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華,居淑勤
(1.上海市楊浦區四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92;2.上海市楊浦區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82)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的改變,老年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高,其生活不能自理且臥床患者比例呈上升趨勢。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對象90%以上是久臥病患,家屬及保姆或陪護工等已成為他們的主要照顧和護理者(照護者)。調查發現,照護者們普遍缺乏防壓瘡的翻身護理知識和技能。由于照護者們對易發生壓瘡的這類高危人群未能正確及時掌握有效的防壓瘡翻身護理技能,導致發生壓瘡病例增多。因此,如何有效減少壓瘡的發生,對久臥病患照護者進行防壓瘡翻身護理培訓值得社區護理工作者的探索。1年多來,我們加強對照護者們防壓瘡翻身護理技能的指導和培訓,使照護者們防壓瘡的護理能力明顯提高,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1年1—10月上海市楊浦區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久臥病患照護者50例。納入標準:①照顧臥床患者至少1個月以上的主要照護者(家屬、保姆或陪護工);②臥床者年齡均≥65歲是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持續臥床時間至少1個月以上;③知情同意,愿意參加調查;④溝通無障礙,能用語言或文字和調查者進行有效交流。其中,男10例(家屬2、保姆1、陪護7),女40例(家屬5、保姆2、陪護33);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7.3 ±3.3)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8例,小學22例,初中13例,高中及高中以上7例;從事照護年限:1~2年19例,3~5年29例,5年以上2例。同時,另調查50例照護者所照護的160例久臥病患壓瘡分布情況。其中,男72例、女88例;年齡55~94歲,平均年齡(80.3±2.1)歲;帶入壓瘡者 70例,按壓瘡程度分6期[2]:可疑的深部組織損傷1例,Ⅰ期13例,Ⅱ期51例,Ⅲ期2,Ⅳ期2例,不明確分期1例。疾病
1.2 方法
1.2.1 調查表 自行設計:①久臥病患照護者一般資料調查表;②久臥病患照護者30°側臥位翻身護理掌握測評表;③久臥病患壓瘡分期標準表。調查表以《臨床護理技術規范》[1]、《成人壓瘡預測和預防實踐指南》[2]相關防壓瘡理論為依據。
1.2.2 調查內容 ①久臥病患照護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與患者的關系、照護年限等。②照護者對30°側臥位翻身護理技術掌握程度,包括臥位翻身5步法流程、臥位翻身目的、患者準備、移動技巧、側臥位的角度、墊軟枕的方法、變換體位的時間、變換體位的注意點及單人側臥位協助翻身的配合要點等10項內容。
1.2.3 壓瘡分期 按照2007年更新的壓瘡分期[2-6]表內容共6項,I期壓瘡:壓之不褪色的局限紅斑,但皮膚完整。有疼痛、變硬、表面變軟,皮膚溫度發熱或冰涼。Ⅱ期壓瘡:粉紅色的擦傷、完整的或開放(破裂)的充血性水皰,或者表淺的潰瘍。Ⅲ期壓瘡:全層傷口,失去全層皮膚組織,除了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外。可見皮下組織,可能有潛行和竇道。Ⅳ期壓瘡:全層傷口,失去全層皮膚組織,伴骨、肌腱或肌肉外露,通常有潛行和竇道。可疑深部組織損傷:瘀傷或紫色水皰,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皰,可能有疼痛、硬塊、有黏糊狀的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在膚色較深部位,深部組織損傷可能難以發現。難以分期的壓瘡:全層傷口。失去全層皮膚組織,潰瘍被腐痂或痂皮覆蓋,只有腐痂或痂皮充分去除,才能確定真正的深度和分期。
1.2.4 調查時間 調查分2次進行,第1次是久臥病患入院的第1周,照護者和久臥病患分別根據調查表測評。第2次是入院后的第5周。前后2次主要調查照護者對30°側臥位翻身護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患者壓瘡的發生情況。調查者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預防壓瘡護理組成員,調查者向照護者和久臥病患講明調查目的,做到知情同意。調查照護者共50例,久臥病患160例,前后2次問卷調查均由調查者親自填寫,每次當場完成并回收,共發放照護者調查測評問卷100份,久臥病患壓瘡調查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5 培訓方法 ①集中培訓:護士利用公休座談會,組織照護者們集中培訓,使照護者認識到預防壓瘡采用30°側臥位翻身護理的重要性。采用照片、圖片、光盤、示范、指導、講解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指導課程。如讓照護者了解側臥位翻身不當與壓瘡的關系,了解30°側臥位翻身變換體位的目的是協助長期臥床和不能自主變換體位的患者變換體位,保持舒適,預防壓瘡。熟悉30°側臥位翻身順序:平臥位→右側30°臥位→左側30°臥位,循環進行,體位保持2 h。掌握30°側臥位翻身法的注意事項:觀察患者反應,評估病情,注意保暖。軟枕放置方法。移動患者時避免拖、拉等動作;除非有禁忌,半臥位床頭抬高≤30°、時間≤30 min[2];膝下墊軟枕,預防下滑產生骶尾部的摩擦力和剪切力。背后墊“R”形海綿墊或長形軟枕。②分層培訓:首先,根據第1次調查結果分析照護者對30°側臥位翻身護理知識與技能缺乏部分,由研究組成員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的一對一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并建立久臥病患預防壓瘡檔案跟蹤照護者。指導單人協助患者30°側臥位翻身法。單人協助患者30°側臥位翻身5步法[2]:①協助患者仰臥,兩手放腹部,兩腿屈膝。②移動上半身:照護者將一手放于患者頸肩下,另一手放于患者臀下,將患者的上半身移向自己。③移動下半身:一手放于患者腘窩下,另一手放于患者雙踝下,將患者的下半身移向同側窗緣。④協助側翻:一手扶肩,另一手扶膝,輕輕將患者推向另一側,使患者背向照護人,在其背部放置“R”型軟枕,使其背部平行斜靠在軟枕上,其胸背面與床面呈30°。⑤調整體位:患者雙下肢屈曲稍錯開,兩膝間、背部和肢體墊小軟枕。護士示范,指導照護者模仿訓練,護士加以糾正指導,直到正確掌握為止。
1.2.6 評分方法 30°側臥位翻身護理掌握程度為評分標準為:90~100分為完全掌握,80~89分為部分掌握,<80分為沒掌握。壓瘡程度及分布情況主要參照壓瘡分期標準來判斷,分6期,嚴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可疑深部組織損傷和難以分期。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照護者對30°側臥位掌握程度 見表1。
2.2 患者壓瘡發生數及分期情況 見表2。

表1 照護者對30°側臥位掌握程度

表2 患者壓瘡發生數及分期情況 (n=160)
3.1 專業培訓能提高照護者防止壓瘡的護理技能壓瘡的發生、發展與患者及家屬掌握醫療知識和護理知識存在著密切的關系[7]。本調查結果顯示,第1次對照護者調查防壓瘡30°側臥位翻身護理掌握程度總體不高,完全掌握占10.0%,部分掌握占20.0%,完全沒掌握占70.0%。這說明照護者對正確應用30°側臥位翻身法認識不足,需要強化培訓和指導。經專業培訓后照護者對30°側臥位翻身法掌握程度明顯提高,說明照護者有了主動防壓瘡的意識,提高了防壓瘡變換體位能力。但也有照護者對防壓瘡采用30°側臥位翻身變換體位方法掌握欠缺,學了就忘,這與照護者的年齡和文化程度有關。因此,護士指導和培訓要注意采用操作示范或個體化一對一的方法,講解的單人協助患者30°側臥位翻身5步法盡量口訣化:準備手膝→移上頸臀→移下腘踝→側翻30°→墊好軟枕。即簡單易學易會、內容應突出重點,語言通俗易懂,一次不夠反復指導以強化記憶,達到預期效果。
3.2 掌握30°側臥位翻身法能有效防治壓瘡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長期臥床老年患者護理上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壓瘡。一方面,患者因疾病所致而喪失活動能力,運動及神經活力較低,其機體控制力差,感覺功能衰退,保護性反射遲鈍,老化的皮膚軟組織新陳代謝率低等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老年人成為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一旦發生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控制,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加重病情,延長康復時間,嚴重者則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因此,對該類人群進行30°側臥位翻身護理預防壓瘡也就顯得更為重要。表2顯示,通過提高照護者們翻身護理技能,160例患者壓瘡發生數由70例減少到23例,其中47例壓瘡愈合后未再發生。通過對照護者采取專業的培訓指導,強調30°側臥位翻身法的要點,使照護者能重視和參與防壓瘡的翻身護理,有效降低患者的壓瘡發生率和壓瘡嚴重程度。
3.3 采用正確有效的預防壓瘡方法 調查中發現,有部分照護者在預防壓瘡措施方面存在誤區:①使用氣墊圈,使局部血循環受阻,造成靜脈充血與水腫,同時妨礙汗液蒸發而刺激皮膚,特別是水腫和肥胖者更不宜使用;②局部按摩,使骨突出處組織血流量下降,應避免以按摩作為各期壓瘡的措施;③床頭抬高的角度<30°,并盡量縮短床頭抬高的時間(重危患者除外);④使用烤燈,使皮膚干燥,組織細胞代謝及需氧量增加進而造成細胞缺血、甚至壞死。⑤頻繁、過度清潔皮膚造成進一步損傷皮膚表層等。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干預,糾正照護者防壓瘡方法的錯誤,強調預防為主,正確有效的預防方法才能使壓瘡預防性護理在家庭護理中得到安全有效地延續,從而達到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造成壓瘡的因素有多種,但關鍵在于預防,預防勝于發生。“預防壓瘡發生”被認為是最經濟的壓瘡護理手段。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對象90%以上是老年久臥病患,他們在最后生存期里都需要1名看護者的照料和護理,而許多照護者缺乏預防壓瘡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運用預防壓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深入家庭,走進社區,積極發揮社區衛生護理服務功能,進一步顯示出社區護理工作的重要性。
[1]蔣紅,王樹珍.臨床護理技術規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6-17.
[2]蔣琪霞,劉云.成人壓瘡預測和預防實踐指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38.
[3]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2007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staging definition[J].WCET J,2007,27(3):30-31.
[4]蔣琪霞.傷口護理臨床實踐指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45-65.
[5]Black J,Baharestani M,Cuddigan J,et al.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s updated pressure ulcer staging system[J].Urol Nurs,2007,27(2):144-150,156.
[6]Bluestein D,Javaheri A.Pressure ulcers:prevention,evaluation,and management[J].Am Fam Physician,2008,78(10):1186-1194.
[7]徐蕾,姚麗文,侯黎莉,等.老年患者家屬壓瘡認知程度的調查與護理干預[J].上海護理,2006,6(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