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青
(武夷學院 旅游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入境旅游市場中的武夷山潛在優勢探悉
——以韓國旅夷客源為例
黃毅青
(武夷學院 旅游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旅華韓國客源的基本情況,結合武夷山獨有的旅游資源,以面帶點,分析武夷山當前入境旅游現狀及韓國客源增長的必然性.
武夷山;韓國游客;潛在優勢
旅游客源市場分析在國際上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和載體是旅游者,沒有客源作基礎,發展旅游業就紙上談兵.為此,旅游產業發達的國家在完成旅游產業化進程以后,為確保旅游業一定速度的增長,普遍把有計劃、有目的地開發國內、國際客源市場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本文之所以選擇韓國為研究對象,盡管韓國人口雖然只有4728萬,但是自1992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后,該客源市場一直是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外旅游市場,(如表-1).

表-1 2000-2010年旅華韓國游客人數
韓國入境游客人數,到2007年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客源市場,來華游客人數占其總入境旅游人數18%左右.2008年,因全球范圍的金融海嘯的影響,曾出現大幅下降,直至2010年伴隨著韓國經濟復蘇、就業恢復、消費增長等諸多因素,旅華游客人數又出現了大幅反彈,2010年韓國出境人數達1248.8萬人次(韓國觀光公司官方網站《韓國觀光》統計),其中以中國為目的地的出境人數排在第一位,隨后依次是日本、美國和泰國.韓國游客數量的快速增長,具有廣泛而深刻的背景,其動力之強勁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眾所周知,旅游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一個國家旅游業的發展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做好入境旅游市場,有極為深遠的意義,該意義主要體現在會給該旅游地區帶來更多外匯收入.因此,加強入境旅游市場宣傳推廣,加大對中國旅游整體形象的宣傳,充分做好客源市場調研,規范旅游市場管理等具體措施勢在必行.
首先,中韓兩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韓國文化自古受中國影響較大,文化共同點較多,近幾年在中國風靡“韓流”的同時,在韓國也出現了“哈中”的現象,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學習中文,這與韓國人內在心理因素與外部經濟環境息息相關.其次,中韓之間交通便捷,例如自2000年起,兩國開始了鐵路,客輪聯票制度,而且航空班次也在不斷增加,使得韓國游客來華的次數日漸增多,其次,韓國人假期時間較短,大多數游客選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相近的國家作為旅游首選目的地,這也是入境韓國游客數量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國民出境旅游人數快速增長,據統計,三年內,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訪韓人數最大的國家,這也與兩國相近的文化傳統,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最為主要的是價格因素,相比動輒上萬的歐美國家旅行費,中國及韓國,有著更為相近的消費水平.
分析旅華韓國游客群體的具體特征,主要以25-64歲的人群為主,旅游目的主要為會議,商務,觀光休閑,(如表 -2-1、表 -2-2).

表-2-1 2011年1-6月旅華韓國游客人數(按目的分)

表-2-2 2011年1-6月旅華韓國游客人數(按年齡、性別分)
全國入境旅游市場中的韓國客源發展日飛猛進,然而武夷山旅游市場中的韓國客源情況卻不容樂觀.據調查,2010年1-9月,武夷山接待入境旅游者11.60萬人次,同比增長4.35%,一季度接待入境旅游者3.54萬人次,同比下降0.94%,第二季度接待入境旅游者3.88萬人次,同比增長6.33%,增幅比第一季度高出7.27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接待入境旅游者4.18萬人次,同比增長7.35%,較第二季度又高出1.02個百分點.從入境旅游市場結構來看,境外客源市場發展還不平衡.首先,日本市場增長較快,增幅達到8.27%;其次是港澳市場,增幅達到6.62%;其三是外國人市場中,各洲來武游客增減不一,其中美洲增幅較大,同比增長10.28%,亞洲增長2.73%,歐洲增長0.33%,非洲下降15.79%,大洋洲下降25.97%.1-9月武夷山入境旅游前五位客源地是:臺灣4.05萬人次,港澳3.75萬人次,新加坡0.94萬人次、馬來西亞0.92萬人次、日本0.77萬人次,韓國榜上無名.對比依靠韓國客源迅速發展的張家界來說,武夷山存在諸多不足,據張家界市旅游部門統計,2006年,韓國人共有36萬多人次來張家界旅游,占該市接待境外游客數量的80%.
就旅游消費能力來說,韓國人均GDP在2011年將達到2.2173美元,與武夷山旅游基本消費所需并無矛盾.例如,武夷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廈航武夷山辦事處、武夷山莊、武夷中旅4家單位,作為武夷山旅游產業鏈上四大行業的“領頭羊”,結成韓國旅游市場開拓聯合體,并簽訂共同開發協議.目前,武夷山聯合體推出的韓國游客到武夷山的4日雙飛游價格僅為299000韓元(折人民幣1700元).在韓國,從首爾到濟州島旅游,其費用不少于70萬韓元/人(折人民幣4000 元).這個出境游旅游產品的價格具有相當大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武夷山應以消費水平中低層次韓國客源為目標,能夠將吃、住、行、購、娛高度綜合在一起.
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譽,九曲溪、天游峰、武夷宮、桃源洞、一線天、虎嘯巖、天心巖、水簾洞等奇秀無比,所謂“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正是對其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
上述自然景觀固然可以吸引眾多韓國游客的眼球,但是更讓人心馳神往的是武夷山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武夷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擁有千古之謎架壑船、朱子理學的搖籃紫陽書院和大量的寺廟宮觀等,使這一地區的小地方文化曾經一躍而為大地方的主流文化.何至于此,在武夷山與各路游客相伴而行的是柳永綺麗的才思和朱熹睿智的目光,身為武夷山五夫里人,這里夢幻般的山水正是柳永骨髓里最柔情的源泉;朱熹將一生三分之二的時光與閩北連在一起,正是腳下的武夷山這方水土,養育出了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一代巨匠的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就在這里定格.
自古以來,中韓兩國文化和合、德教濡沫.尤其是在“崇儒斥佛”成為立國之本的朝鮮朝,新儒學成為國是,其宗主朱子成為各代儒林尊奉之精神偶像,其蹤跡自然成為各朝儒林乃至當下民眾遵行的行為規范.韓國民眾對朱熹的追慕之情早已婦孺皆知,在自報家門時,他們有在姓氏前面追加籍貫的習慣,唯獨朱姓人士在報家門時,直呼“朱熹的朱”,這正是朱熹曾孫朱潛為韓國朱姓家族開基祖的緣故.據1985年韓國人口普查數據,韓國朱姓人口為153474人,位居249種姓氏中的39位;據2000年韓國人口普查數據,韓國朱姓人口為151227人,位居274種姓氏中的42位.①近年來,常有朱氏后人來武夷山尋根訪祖,加強兩地宗親情誼,這也正是武夷山在眾多韓國游客心目中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如此,朱熹創導的書院文化,與韓國至今保存完好的書院文化可謂一脈相承.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武夷茶.武夷巖茶以其色艷、香濃、味醇名揚四海,同樣在韓國享有很高的認知度.早已習慣于快餐文化的韓國人,正以緩慢開始反對、乃至消解他們曾經自豪過的快餐文化,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他們選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茶道,他們把茶道和冥想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韓民族獨有的“茶冥想”,以此來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從而增強自我感知和良好狀態,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真我”.若論韓國現代茶文化的特征,首先應該是廣大民眾參與的社會性、其次是繼承傳統的歷史性、其三是不斷創新的時代性.尤其是廣大民眾參與度很高的這一點,直接體現在韓國茶人聯合會龐大的會員數量上.韓國茶人聯合會作為一個非政府性質、級別最高的民間機構,擁有五十萬會員.②五十萬人,這個概念在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不算什么,但是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而言,這一數字是令人吃驚的,按目前韓國4800萬人口作為基數計算,韓國每96人就有一個“茶人”.這里所說的“茶人”,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飲茶之人,這種“茶人”,應該是具備一定茶學專業知識的茶人.上述茶人聯合會入會資格也頗為挑剔,除了茶學專業畢業生等專業人才以外,最基本的要算“茶道入門五年”.即正式在相關茶道館拜師學習滿五年者,才有資格入會.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五十萬會員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準“茶人”活躍在韓國城鄉各地.韓國茶文化之普及和韓國國民對茶文化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藥飲兼具”的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且其易于保存、利于減肥等諸多優點早已被韓國眾消費者所接受和追捧.武夷山潛在或者凸顯的上述資源或文化優勢,必將吸引更多的韓國游客紛至沓來.
此外,武夷山風景區也是個打高爾夫球的好去處,據調查,韓國高爾夫出境旅游市場潛力巨大,高爾夫球運動作為一種時尚的社交手段在韓國的普及度越來越高,但由于韓國國土面積有限,數量有限的球場和逐年不斷成長的球迷隊伍之間形成了嚴重的供需矛盾,迫使許多韓國高爾夫愛好者將目光投向了海外.據韓國高爾夫球協會統計,2001年韓國到海外參與高爾夫運動的人數為9萬人次左右.與韓國球場相對比,中國的高爾夫球場價格低廉,強烈的吸引著韓國游客.韓國人到中國臨近地區打兩場高爾夫加上往返飛機票,以及當地觀光娛樂的總費用,與在韓國國內打球的費用相當.這為我國的高爾夫球業和相關旅行社提供了巨大的商機,武夷山高爾夫資源得天獨厚,球場面向大王峰,眼望玉女峰,景觀優美,視野寬闊,加之其天然的丘陵地形,更令整個球場如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一個具有挑戰性、專業性、觀賞性的國際級山地高爾夫球場.得益于武夷山優越的氣候條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清爽宜人,球場一年四季都可開放.因此,大力開展高爾夫套餐游是武夷山對當地旅游企業有著重大意義.
注 釋:
①新安朱氏宗親會·熊川派.[N/OL]2010-11-01http://downcom.cafe24.com/jong.
②韓國茶人聯合會.[N/OL]2010-01-13 http://teaunion.or.kr/~teaunion/board/w_board.php?id=teastory_board&id =teastory_board&r_no =22&page=1.
F59
A
1673-260X(2012)03-0095-03
本文為2010武夷學院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海西項目)(xhs201004)之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