各自為戰,分散經營,集約化程度低,收購出口的農產品品種、數量、質量和價格等都很不穩定,且無力形成外向型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營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無法實現規模效益和產業集聚效應,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國際營銷模式,企業對貿易壁壘、貿易糾紛、反傾銷訴訟等也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而嚴重地制約了河北省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另外大量的中小農產品出口企業在較低的層次上進行競爭,依賴低價競爭,造成出口秩序混亂,個別企業為了生存,甚至存在摻雜使假、降低質量標準的現象,直接損害了整個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形象。
近年來,河北省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使產業鏈條得到延伸。但是由于大量的中小農產品出口企業生產方式、技術裝備比較落后,生產和研發能力不強,所以出口的農產品附加值普遍較低,多數為粗加工產品,導致農產品的優質率、商品率和創匯率都不高,從而形成“大路貨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少;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的局面。根據河北省農業廳有關統計,河北省初級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80%,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出口不到20%,加工程度僅為25%。
由于出口的農產品檔次低、品質差和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的存在,所以面臨反補貼、反傾銷、技術壁壘以及綠色壁壘等各種貿易壁壘的影響越來越大,出口形勢越來越嚴峻。
目前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出口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占到了總值的70%以上。河北省農產品在售價較高的美歐市場上表現較差,面對非洲、西亞和中東等地區的市場開發較慢。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使河北省農產品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產生了較大的依賴性,容易受到這些國家經濟、政策形勢變化的影響。如河北鴨梨主要出口歐美等高端市場,但自2003年以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發現鴨梨黑斑病為由,先后暫停了河北鴨梨進口,直到2010年年初河北鴨梨才恢復正常出口,屆時已經造成梨農直接經濟損失達17.5億元人民幣。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農業國際化的基礎。目前,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分散經營階段,滿足不了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因此,河北省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全省農業形成“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加工專業化、管理企業化”的現代化格局,為農產品出口貿易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實現上述目標,各級政府應加強統籌協調,各部門搞好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抓出實效。
農產品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鏈條中的“第一生產車間”,也是農產品出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省應發揮比較優勢,圍繞優勢出口農產品生產,調整區域生產布局,集中連片發展,按照專業化、產業化經營的要求,集聚優勢形成優勢產業,通過標準化管理,重點建立一批規模化、優質化的大宗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使優勢農產品要素在區域內聚集,形成產業集群,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規模效應。要努力建設一批省級科技示范園區,搞好技術培訓服務,帶動出口基地科技水平的提高。
外向型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出口中發揮著極大的帶動作用,是連結國內生產和國際市場的橋梁和紐帶。河北省應堅持“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重點培育壯大一批有基礎、有規模、有市場、有潛力、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壯大農產品出口主體。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要素,鼓勵各類經營組織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促進科、農、工、貿一體化經營。支持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產品出口品牌,推動出口農產品由“無牌”、“貼牌”為主向自主品牌農產品發展。同時,要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模式,使龍頭出口企業與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建立利益聯動機制,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以調動廣大農民投入農業產業化開發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河北省應組織專門力量適時對國際市場進行調研,全面了解國際市場需求狀況,把握市場需求走向,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河北省農業的比較優勢,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高效生態農業,集中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商品率和附加值。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組織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進一步強化源頭控制,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使出口的農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符合國際市場需要。
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出口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加強對出口農產品生產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和監測管理。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備案管理制度,農(獸)藥使用管理制度,植物保護、動物防疫報告制度,原料收購、運輸過程監控制度,半成品源頭追蹤制度,加工過程所有環節管理制度,檢測手段管理制度,產品可追溯制度和自控體系檢查糾偏及驗證等制度,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出口的全過程規范化和標準化監測管理。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支持企業加強自控自檢能力建設,幫助企業建立自控自律體系。
逐步調整農產品出口市場格局,要在穩定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擴大美國、歐盟市場的出口份額,加快開拓中東、拉美、非洲和大洋洲等新興市場,構建多元化市場體系。繼續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到境外參展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參加國際專業展會和新市場、新產品的推介營銷活動。創新市場開拓方式,重視利用互聯網、國外辦事處等渠道,捕捉國際市場信息,主動加入國際分銷網絡。創新宣傳、營銷方式,開展境外營銷、網上營銷,有的放矢地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探索和推動農業企業“走出去”,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到境外建立基地,發展種植、養殖和初級產品深加工業,設立貿易窗口和平臺,大力拓展河北省農業國際化的途徑。
[1]陳保華.河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及問題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2).
[2]王金河,鄭煥琴.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面臨形勢及潛力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
[3]李玉珍,賈立斌.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探討[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6).
[4]牛麗文.河北省農業特色產業現狀分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