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天東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1)
基于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河南省農民科學素養實證研究
相天東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1)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民作為農村現代化的主體,其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通過對1721位農民進行科學素養調查,得出河南省農民基本科學素養狀況及其影響制約農民科學素養的因素,并試圖通過理論分析,為建設中原經濟區、促進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建言獻策。
中原經濟區;農民;科學素養;實證分析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標志著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所占比重大,農村人口多。建設中原經濟區,重點難點在農村,關鍵點也在農村。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為此,筆者深入農村、農民,對河南省農民科學素養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并試圖通過實證調查和理論分析,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體進行研究,以為建設中原經濟區、促進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盡綿薄之力。
本次對河南省農民的科學素養的調查從2010年7月開始到2011年7月結束,歷時一年的時間。問卷設計采用的是基于國際上普遍承認的、我國國內曾經使用過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素質專家米勒的標準研究,將科學素質分為三個維度:一是對重要科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三是對科學的社會影響的意識和理解[1]。本次調查所使用的問卷依照上述三個維度進行設計,選取我國2003年和2007年的公眾科學調查的問卷框架,并選取了問卷中部分問題,所選取的問題涉及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關于科學術語概念的理解,關于科學方法的掌握和科學技術態度等幾個方面[2][3][4]。
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1721份,實際收回問卷1704份,經多次復查,最終確定有效問卷1692份,有效問卷收回率為98.31%。在1692個有效問卷被調查者中,男性1179人,占總人數的69.68%;女性513人,占總人數的30.32%。
從年齡構成來看,18—29歲的有效問卷389人,占有效總人數的21.81%;30—39歲的有效問卷559人,占有效總人數的33.04%;40—49歲的有效問卷418人,占有效總人數的24.70%;50—59歲的有效問卷224人,占有效總人數的13.22%;60—69歲的有效問卷102人,占有效總人數的6.03%。
從學歷層次看,被調查者不識字的59人,占有效被調查總人數的3.49%;小學學歷的246人,占有效被調查總人數的14.54%;初中學歷的621人,占有效被調查總人數的36.7%;高中或中專學歷的449人,占有效被調查總人數的26.54%;大專學歷及以上的317人,占有效被調查總人數的18.73%。
(一)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術語的了解程度
本次調查中,選用的科學術語與2007年我國對公民科學術語測試的術語相同,即“分子”、“DNA”、“互聯網”和“納米”。
在“分子”的測試中,14.2%的人回答完全正確;9.9%的人基本正確;12.3%的人完全錯誤;61.2%的人選擇了“不知道”。
在“DNA”的測試中,20.4%的人回答完全正確;30.6%的基本正確;7.8%的完全錯誤;41.2%的選擇了“不知道”。
在“互聯網”的測試中,17.5%的人正確選擇了答案;28.2%的人對這個術語基本了解;5.3%的人選擇了錯誤答案;49.0%的人選擇了“不知道”。
在“納米”測試中,20.5%的人完全正確;35.1%的人基本正確;4.6%的人完全錯誤;39.8%的人選擇了“不知道”。
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術語的了解程度

圖2 被調查者正確回答科學觀點個數的比例
(二)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觀點的了解情況
本次對河南省農民了解科學觀點的調查中,仍采用國際上普遍使用的16個測試題目:1.地球圍繞太陽轉(錯);2.地心溫度不高(錯);3.父親的基因決定生女孩還是男孩(錯);4.人和動物呼吸的氧氣來源于植物(錯);5.抗生素同時殺死細菌與病毒(對);6.激光產生于匯聚聲波(對);7.原子小、電子大(錯);8.大爆炸產生宇宙(錯);9.大陸一直在緩慢地漂移并將繼續下去(錯);10.人由早期動物進化而來(錯);11.吸煙使肺癌發生的機會加大(錯);12.最早期的人類與恐龍并存同一時代(對);13.含放射性物質的牛奶煮沸后無害(對);14.聲速慢、光速快(錯);15.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天(錯);16.人為造成了所有的放射性現象(對)。調查對象對科學觀點的了解程度(見表1)。
經調查得知:能夠答對10及以上的占46.1%,其中答對10個科學觀點的有9.9%;答對11個科學觀點的為11.7%;正確回答12個的為9.0%;正確回答13個的為7.6%;正確回答14個的為4.6%;正確回答15個的為2.1%;能夠全部回答正確的比例為1.2%(見圖2)。
(三)河南省農民對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
鑒于農民的身份,本次調查組只調查了幾個與農民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幾個問題,從中了解河南省農民對常識性科學方法的理解情況。調查數據如圖3所示,黑色為調查選擇“正確”的比例,淺黑、灰和淺灰顏色為“錯誤”和“不知道”之和的比例。
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關于秸稈的處理方法[問題:對于處理秸稈(稻秸、麥秸、玉米秸、油菜秸等)的方法,以下哪種最好:a就地焚燒;b使它轉變成新能源或新材料等;c不知道。]選擇最合適的答案(b)的人為83.3%,只有16.7%的人選擇了“就地焚燒”和“不知道”。
在回答關于殺蟲劑的問題(每隔相同時間,以同樣方式噴灑等量的殺蟲劑,但是殺蟲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最可能的原因)時,有71.5%的人選擇了正確答案(b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另外28.5%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答案(a殺蟲劑使用量不夠和c噴灑方式不正確),或“不知道”。
在回答關于飲水源的問題(假設在你的居住地,飲用水源受到污染,你更愿意選擇哪種方式)時,選擇“告訴盡量多的人并積極參與治污事務”的人占總數的83.1%,表示“不采取行動”或“不知怎么辦”的人占被調查者的16.9%。

表1 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觀點的了解程度(%)

圖3 河南省農民對常識性科學方法掌握的情況
(四)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情況
本次對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測試,采用2007年國家測試的五種迷信方式:求簽、相面、星座預測、周公解夢和電腦算命等,設計成一組測試試題。當被調查者對每一種形式都選擇了“嘗試過、不相信”、“沒參與過、不理睬”或“不知道”時,就被認為是不相信迷信者。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河南省農民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
(五)河南省農民對科技信息的興趣及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1.河南省農民對科技信息的感興趣情況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被調查者最感興趣的為“農業發展”方面的信息,有82.4%的被調查者對這類信息最感興趣;其次是比較關注“健康和衛生”方面信息,占79.5%;對“生產適用技術”感興趣的有68.2%;而對“國際與外交政策”及“體育與娛樂”方面的信息感興趣程度比較低,分別為21.8%和27.9%。(見圖5)

圖5 河南省農民對各種信息感興趣的程度
2.河南省農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有92.1%的被調查者是通過看電視來獲取科技發展信息,是最主要的渠道;有44.4%的人通過與人交談獲得科技信息;41.3%的人通過報紙獲得科學技術信息;通過廣播獲得科學技術知識的占22.7%;通過科學期刊獲得科學技術信息和知識的占11.9%;通過圖書獲得科學技術信息和知識的占9.9%;通過因特網獲得科學技術信息和知識的為8.1%;通過一般雜志獲得科學信息和知識的為7.1%(見圖6)。

圖6 河南省農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統計顯示,被調查者認為比較可靠的獲得科技發展信息的渠道分別是:電視(83.2%)、報紙(49.3%)、與人交談(22.1%)、廣播(20.0%)、科學期刊(18.8%)、圖書(12.6%)、因特網(5.0%)和一般雜志(4.9%)。
(六)河南省農民參與科普活動、利用科普設施及參與公共科技事務的情況
1.參與科普活動的情況
為了解河南省科普活動在農民中所具有的影響,我們對被調查者在過去一年中參與的六個有代表性的科普活動進行了調查,它們分別是科技周或者是科技節、科技咨詢服務、科技培訓服務、科普下鄉宣傳車、科技講座和科技展覽。

圖7 河南省農民參與科普活動的情況
調查得知,被調查者參加過相應科普活動的比例分別為14.8%、31.7%、34.2%、13.6%、25.9%和19.9%;調查還顯示,在上述六項科普活動方面均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超過40%的被調查者沒有參加過但曾經聽說過這些科普活動,其中聽說過科普宣傳車活動的比例最高,達到了56.7%(如圖7)。
2.利用科普設施的情況
調查顯示,被調查者參觀過公共圖書館的有42.2%;參觀過動物園、水族館與植物園的有51.6%;參觀過科技類場館的有16.7%;參觀過自然博物館的有14.7%;參觀過美術館或展覽館的有16.6%。被調查者利用身邊各種科普設施的比例依次是:圖書閱覽室為42.1%;科普畫廊或宣傳欄為45.2%。被調查者曾經去過專業科技場所的情況如下:工農業生產園區的有29.7%,科技示范點或科普活動站點的有30.1%,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的有5.8%(見圖8)。

圖8 河南省農民利用科普設施的情況(%)
3.參與公共科技事務的程度
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關注公共科技事務,但對于公共科技事務的參與程度還不是很高。統計結果表明,被調查者“經?!被颉坝袝r”閱讀報刊或因特網上的科學文章的為63.3%;“經?!被颉坝袝r”與親友談論有關科學技術話題的為58.7%;參加過公共科技問題討論或聽證會的為30.3%;參與過原子能生物技術與環境宣傳的為16.0% (見圖9)。

圖9 河南省農民參與公共科技事務的程度(%)
通過對河南省農民科學素質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我們了解到多數河南省農民在外務工的時間占一年中很大比例。同時,河南省農民的收入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在逐漸增加。另外,從調查得知,農民收入高低取決于本身的科學素質與工作技能水平。
調查顯示,河南省農民對于科技信息和科學知識的關注度普遍偏低。在各種科技信息與各類知識中,對于時事政治與科技進展的了解更少;對于健康與衛生保健和氣象服務方面的科技信息關注較多,這往往是由于健康與衛生保健方面的內容與農民的身體和生活息息相關,而氣象服務內容與生活環境緊密聯系。可見,河南省農民對于科技信息和科學知識的了解關注度傾向于對自己的生存和工作相關的內容,很少再去關注科技進展、環境保護和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問題。信息是否實用,直接影響著農民對科技信息的關注度,與自己無關的科技前沿成果最不被關注,可見,農民的科技視野相對較窄,不同職業的農民關注不同類別的科技信息,與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密切相關的科技信息明顯會受到歡迎。這一點正是影響農民提高科學素質的重要因素,如何普及先進科學知識與技術,使農民廣泛了解科學、認識科學、學會使用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用科學的思維對生活與工作中的難題進行決策,是應該重視的問題[5]。
調查得知,不同年齡段的河南省農民對于科技新進展方面信息的關注度明顯不同。年齡越低的農民,越容易接受新事物,對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也更愿意進行新的嘗試。可見,對于河南省農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應該從低年齡開始抓起,重視對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對于河南省農民的科普教育仍然要重視低年齡段的人群。因此,提高河南省農民的科學素質,可以考慮加強農村青少年的科技教育[6]。
調查表明,傳統大眾媒體是河南省農民獲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他們一般通過電視、報紙獲取科技信息和知識的機會較多,而相對較新的媒體——互聯網由于工作環境或使用費用的問題,不易被接觸。對于河南省農民來說,教學進修班與培訓班更是高消費項目,雖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認識到自己應該進行一些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具有教育需求,渴望得到就業培訓。但是,河南省農民缺乏足夠的時間和財力,去滿足培訓所需要的花費。另外,交通不便也成為河南省農民群體不能參觀科普場館和不能參與科普活動最主要的障礙。在各種大眾媒體中,農民群體在電視上所花費的時間最多,對電視傳播的科技信息也最為信任。有一部分農民是從與人交談渠道獲得科技信息的。在各類具有高等科學素質的人員中,教師成為農民群體最信任的科技信息傳播者。由此可見,農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這是我們在進行科學傳播研究和工作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應當說明的是,本研究是在總結借鑒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基于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對河南省農民科學素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變化的實證分析。筆者雖然本著“調查求深、研究求實、問題求真”的原則,但從本研究的數據指標來看,國際上對科學素養沒有統一的測量標準,不同群體科學素養的要求程度也應該是不同的,加之農民科學素養所受影響的因素還很多,因信息缺失和誤讀帶來的漏洞也就在所難免。但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農民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狀況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影響著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河南是中國的一個縮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新興科學技術全面引進農業,我國農業、農村才能走向現代化。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先進的科技必須為農民掌握,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基于此,提高農民科學素養之路任重而道遠。
[1]李大光.科學素養的不同觀點和研究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課題組.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3]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課題組.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
[4]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課題組.2007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
[5]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20/content_4323460.htm,2006-03-20.
[6]李駿.昆明市農村公眾科學素養狀況分析及改進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08.
C915
A
1007-905X(2012)03-0103-04
2011-12-10
相天東(1971— ),男,河南南陽人,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村及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
責任編輯 姚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