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2011年,衛生部出臺《抗菌藥物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開展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并對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濫用提出嚴厲的整改措施。2012年,整治活動方案更為嚴格,抗菌藥“限用令”的范圍擴大到各專科醫院。為了對我院抗菌藥物實行有效監控管理,我院采用合理用藥培訓、抗菌藥物干預小組檢查監督與獎懲結合的干預措施[1],有效地降低了全院的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全院的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94.70下降為第二季度65.48。全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
1.1 一般資料 我院信息科提供的2012年1~6月全院住院患者應用的抗菌藥物相關資料。抗結核藥、抗寄生蟲藥、抗病毒藥及外用藥未列入分析范圍。
1.2 方法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方法,DDD值參照《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研究監測網藥品字典及DDD值》,未列出品種參考《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0版、《新編藥物學》第16版及藥品說明書確定。用藥頻度(DDDs)=年消耗量/DDD值(本次統計中,為測算方便,我院年消耗量改為季度消耗量)。抗菌藥物使用強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DDDs/用藥總人天數) ×100[2]。
2.1 成立抗菌藥物專家小組 抗菌藥物干預小組由業務院長、醫務科、接受過衛生部培訓的抗感染專業臨床藥師、感控科組成。小組每日下臨床檢查相關科室住院患者藥物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與科主任及醫師交流,并向分管院長匯報,定期對門診處方、住院病歷中存在的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現象進行點評分析,結果在局域網及藥訊中進行全院通報,使臨床醫師能夠自覺按照制定的標準執行,提高對指南的依從率。
2.2 合理用藥培訓 多次舉辦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培訓講座,對新上崗的住院醫師進行崗前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2.3 獎懲結合 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做得較好的科室及個人在全院局域網進行表揚,對存在嚴重不合理用藥現象的科室和個人進行經濟處罰。
2012年全院第一季度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為94.70;第二季度為65.48。各類抗菌藥物DDDs排名見表1,用藥強度排名前10位抗菌藥物見表2,科室排名見表3。

表1 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各類抗菌藥物的DDDs變化

表2 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用藥強度前10位抗菌藥物變化

表3 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科室排名變化
4.1 2012年第一季度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數為63095,第二季度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數為70322。干預后,各類抗菌藥物DDDs有明顯的下降,說明干預前存在過度用藥。用量排名前三的抗菌藥物種類為頭孢菌素、青霉素類、氟喹諾酮類,第一第二季度均是這三類,僅排序略有變化。頭孢菌素類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廣泛用于臨床各種感染的治療和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兩季度均排名第一有一定合理性,但第一代頭孢菌素用量較少,圍手術期藥物選擇仍存在起點過高現象。
4.2 第一第二季度使用量排名前十的抗菌藥物名稱見表2。由表中可見我院醫師抗菌藥物使用較局限,氟喹諾酮類存在用藥過度現象。
4.3 干預前后,手術科室用藥強度下降較為明顯,婦產科AUD下降了91.01,泌尿外科AUD下降了80.73,主要原因是在抗菌藥物干預小組的作用下,科室醫師改變使用抗菌藥物習慣,根據指南要求合理選擇藥物,減少聯合用藥,盡量選擇半衰期長的藥物,規范手術患者術后抗菌藥物停用時間。
AUD是目前衛生部推薦的用以監測抗菌藥物應用情況的重要指標,是發達國家在抗菌藥物監測和相關研究時常采用的指標,通過計算這一指標,能消除抗菌藥物種類、價格等因素的影響,更準確地反映出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2]。通過分析我院2012年第一、第二季度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可以看出,全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在綜合干預措施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應繼續強化臨床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使抗菌藥物使用真正達到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目標。
[1]夏文松,胡必杰,高曉東,等.政策干預對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的影響.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776-1778.
[2]任南,吳安華,馮麗,等.住院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橫斷面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9):1048-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