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趙嫻
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行”)在其總部所在地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六國首次部長級會議,標志著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機制的正式啟動。目前,GMS合作范圍包括中國(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總面積256.8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26億。GMS合作注重以項目為主導,確定了交通、能源、電信、環境、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旅游、貿易便利化與投資九大重點領域,并積極為成員國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援助,此區域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大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合作是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倡議發起,并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ECP)的基礎之上,由聯合國亞太經社會(ESCAP)、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國際組織推動,旨在將次區域作為一個完整的旅游目的地進行合作開發,打造整體旅游形象,將次區域統一推向世界旅游市場而建立起來的又一新的合作機制。
1994年4月,亞洲開發銀行(ADB)在越南河內召開的第三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開展“次區域旅游目的地促銷、次區域旅游論壇、旅游培訓人員培訓、資源保護人員的培訓、湄公河旅游規劃研究”等五個旅游合作項目,以從整體推動次區域旅游合作,拉開了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合作的序幕。
為具體討論這五個旅游項目并就項目的具體實施提出建議,提交湄公河次區域六國政府及有關的國際組織議定,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國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12月13日至17日在昆明共同舉辦了“湄公河流域國家旅游發展研討會”。會議確定成立一個由柬埔寨、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及越南六個次區域國家旅游組織高級代表參加的“大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工作組”,討論促進次區域間旅游合作項目的實施;并決定今后每年在次區域六國輪流舉辦兩次工作組會議,進一步推動和促進次區域旅游合作,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合作的正式開始。
2004年開始,在亞洲開發銀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區域六國旅游管理部門分別組成的旅游發展戰略研究工作組,配合亞行委派的專家組編制了《大湄公河次區域旅游發展戰略》,經2005年7月在昆明召開的第二次GMS領導人會議審議批準后開始實施。GMS六國旅游管理部門共同組成的旅游工作組(TWG),制訂了《GMS旅游業長期發展戰略》,該發展戰略涉及七個核心戰略規劃,即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發展、遺產與社會影響管理、扶貧式旅游業開發、私營部門參與、次區域旅行便利以及旅游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2006年初成立了GMS旅游業發展統籌協調機構——湄公河旅游協調辦公室(MTCO),總部現設在曼谷。2007年,中國主辦了GMS旅游工作組第20次會議。積極推進《GMS旅游發展戰略》中中方負責牽頭的項目,啟動了《湄公河上游河段(黃金四角)旅游區跨國旅游線路規劃》和《滇西-緬北跨國旅游線路規劃》編制工作。“越東北與廣西邊境喀斯特山海旅游區”項目、中越邊境旅游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中廣西防城港高林九龍潭中越邊境漂流項目已于2006年開始營業,廣西東興中越界河漂流項目也投入運營。
10多年來,GMS五國和我省的旅游合作與交流有了長足的發展,據《中國旅游年鑒》統計,2010 年,我國入境外國客源實現恢復增長,來華人數2612. 69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9. 1%,來自亞洲1618. 87萬人次,占總人數的 62. 0% ,其中馬來西亞124. 52萬人次,增長17. 6%;越南 92. 00萬人次,增長11. 0%;菲律賓82. 83萬人次,增長10. 6%;總體說來,東南亞主要客源市場旅華市場呈現強勁增長的態勢。GMS五國入境人次增加,綜合分析,馬、泰、菲、印等主要客源市場入境旅游人次的同比增長比較明顯,1~10 月,新、馬、泰、印等四個主要客源市場旅華人次的同比增長均超過 15%,同比增幅與全國入境旅游增幅基本持平。其中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旅華市場增長率超過入境外國人總體增幅,同比增幅持續增大,走勢強勁。
GMS旅游產業具備較大的經濟潛力和發展優勢,應充分利用這個區域所具有的旅游資源和旅游合作基礎,將旅游業打造成區域經濟合作的先導產業,進而帶動農業、能源等其他產業發展。但該區域一直以來面臨的通關、項目資金、語言溝通等問題至今仍未有效解決,對于跨境的旅游產業合作的制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跨境旅游,跨境手續和簽證是最首要的問題。次區域是多國國家的集合,相互之間的簽證和跨國手續的問題在所難免,但是對于而言是異常復雜的問題,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同,簽證手續及時長不一,對于個人而言,GMS地區的旅游是很難實現的,對于旅行團而言旅游手續也是相對麻煩的事情。GMS次區域暫時還不能像歐盟一般實現區域的一體化,但是可以適當的減少手續的繁瑣程度,盡量實現單一旅游目的地,組建專門的旅游協調組織和工作機構,形成互免簽證、互通車輛、自由換匯、安全警報發布、旅游信息交流互動機制;加快邊境旅游一體化的進程,加強各國在旅游發展規劃、項目投資、產品設計、客源互送、產業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合作,推進區域旅游合作的規范發展;在旅游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可進行嘗試,建立一個旅游發展共同的基金,為旅游資源開發、產業投資和業態創新提供及時的資本支持,從而形成更為開放的旅游開發與投資機制。
次區域各國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尤其是邊境地區,泰國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其他地區的經濟就較為落后。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行業,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如交通運輸的便利程度和住宿設施的完善,但是次區域由于經濟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大多比較落后,交通不便,沒有必要的住宿設施,信息閉塞,欠缺國際性旅游目的地的條件。首先,交通運輸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保證,但是次區域目前高等級的公路和泛亞鐵路還在建設中,尤其是跨國界的公路建設還比較緩慢,水運由于較慢所以除部分旅游項目,作為旅游的交通工具并不便捷;其次,邊境地區的口岸建設和管理由于維護資金不足,僅能滿足基本的邊貿活動,并不能滿足旅游這類以休閑和較高便利性為目的的產業需求;最后,旅游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完備,如星級賓館的數量和服務品質,旅游景區內部相關設施的規劃和建設,航空管制環境以及聯機機構和商業部門的順暢配合,大型國際化的購物場所等。
次區域目前僅有一個GMS旅游業發展統籌協調機構——湄公河旅游協調辦公室(MTCO),但是還沒有一個國家層面上的旅游管理機構,次區域旅游依然不成體系,也難以實現一體化的發展,這樣各自為政的發展方式必然會導致旅游相關的政策法規以及相關的配套文件有沖突,政策不一,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困擾。如在一個國家的簽證規定或者地方法規有特殊規定,這些內容不會被普通游客所知悉,那么散客的自行旅游行為幾乎不能實現,只能依賴于旅行團,而旅行團也僅會選擇旅游發展較為完善的地區,對于旅游政策不開放或者不穩定的區域也難以展開高質量的旅游服務工作。而對于邊境而言,邊境政策的統一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旅游政策對邊民小規模的貿易或者旅游活動便利性有著較大影響,互免簽證、互通車輛、自由換匯等措施可以加大旅游的便捷程度,促進區域旅游的展開。
邊境地區旅游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機制,但是如何使該項目的國際合作從倡導者的構想藍圖,變成具有可操作性實際工作,還需要政策、經濟等多方面的具體措施和配套工作才得以實現,對策有以下幾點。
2008 年,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旅游業繼續成長,在全球經濟下滑情況下,旅游業仍能保持活力。旅游貿易和消費市場對湄公河品牌的認可度和知名度到2010 年有顯著提高,預計到2015 年可完全確立顯著地位,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首先,加大次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在公路、水運、鐵路、民航諸方面進一步推進與GMS各國的合作,積極推動GMS次區域運輸通道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如為昆曼公路上連接老泰的跨湄公河大橋建設提供一半資金;加快南北通道國內各路段及相關口岸設施的改建和完善,以盡快形成該次區域的公路網絡;積極開展包括瀾滄江-湄公河在內的國際航運合作。推動全面有效實施《便運協定》及其附件和議定書,早日實現GMS六國之間人員和貨物的便捷流動,以促進次區域人員往來、經貿和旅游業的發展。在加快泛亞鐵路國內段建設的同時,繼續積極參與泛亞鐵路項目的國際合作,與次區域各國一道共同推進泛亞鐵路建設。繼續以雙邊框架為基礎,積極擴大與次區域各國的航空運輸安排,促進中國與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航空運輸市場的相互開放。以《中國與東盟航空合作框架》為基礎,積極探索多邊民航合作框架。加強交通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方面的合作。
其次,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鄰近鄉村或者村寨相連接。旅游業的發展應當對區域經濟的有益方面和改進需要提高的方面為目標,方法之一就是興建和提供那些既便利了旅游業發展又對當地居民有益的設施和服務,最為顯著的就為以旅游業帶動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物流及沿途居民生活的普遍提高。不能僅僅是把旅游的風景區建設起來,而且在旅游景區規劃及其建設中,應當盡量照顧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為旅游業所修建的公路設計和一些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應最大限度地照顧到當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增加其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和溝通機會,擴大外向型經濟的增長,加強以地方特產為主的旅游商品購物,完善多元化旅游購物環境;積極引進國際著名連鎖酒店入駐次區域旅游區,提升旅游接待設施的檔次和服務水平,酒店管理應加強與國際的接軌,引進先進和科學的酒店管理模式。
最后,依托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打造統一旅游目的地品牌。統一旅游目的地品牌是將具有相似的旅游資源、民族習慣或者旅游資源能夠互補的各個區域匯總成為一個總體,創造出一個有識別度的品牌,以便整合有利的資源,進行整體的推銷。統一旅游目的地旅游可以整合各個區域的旅游資源,最大化地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目前次區域對于經濟的合作已經越來越密切,各國的高層交往十分頻繁,人員往來不斷增加,經貿聯系日益密切,社會文化交流更加活躍,各領域合作逐漸拓展和深化。旅游業可以借助于區域經濟合作的東風,加大品牌的推廣和建設,向次區域各國及全世界展示一個擁有著秀美風光和豐富多采的人文景觀的GMS旅游地。
旅游業可以提高一個地區的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且與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成本低廉,旅游業被視為一項吸引外匯的重要來源,特別是邊境地區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但是要實現經濟效益,必須符合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有促進消費的相關產業和服務,其次必須把本地區之外的泄漏金額減到最小,經濟收益外溢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首先,邊境地區旅游的建設必須依托社區居民的支持,只有實現當地居民擺脫貧困和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避免地方居民的抵觸心理及不配合的。邊境地區旅游重要經驗之一就是保證綜合性的開發,即確保婦女、少數族裔和最貧窮家庭的利益,把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協調起來,在制定邊境地區旅游的制度和具體措施時就應當把社區居民的利益考慮進去,只有實現了社區居民經濟方面的穩定增長,社區才會成為邊境地區旅游的有力保障。管理邊境旅游應當充分重視當地居民生計改善,把對當地社區居民的惠益分享制度納入到GMS次區域跨界旅游促進措施中,用以支持當地社區居民的可持續生計,維護和改善生態系統提供的資源和服務的流動性,促進經濟走廊的整體性能的提升。
其次,應當充分重視邊境地區旅游扶貧工作,重視旅游業給邊境地區和居民的實際作用,盡量增加社區居民的收入:應在經濟上收益不超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游客人數,結合邊境地區和次區域自身條件開發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增加游客停留的時間,增加本地商品和服務的銷售機會;用不同的市場策略可以帶來更有購買力的消費者,不僅要吸引周邊國家的近途游客,更要拓寬全球戰略,吸引各國游客;提供更多的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地,這將增加游客的消費,促進地方收入;提供住宿、導游和相關服務,由于游客在邊境的活動通常蘊含著密集的信息,所以應充分利用提供導游服務的機會,晚間的住宿費用相對較高,并且完全是本地的收入,住宿的提供也促進了飲食和服務等其它商品的消費。
[1]A poverty-free, ecologically rich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M].ADB,Core Environment Program and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Corridors Initiative,2011.
[2]CEP-BCI 2012-2016 Inception Report[M].ADB,Environment Operations Center,2012.
[3]Core Environment Program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s Initiative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Phase 2[M].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2.
[4]毛瑞紅.事論云南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及其方略[J].消費導刊,2009(8).
[5]黃愛蓮,潘東南.基于增長圈理論的廣西——東盟旅游業合作[J].特區經濟,2007(9).
[6]王劍,彭建.貴州、云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對比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5).
[7]劉艷紅,等.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魚類資源區域合作管理與養護策略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