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華
(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跨國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經濟區開放型人才培養改革研究
董愛華
(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把河南對外開放推向一個新高度,離不開一大批優秀開放型外語人才的支撐。目前,河南省外語人才培養還存在培養觀念滯后、人才考核體系單一、師資隊伍建設相對薄弱等問題。完善當前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堅持“內培外引”打造高素質教學團隊等方面著手。
跨國公司;中原經濟區建設;開放型經濟;人才培養模式
以歐美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深化和發酵為標志,2007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進入了“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漫長而痛苦的調整過程。種種跡象表明,這種調整不僅會給世界經濟格局而且也必然會給中國不同區域之間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帶來大的變化,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在后危機時期面臨著發展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戰略機遇。2011年9月《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頒發,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從謀劃、造勢階段開始轉向正式建設階段。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過程中,我們也要牢牢把握世界經濟深刻調整所帶來的新的歷史機遇,徹底扭轉河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滯后的被動局面,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
隨著建設中原經濟區政策的出臺,河南也成為境外企業競相投資的熱土。《河南日報》2011年12月9日報道,2011年又有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中原,在河南投資的世界500強增至72家。從業務上看,投資河南省的世界500強企業主要集中在裝備制造、金融服務業、商貿流通、農副產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水電燃氣供應等領域。
跨國公司進駐中原勢必對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帶來促進和推動作用。但是跨國公司進駐河南從資源和制度角度來看,主要獲取三方面的資源。首先利用制度資源,獲得優惠政策,在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中,政府勢必會以“一個主題,多種模式”為指導方針,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等手段有機的結合,以各種政策和制度為手段,推動一化帶兩化促三化工作的開展。美國學者彭維剛指出,跨國公司在海外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影響的外部力量包括產業結構變動和制度變革的沖擊[1]。因此,有利的制度環境將對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后的復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地區的資源基礎和內陸地區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也是跨國公司看中的關鍵因素。根據RBV理論,中原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農業、礦業,較為發達的工業基礎資源,以及內陸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都是跨國公司獨特競爭優勢的構成因素。
跨國公司在中原發展勢必會受到來自體制、文化風俗、勞動力構成等多方面的影響。對于在華發展多年的跨國公司來說,它們已經適應并學會運用政府資源為自身發展服務。中原特有的風俗文化以及勞動力構成會影響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管理理念、經營方式以及社會心理等,這也是學者強調跨國公司在全球經營中應重視適應當地的文化和人才管理機制的原因所在[2][3][4]。
陳天漁指出,跨國公司只注重要求當地人適應企業的風格和文化,而忽略了當地人文風俗情況,而跨國公司在華本土化經營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雙向適應[5]。趙曙明和陶向南通過對人力資源本土化配置關系的有效性研究指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提升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人力資本管理,只有由當地員工建立并掌握公司獨特的競爭優勢,才能帶動子公司的發展[6]。
因此可以看到,在中原經濟區提升為國家戰略后,更多的跨國公司勢必會相繼進駐中原,利用自身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帶動中原地區的“三化”建設和實現公司自身的發展。但是擺在這些外資企業面前的困難在于,中原地區的工人知識結構普遍偏低,尤其是存在便于多語言溝通和跨文化交際的人力資源缺乏問題。
1999年以來,河南省高等教育規模獲得跨越式的發展,普通高校從52所發展到現在的本科院校34所、獨立學院10所、高職高專53所,幾乎所有高校均開設有外語專業。1999年之后高校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數量,外語專業畢業生人數出現急速增長。據統計,2010年外語專業畢業生人數已是2003年的6倍多[7]。加之外語水平優秀的非外語專業畢業生、留學回國人員和社會外語培訓機構學員的數量穩步上升,極大地增加了河南省外語人才市場的供給量,造成了外語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河南省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外語專業已進入近年就業率持續下滑的名單之列。但在河南省畢業生需求比例最高的專業中,外語專業也榜上有名。一方面就業率持續下降,一方面需求量仍然較大。這種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矛盾現象,突顯出高等院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滯后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觀念相對滯后,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從現行的課程設置看,河南省高校外語專業似乎已經構建了一個很完整的龐大課程體系,但縱觀全省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體系,我們會發現,河南省各高校的課程設置幾乎是“千人一面”。從基礎課到專業課再到技能課,課程內容仍以語言基礎知識為主,缺少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的、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這導致外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所學理論知識與工作中的實際需求脫節。用人單位少則花幾個月多則需一兩年的時間在工作中對新進員工進行相關行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無形中加大了用人單位的成本投入。這一現狀反映出河南省外語專業對外語人才培養觀念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深入、系統,還處于學習、模仿、借鑒階段。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主動預測、提出新理念的意識和能力還比較欠缺[8],導致課程設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必然脫節。
(二)外語人才質量考核體系過于單一
在外語專業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雖然課程設置出現了很多方面的變化調整,但在考核方式上大多變化不大,幾乎還是采用一張卷子定成績的考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查。大多試卷題目設置是對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的考查,在通常情況下,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就可取得理想成績。這種考核模式顯示出應試教育的傾向,原因在于缺乏對學生外語能力測試體系的系統研究,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多層次多維度的考核評價體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種單一考核形式下難以培養成功。
(三)外語專業師資團隊建設相對薄弱
區分微課的使用場合 微課是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自我學習的工具,不是上課用來讓學生學習的。教師要按照以“微課為輔,課堂教學為主”的原則進行授課,不能將微課當作課堂教學,將課堂變成微課教學的實施場地。
培養優秀外語人才的關鍵在于建立一支外語能力過硬、具備多元化知識結構的教師團隊。自從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以來,為了滿足教學需求,各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導致外語專業的師資隊伍中低學歷、初級職稱的教師數量比例過大,高學歷、高級職稱的教師相對比例少。近年青年教師雖然通過各種途徑參加進修、培訓等提高業務能力,但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職稱結構比例。從年齡結構上看,青年教師比例過大,新老交替的斷層現象明顯。大批青年教師是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的新生力量,他們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但要成為外語專業教學的中堅力量還需不斷學習、鍛煉、積累經驗。青年教師中有近半是師范院校畢業,對鄰近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其不能勝任相關課程,如經貿、商務、管理、法律等課程的授課任務。因此,建設優秀的師資團隊是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
(一)根據河南省經濟發展需求重構外語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
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外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9]。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實際需要和河南人才構成的國際化程度嚴重偏低的現實狀況,迫切要求河南省高等院校外語專業根據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新需求,更新外語人才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為河南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后危機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新進程,培養具有較高學歷和既有英語專業知識又通曉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能力的優秀外語人才。
根據目前的情況,在重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摸索如何合理科學地設置課程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課程和課時中使學生學習掌握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是外語專業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如取消高年級的精讀和泛讀課程,將介紹西方思想和中國思想的經典選讀作為替代課程,以實現統籌兼顧,提高閱讀技能、文化素養、文學修養的多方位培養目標。再如高年級的口語、寫作課程可以調整為演講、辯論、學術論文寫作或商務、科技、導游等不同文體的應用文寫作。
(二)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單一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河南省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河南省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關鍵在于人才質量。人才質量評價體系需要根據人才培養不斷深入變化的新理念、新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培養。
就河南省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言,我們可以嘗試改進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將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使學生不再出現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的情況,逐步形成期末課程考核評價、日常學習過程評價和實踐能力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三)堅持“內培外引”,打造高素質教學團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可見師資隊伍建設是關系教育發展與改革全局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河南省外語專業教師大多熟悉的是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對鄰近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知識儲備不足。針對這一困境,可以采取“內培外引”的策略。
“內培”可以通過和相關院系協商、協調合作,進行內部培養。外語專業教師到相關院系進行經濟、經貿、商務、管理、法律等專業和課程的學習,上述相關專業的教師也可到外語專業進行外語知識的深入學習。對于綜合性院校而言,這是一種理想的培養方式,對雙方院系、教師都有益處,并且可實現學校內部教師資源共享。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通過派遣外語專業教師到國內外相關院校進修相關專業課程來實現“內培”的目標。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院校也可以派教師參加企業頂崗實習,以獲取相關專業技能和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外引”是指聘請校外高職稱、高學歷、高素質的優秀外語人才作為固定師資承擔課程;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到校講學;聘請外籍教師,利用其語言優勢,使學生更直觀地接觸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四)充分利用外語第二課堂,促進學生隱性知識的獲取和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之外,應充分利用外語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以多種形式拓展實踐教學平臺,促進學生隱性知識的獲取和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
目前,河南省各高等院校雖然都配備了校內的無線電發送設備,但對于BBC、VOA等外語新聞或其他外語節目的播放明顯不足,建議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作用,不間斷地為學生播出外語新聞及節目,以有助于建設校園外語文化環境。
同時,根據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制定外語專業各個年級每學年每學期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計劃,如演講賽、辯論賽、書法賽、配音朗誦、話劇排演、英美國家文化展、翻譯擂臺、模擬口譯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現潛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活動,有機延伸課程教學,助推學生質疑精神、求知欲、思維方式等創新個性的發展以及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和實際工作能力的提高[10]。
[1]Peng,M.W.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7(3):1—17.
[2]Tung Rosalie.L.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for overseas assignments.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J].2001,16(1):73—75.
[3]趙曙明.跨國公司在華面臨的挑戰: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J].管理世界,1997,(3):75—80.
[4]孫雷.跨國公司的文化融入現象淺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50—252.
[5]陳天漁.外企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999,(10):72—74.
[6]趙曙明,陶向南.子公司角色、績效表現對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土化配置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3,(8):92—141.
[7]中國統計年鑒編委會.中國統計年鑒2010[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8]周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適應性[J].中國外語,2011,(2):12—16.
[9]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莫再樹,劉正光.成于專業中,強于專業外——英語專業精英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11,(1):17—21.
C961
A
1007-905X(2012)03-0096-03
2011-01-04
董愛華(1957— ),女,河南新鄉人,新鄉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英語語言文學的研究。
責任編輯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