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萍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給一些肛門括約肌松弛患者灌腸時,經常遇到灌腸液大量外流,特別是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機能逐漸減退,多合并其他疾病,且肛門括約肌及盆底肌松弛,耐受力差。常規清潔灌腸方法[1]采用24~26號肛管,插入肛門7~10 cm,左側臥位,較慢灌注,經常導致灌腸液大量外流,增加了灌腸次數,給患者帶來了痛苦,有的甚至達不到清潔灌腸的目的,為了增加灌腸液在結腸中的保留時間,使大便充分軟化而易于排出,提高清潔灌腸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我們將62例肛門括約肌松弛患者采用綜合改進方法清潔灌腸并與傳統方法清潔灌腸進行比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我科的肛門括約肌松弛結腸癌患者122例,隨機分為實驗組62例和對照組60例,均符合國際公認診斷標準[2]:①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等;②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檢查診斷;③實驗室、B超、心電圖、X線攝影等檢查排除肝臟、心臟、肺臟等器質性病變;④無糖尿病、結締組織病等。
1.3 材料 實驗組:一次性16號硅膠胃管、一次性輸液器、奶嘴。對照組;一次性24號肛管。兩組灌腸液每次均選用0.9%生理鹽水500 ml,其余物品同清潔灌腸物品準備。
1.4 方法 將122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62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法清潔灌腸,實驗組采用改良法清潔灌腸: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臀部墊一軟枕及防滲治療巾,使臀部抬高10 cm,床頭搖低或床尾墊高20 cm,將一次性硅膠胃管末端與輸液器(去掉針頭)相連,再將胃管由奶嘴后方插入乳頭穿出16~40 cm,做一個人工瓣膜輔助肛門括約肌進行工作,以保持灌腸液經肛門流入結腸,再將輸液器插入39℃的0.9%生理鹽水500 ml瓶中,掛于輸液架上,液面距肛門30~40 cm,用石蠟油潤滑胃管,排盡管內氣體,見液體流出后關閉調節器,將胃管輕輕插入患者肛門16~40 cm,然后打開調節器,調節灌腸液速度為50 ml/min,輸入結束后關閉調節器,用食指、中指夾緊胃管,撐起奶嘴,使其成為肛門人工瓣膜代替肛門括約肌繼續工作,沿肛門內側成環行按摩10 min后,拔出胃管,用手持衛生紙抵住肛門并擦凈,囑患者仰臥位、右側臥位各10 min后排便[3],排便后重復數次灌腸,直至排出液澄清為止。
1.5 腸道清潔效果評定標準 按術中腸管情況分為3級,灌腸優:腸管空虛、無積氣、腸腔斷端無糞便、黏膜無充血;良:腸管不充盈、有少量氣體、腸腔斷端有少量稀便、黏膜輕度充血;差:腸管膨脹、有大量積氣、腸腔斷端有少量稀便、黏膜輕度充血。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性別、疾病分期及年齡情況比較
2.1 兩組患者灌腸次數,灌腸量和總灌腸量的比較,見表2。

表2
2.2 兩組患者灌腸外溢及不良反應比較,見表3。

表3
2.3 兩組患者清腸效果比較,見表4。

表4
3.1 老年人的肛門括約肌相對松弛,相互協調功能低下,因此灌腸液體注入后難以得到保留,較快流出,影響灌腸效果。實驗組通過降低壓力,減少灌腸液量,減慢流速,保證灌腸液在單位時間內流入肛管的量減少,使灌腸液在腸內停留時間相應增加,避免因灌腸液流入過快刺激肛門括約肌,引起排使反射而影響清潔灌腸的效果和腹脹、腹痛的情況發生。由表3可見,實驗組患者腹痛明顯減少,無灌腸液外溢情況的發生。
3.2 老年患者由于腹肌及腸肌肌張力減退、腸蠕動減弱,因插管較深,約16~40 cm,使灌腸液不易外溢,較完全地保留在腸腔,灌腸液可以較大面積,長時間地接觸糞便,使糞便達到充分軟化;另一方面灌腸液能更有效地刺激腸蠕動,因為灌腸液在腸管中作用的時間增長,從而使一次排出的糞便量增多,達到徹底清潔腸道的目的。由表2可見,實驗組灌腸次數和灌腸總量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直腸長約10~14 cm左右,一般情況下,糞便從乙狀結腸到達直腸時,才有排便反射?;颊呷∽髠扰P位,臀部墊一軟枕,以使臀部抬高10 cm。床頭搖低或床尾墊高20 cm,實驗組插管深度16~40 cm,能到達乙狀結腸中段,避免液體直接進入直腸,刺激性小,避免因直腸有兩個彎曲(骶曲和會陰曲)而損傷腸黏膜,并能有利于液體到達乙狀結腸。由表3可見,實驗組無腸黏膜損傷情況發生。
3.4 一次性16號硅膠胃管,質軟且柔韌性強,前端沒有小孔,不會對腸壁產生機械性摩擦,且胃管的出水孔分別在胃管兩側,刺激性小且插管深度增加,可減少對直腸肛門的刺激。灌腸時灌腸液對腸壁的沖洗面積增大,沖洗更加清潔。對照組插管深度為7~10 cm,而直腸長10~14 cm,因而插管前端可能只到達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灌腸液直接進入直腸,大部分患者在灌腸完畢則迫不及待地去排便,未充分軟化腸內糞便,盡管最后排出是澄清液,但隨手術的進行,麻醉的深入,腸管松弛,結腸上端糞便下移,出現腸管鼓脹,糞便排出現象。改良法是采取臀部抬高10 cm,床頭搖低或床尾墊高20 cm,做一個人工瓣膜輔助肛門括約肌進行工作,保持灌腸液經肛門流入結腸,肛門直腸位置較高,一次性硅膠胃管插入16~40 cm,前端進入乙狀結腸內,按流體力學原理,借助重力作用,灌腸液經解剖位置順利通過乙狀結腸、降結腸,充分軟化結腸內的全部糞便,徹底清潔腸道。由表4可見,兩組患者潔腸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常規方法與綜合改良方法相比,改良法能將灌腸液直接注入結腸內,一方面能減輕灌腸液對直腸的壓力刺激,使灌腸液與結腸黏膜充分接觸,從而延長灌腸液在結腸內的保留時間,減少了灌腸次數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了清潔效果;另一方面,用奶嘴與胃管連接,做的人工瓣膜幫助肛門括約肌將灌腸液更好地保留在腸道內,使其無法流出,不需因濕床而反復更換床單位,大大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奶嘴光滑、柔軟、富有彈性,減輕了對肛門的機械性刺激,為灌腸提高了效率,并且胃管在放射線下可顯影,能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因此,綜合改良方法清潔灌腸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
[1]姜安麗主編.新編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72-376.
[2]吳在德.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8.
[3]趙巍,王傳堂,王青研,等.旋轉體位清潔灌腸法的效果探討.護理學雜志,2006,19(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