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對當前教育形勢做出準確判斷,對未來發展目標做出全面謀劃;提高政策研究能力,推進教育政策法制工作;擴大開放,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抓住體育和藝術教育兩個薄弱環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郝平在教育部黨組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擴大會議上發言表示,黨的十八大是我們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我們應對世情、國情和教情的深刻變化,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我們的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在全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熱潮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于2012年11月29日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在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同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團結全國人民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目前,對私人“小飯桌”和“學生公寓”的監管是一片空白,全憑自律,衛生和安全讓人憂心,希望有關部門關注并解決這個問題。
——河北省某教師進修學校教師致信《中國教育報》,反映一些農村地區和山區的孩子大量涌入縣城上學,但是,縣城里的學校只有少數能提供有限的食宿,這就使得學校周邊催生了一大批私人“小飯桌”和“學生公寓”。這些私人機構確實為家庭解決了一定的問題,但它們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條件參差不齊,安全存在隱患。希望有關部門對相關問題提起重視并加以解決。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十八大報告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戰略要求時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確表述(簡稱“24字表述”),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大家普遍認為,“24字表述”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方面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把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重點推動“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探討和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扎扎實實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新進展。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第十二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上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之一,要用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務。
教育家就是以做教師為事業而非職業的人,這樣的教師才會有教育改革的激情,有深刻的思想、奉獻的愛心、專業的學識、道德的自律。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在“首屆中國未來教育家成長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25次全國學術年會”上對“教育家”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義。他指出,我國目前處于一個迅速發展和重大轉型的時期,教育工作者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正確的理念、大膽的實踐和執著的追求;教育行政部門應為教育工作者爭取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寬容的社會環境,應為懂得教育價值和遵循教育規律、富有愛心和敬畏教育的人來辦教育創造條件。
讓孩子們獲得平等競爭的機會,而不是回到“拼爹”游戲——最后取決于他的父母戶口在哪里、父母從事什么工作、收入是多少等這些和孩子本身不相關的問題。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張千帆做客中新網解讀“異地高考”話題。他表示,并不贊成廢除高考,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的根本路徑是推進高招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