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陽
中藥湯劑是我國醫學史上廣泛應用的一種劑型,其主要 優點是吸收快,藥力大,配方活,適應中醫辨證論治的需要[1]。具有其他中藥藥劑難以比擬和無法取代的優勢。中藥湯劑療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中醫藥在臨床上的發展。影響湯劑療效的因素有多項,首先臨床辯證要準確,立方遣藥得當,用藥合理;其次是調配中藥所選用藥材的質量;最后就與煎煮服用的方法有著密切關系。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就診后抓取中藥回去自行煎煮,他們缺乏必要的知識,可能會影響湯劑的療效,進而會影響他們對中醫中藥的信心。筆者為此做了如下調查。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隨機選取我院中醫科就診并抓取中藥回去自行煎煮的患者。共調查128例,其中男58例,女70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48歲;文盲21例,小學26例,初中37例,高中44例。
1.2 煎藥規范標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機構中藥煎煮管理規范》(國中醫藥發〔2009〕3號),對煎煮容器、浸泡時間、煎藥次數、煎藥量、特殊煎煮法、服用方法均有嚴格的要求。煎藥容器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制作的器皿為宜,禁用鐵制等易腐蝕器皿。煎藥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待煎藥物應當先行浸泡,后下、另煎的藥物也要分開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于30 min。煎煮用水量一次加足,中途不要添水,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 cm為宜,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煎藥過程中要攪拌藥料2~3次。攪拌藥料的用具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制作的棍棒為宜。火候一般先以武火煎沸。然后用文火慢煎。煎藥時間長短依據藥劑類型而定:解表藥、清熱藥、芳香藥沸后煎15~20 min。滋補藥沸后慢煎40~60 min。每劑藥一般煎煮兩次,頭煎、二煎的藥汁合并混勻,煎藥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 ml,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 ml,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分早晚兩次服用,或遵醫囑。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湯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藥飲片,應當按照要求或醫囑操作[2]。
1.3 調查方法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機構中藥煎煮管理規范》自行設計調查表格,采取電話回訪和復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表格除性別,學歷外,主要分為煎煮容器、用水量、浸泡時間、煎藥次數、煎藥量、特殊煎煮法、服用方法共七項。符合規范要求的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無特殊煎煮法視為此項合格,單項合格率=合格/(合格+不合格)。再按所符合規定的項數進行統計例數并計算其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表1 單項合格率統計表

表2 符合項數占總例比表
2.1 煎煮容器有部分患者使用電飯煲,極個別患者使用鐵鍋。用水量不合格主要為加水量較多。浸泡時間合格率僅為48%,特殊煎煮法中后下的藥物都沒有浸泡,其它的都能按要求處理,再加上部分患者的藥材中無特殊要求的計入合格,故合格率達到84%。煎藥量不合格的患者主要認為中藥難喝,煎濃點可以一下就喝完。煎藥次數有3例因煎糊而棄用,余125都符合要求,被調查的47例患者是將藥劑煎煮一汁喝一頓,二煎再喝一頓。規范的服法是將頭煎、二煎的藥汁合并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
2.2 符合項數占總例比最高為六項41%,最少為四項6%,七項全符合的僅占16%。
3.1 醫生和藥劑人員服務意識 由于門診患者較多,人手不夠,醫生和藥劑人員在服務時對患者進行解釋過于簡單,患者也沒有仔細詢問。
3.2 現代人工作節奏快 現代人工作勞累,時間不夠,在煎煮藥物時草草了事,所以在單項合格率統計中浸泡時間僅為48%。
3.3 患者對中醫中藥了解不夠 由于西醫西藥的普遍使用,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對中醫中藥的知識了解不多。
4.1 加強中藥藥學服務
4.1.1 設立專門的藥劑人員對患者進行明白細致耐心的講解,提供健教處方,與患者多進行溝通,做好患者煎藥、服藥前的指導,動員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對患者和家屬同時進行指導,動員患者家屬監督幫助患者及時準確用藥),保證患者服用中藥的療效。
4.1.2 積極開展電話回訪,進一步強調中藥的煎法、服法。以督促患者按要求煎煮、服用中藥。
4.2 積極研發新技術 單味中藥濃縮顆粒是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大孔樹脂吸附分離,中藥指紋圖譜等先進技術,保留了中藥的氣味。單味中藥濃縮顆粒的問世,是中醫藥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為中醫藥的標準化、現代化提供了途徑。[3]譚世斌,譚麟[4]建議湯劑進行工廠化生產,改作便于服用的例如聽裝、塑料袋裝等小包裝,有條件的還可附帶加熱裝置。象市售的“藿香正氣水”的功效優于自煎湯劑。
4.3 加強中醫中藥的知識宣傳,提供中藥代煎服務 大力宣傳中醫中藥,提高群眾的中醫中藥知識,使人們能正確地認識中醫中藥。同時在門診廣泛提供中藥代煎服務,使患者可以得到專業有效的服務。
通過以上措施,中醫中藥就能為人民大眾健康發揮更好的作用。
[1]張忠民.傳統中藥煎藥方法淺述.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2,4(1):56-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2009.
[3]程心玲,江川.中藥湯劑的改革-單味中藥濃縮顆粒.福建中醫藥,2005,36(2):43-44.
[4]譚世斌,譚麟.關于中藥劑型和給藥途徑的一些設想.河南中醫,2004,2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