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公眾幸福感問卷調查項目設計受哪些因素影響,專業人士對“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究竟應該怎樣設計,從哪些方面測度才能全面地測量公眾幸福感,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生態因素等諸多方面,探討了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項目設計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問卷項目;影響因素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隨著央視記者街頭“你幸福嗎?”的調查,公眾幸福感這個熱門話題再度被高度關注。中國經歷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轉折時期,也就是必須推動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要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經濟發展不能不考慮人民幸福的需求。公眾幸福感問卷調查項目設計受哪些因素影響,專業人士對“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究竟應該怎樣設計,從哪些方面測量才能全面地測度公眾幸福感,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公眾幸福感的含義
幸福感是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體驗,是人們依據某些基準對自身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的結果。幸福感具有個體性和主觀性特征,因為居民因地域、年齡、性別、習俗、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差異,而在評價標尺上通常存在明顯差別,經濟理論中“工資-閑暇”替代關系,意味著不同處境下的人們對收入和閑暇的價值評估是截然不同的。幸福感具有社會性和客觀性特征,是因為人們的財富獲取狀況與社會發展階段和制度安排緊密相關,而居民的評價標尺也會受到社會標準和社會因素的顯著影響。追尋幸福是人類共同的永恒的主題,為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的宗旨和各級政府的執政理念。幸福觀涉及核心價值,事關科學發展。
二、幸福感的測度目前存在“兩類方法”
人們對幸福感的測度存在顯著分歧,目前存在“兩類方法”。“兩類方法”是指圍繞具體的測度方案,有人強調應依靠對社會個體的問卷調查來直接獲取幸福值,例如: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通過對社會公眾的抽樣調查,來顯示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民幸福指數;有人則認為應通過設計指標體系來測量國民幸福程度,例如:英國新經濟基金通過預期壽命、生活滿意度和生態足跡三者構成的指數,來測度143個國家和地區的“幸福星球指數”。
三、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項目設計的影響因素
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項目設計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生態因素等諸多方面。
(一)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關系到經濟制度和經濟狀況,如實行市場經濟的程度、媒介產業化進程、經濟發展速度、物質豐富程度、人民生活狀況、廣告活動情況等;收入、消費等經濟因素對城鄉居民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獲取具有基礎性作用。人均真實收入和國民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數等反映國民收入“發散”程度的指標將直接影響到不同社會群體的幸福感受。
基尼系數為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其值在0和1之間。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按照國際一般標準,0.4以上的基尼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當基尼系數達到0.6時,則表示收入懸殊。2012年12月初,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在京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二)社會因素
社會的構成因素是眾多而復雜的,社會因素是指社會上各種事物,包括社會制度,社會階層、社會群體,社會交往,道德規范,國家法律,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等。它們的存在和作用是強有力的,影響著人們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比如社會階層是由具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社會成員組成的相對持久的群體。一個人屬于哪一個階層取決于他的職業類別、收入多少、教育程度、社會聲望、居住條件等諸多因素。我國國民的幸福體驗不僅取決于經濟自由度的擴展,還取決于社會保障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的提升。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保障程度和社會組織進程應納入幸福感的測度體系中。
社會保障水平是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發展程度的核心指標,也是政府、企業和受保人社會保障負擔水平和受保人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的量化顯示。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健康服務+家庭補貼。
社會組織是指人們從事共同活動的所有群體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團體、政府、軍隊和學校等。狹義的社會組織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而有意識地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如企業、政府、學校、醫院、社會團體等。它是指人類的組織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們為了特定目的而組建的穩定的合作形式。社會組織發展進程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目前,我國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45萬,備案的社區組織25萬,實際存在的300萬左右。年均增長率在8-10%。這些組織幾乎覆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勞動、民政、體育、環保、法律、慈善等公益領域及中介、工商服務,初步形成體系。僅6萬多個行業協會就聯系企業會員2000多萬,4萬多個學術團體聯系專家學者500多萬,專業協會聯系1000多萬。各類社會組織的經濟實力也開始顯著增強。據統計,到去年為止,社會組織擁有固定資產1089億元,年收入約1247億元。
(三)文化因素
廣義文化指人類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成果的總和,包括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狹義文化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準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文化以思想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倫理、學術成果、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為載體,體現了人們理解自然、認識社會、思考自我的精神框架和方法準則。文化因素是指教育、科技、文藝、道德、宗教、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在問卷設計中兩類文化因素應受到重視:受教育程度、文化多樣性。
2005年10月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文化多樣性”被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我們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應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原因則是: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應遵循的原則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異和平等競爭的權利,又維護文化互動交流、自由創造的權利。
(四)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狀況,如政局穩定情況、公民參政狀況、法制建設情況、決策透明度、言論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政治因素會通過影響經濟基礎而影響國民幸福,同時,政治權益的獲取和維護本身也是居民多元化需求的組成部分。在設計幸福感測度體系時,對政治因素應從兩個維度進行考慮:一是公民—公民之間的關系,二是公民—國家之間的關系。
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指標。公民與政府的信任關系,是相對獨立和平等基礎上的關系;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是建立在公民能夠對政府有效監督和制約的基礎之上的。政府信任關系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也是民主制度有效運轉的重要因素。所以,應該通過建立和健全民主政治等多種途徑培育政府信任關系。
(五)生態因素
生態環境是人們展開經濟社會活動的支持系統。考察國民幸福感中的生態因素也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在規模意義上,人均森林面積、草原面積、CO2排放量、O2排放量等指標將顯著影響著國民幸福感;二是在結構意義上,不同個體對生態資源的“投資”和“獲取”應具有相對均等性,由此,不同地區和群體圍繞生態投入和占有的配置關系也應納入國民幸福感測度之中。
公眾幸福感調查問卷項目設計受諸多因素影響。歸根結底,經濟發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根本前提,堅實的物質基礎對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證;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余世喜,李忠紅著.《構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信任關系》《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03期
[2]夏艷霞著.《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多樣性研究》《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社會組織加快去行政化進程》《南方日報》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作者簡介:
李平(1964-),女,四川資中人,副教授,長期從事統計、市場調研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