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波 陳惠榮
監控管理自動化對綜合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影響
陸波 陳惠榮
傳染病疫情報告是早期發現和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環節[1]。隨著我院信息化建設的全面推進,我院于2010年1月進入正軌的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網絡建立了醫院傳染病漏報自動監控信息系統,最大程度的控制傳染病漏報。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我院保健科每月自查傳染病的漏報例數和“中國疾病預防疾控信息系統”統計數據。
1.2 方法 對患者在門診、入院后檢驗科、放射科、各臨床科室、信息科等相關系統電腦中及時提供的信息,進行層層把關,利用其中的“病案編目”這一模塊,根據ICD-9(疾病代碼)作為查詢條件,我們只要把相應的需報卡的疾病代碼設置進去,此程序便會很快對全院各病例進行檢索,得出相應的結論。分別將監控系統實施前和實施后的遲報率、漏報率、發現率用檢驗比較兩者的差異性。
2.1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2011年傳染病的遲報率、漏報率及發現率:2008年~2009年傳染病遲報率、漏報率及發現率分別為3.62%、2.54%、0.16%,2010年~2011年傳染病遲報率、漏報率及發現率分別為0.63%、0.14%、0.35%。結果見表1。經χ2檢驗,遲報率χ2=306.584,漏報率 χ2= 202.685,發現率χ2=521.371,(P值都=0.00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2008年~2009年與2010年~2011年傳染病遲報率、漏報率及發現率統計表
2.2 工作效率的結果比較 信息系統管理將專職人員從大量繁瑣的病歷資料查閱、審核、儲存、分析等工作中解脫出來,信息化前2周的工作量,信息化后1 h就能完成,傳染病管理工作效率較信息系統實施前顯著提高。
3.1 醫院傳染病的遲報率、漏報率及發現率 信息化實施后,傳染病專職人員對患者在門診、入院后檢驗科、放射科、各臨床科室、信息科等各相關系統電腦中及時提供信息,利用EXCEL表格的篩選功能就能快速查出漏報[2]。隨時查看全院傳染病漏報、遲報現象,能及時督促醫生補報疫情卡,增加了疫情報卡工作的時效性。2008~2009年、2010~2011年傳染病遲報率、漏報率及發現率統計結果顯示2010~2011年的遲報率比2008年~2009年降低了2.99個百分點,而漏報率降低了2.40個百分點,這也從源頭上減少了遲報、漏報;而門診傳染病的發現率高出了0.19個百分點。因為傳染病監測網絡的建立促使傳染病發現率提高,也使綜合醫院在防控傳染病中發揮了更重要的前哨作用。
3.2 提升了管理水平 信息化實施前,專職人員每月定期下到科室檢查,從手工登記的門診日志和病案室中查出的需要報告的傳染病與保健科的傳染病登記本進行核對。查出的幾百例傳染病需要10 d左右,不僅工作量大,且常受時間和環境限制,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信息化實施后,更加全面監測全院患者傳染病報告情況,暢通的信息渠道,便捷的工作方式,既省時省力,又比人工查找方法準確性高,有利于提高服務水平,提升管理水平[3]。
總之,監控管理自動化實現了傳染病信息的實時收集、審核、儲存和維護。利用監測信息完善防治措施,以提高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及時性和質量,節省了人力、物力與時間,徹底解決了遲報、漏報現象,為制定疫情防控對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王雙明.綜合性醫院傳染病的防治控制設施.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4):401.
[2]謝新鵬.醫院傳染病報告如何實現信息化.醫療衛生裝備,2005,26(9):159.
[3]張越巍,巢仰云,曹紅誼,等.醫院感染信息預警監測系統在醫院感染管理中作用.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0): 3168-3170.
750004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預防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