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天津 300222)
職技高師學生社團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探析
李敏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天津 300222)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尚未消除,大學生就業形勢依舊嚴峻,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成為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文章對職技高師學生社團建設在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職技高師;學生;社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又一個陣地,在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的作用正受到廣泛的重視。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為例,截至2011年12月,學校共有學生社團35個,社團活動成為學生第二課堂的主要陣地。社團活動以其實踐性、開放性、多樣性的特點及新穎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吸引了廣大的學生參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成長鍛煉的舞臺,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解職技高師學生社團與就業競爭力的關系,筆者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中選取了5個學院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10份,回收有效問卷403份,其中男生225人,女生178人;涉及一年級學生56人,二年級學生72人,三年級學生80人,四年級學生99人,五年級學生(技本生源本科五年制)96人;理工類專業學生239人,文經類專業學生104人,藝術類專業學生60人。
職技高師學生參與社團狀況 在對學生參加社團的調查中,13.4%的學生參加文體型社團,8.4%的學生參加理論研究型社團,10.9%的學生參加公益服務型社團,18.2%的學生參加職業能力型社團,24.8%的學生參加專業實踐型社團,7.4%的學生參加藝術型社團,16.9%的學生未參加任何社團,83.1%的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學生社團,許多學生傾向于專業實踐型和職業能力型社團,文體藝術型和公益服務型等社團也較受學生的歡迎。這也說明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充分重視這一載體,挖掘學生社團的育人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職技高師學生對社團提升就業競爭力的認同情況 在就學生社團的作用進行的調查中,81.5%的學生認為參加社團能增強團結協作能力,72.8%的學生認為參加社團能擴大知識面,61.7%的學生認為參加社團能提升職業技能,59.8%的學生認為參加社團能豐富專業知識,57.4%的學生認為參加社團能提高環境適應力,具體如圖1所示。總體上來講,通過參加社團活動能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其作用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但仍有部分學生在參加社團活動后并沒有達到其期望值,這也正說明了學生社團仍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社團建設,真正發揮學生社團在提升就業競爭力方面的作用。
圖1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生參加社團原因統計圖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學生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職技高師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學生社團的一部分,更為突出的是它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因而在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社會適應力以及職業精神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學生社團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就業信心 職技高師的許多社團是專業實踐型社團,學生在學習、培訓、競賽等實踐活動中鞏固了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既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也培養了迎難而上、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很多學生正是參加這種社團活動,在這個平臺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報,這份回報就是專業能力和就業信心的提升。
學生社團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社團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學科和專業,此外學生社團還存在與其他學校社團、本校社團的交流與合作,因而社團成員在工作和活動中必然會受到多學科氛圍的熏陶,開闊了眼界和知識面,激發出創新思想和活力。此外,各種社團活動鍛煉了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可增強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從而能更快地適應步入社會后的挑戰。
學生社團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規劃的能力 學生社團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松散管理方式,因此要求學生不但要做好社團人,更要做好自己的事。學生加入社團原因有二:其一是求知欲,其二是表現欲。求知欲帶來的是積極的態度,他會盡快適應社團的生活,把握好自己在社團中的角色,規劃好自己的社團生活,與社團同成長。表現欲帶來的是熱情,他以自身的優勢立足于社團,在服務中鍛煉,在服務中提高,豐富大學生活,成就美好未來。
學生社團提高學生的職業精神 大學生社團作為一個自發的非正式群體組織,有其自身的社團文化和理念。社團的規范需要每個成員的自覺遵守與維護,在這個過程中社團成員體驗了以身作則、團隊協作、思維創新,懂得了交際禮儀、大局意識,也承受了工作的壓力,收獲了成長的喜悅。這是來自職場前的鍛煉,是職業精神的探索和積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社團也在經歷著每年的換屆,成員的流動是對社團文化的傳承,更是對職業精神的傳播。
管理體制不完善,活動經費不充裕 首先,部分社團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統一、有效、規范的管理,應該要求社團的成立、注冊、解散履行一定的手續,對社團的名稱、宗旨、性質、人數、組織方式、經費來源、活動方式、指導教師等都要制定相應的規范。其次,對學生社團獎懲和激勵機制不夠,與學院的學生管理沒有建立有效聯動機制。再次,社團經費不充裕,活動策劃難以變成現實。因此,社團最終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被學生所拋棄,不能實現社團應有的功能。
指導教師配備力量不足,社團建設深度有待提高 現在,學生社團的教師指導力量主要來自學生工作系統,他們一方面要負責社團的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負責大型活動的具體落實。部分社團邀請了校內專業教師擔任指導教師或者顧問。但從整體來看,指導力量顯得薄弱。學生工作系統的教師日常管理工作已經很繁重,對社團指導則心有余而力不足。專業教師指導和管理有其優勢,但要成年累月與學生在一起,能做到的人就不多了。多數專業教師對活動中涉及的專業問題能給學生提供較好幫助,但對具體活動形式、社團的日常管理,就沒有經驗或者沒有興趣了。此外,還有一個機制性的原因:目前學生社團工作一般是義務性的,擔任指導教師并沒有固定的勞動報酬,這也是導致指導教師配備不足的關鍵所在。
活動場地無保證、設施不健全,導致無法展現社團特色目前,學校學生活動專用場地相對較少,專門給社團活動使用的場地非常有限。一般社團搞活動都是事先審批場地,遇到沖突就要改地點或者改時間,絕大多數社團都是以“游擊隊”的面貌出現的,同時缺乏社團的必備活動設施,設施的不健全導致了特色社團無法展現其特色。
打造社團品牌,提升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 我校學生社團在校團委和各二級學院團總支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工作方式。各社團發揮各自的優勢,借助第二課堂活動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動,專業實踐型社團可以開展如專業成果展、“創新杯”電子設計比賽等;職業能力型社團可開展“育師杯”講課比賽、兩字書寫筆友會、課件制作大講堂等;其他社團也可以通過品牌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活動的組織與參與中鍛煉自身的組織、協調和適應能力等。總之,要通過打造社團品牌,使學生社團為就業服務,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服務,讓學生在其中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師范能力和綜合素質。
建設開放型學生社團,激發學生社團活力 社團的開放性不僅是其成員來源的廣泛,更來自社團廣泛的聯系與合作。我校已有部分社團與知名企業進行長期合作,設立獎學金,冠名開展各類活動,成效顯著。如西門子電氣傳動有限公司每年拿出五萬元支持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的學生科技活動,學生科技實踐中心利用這一平臺,開展“西門子杯”電子設計競賽、機器人比賽、網頁制作大賽、PLC競賽系列賽事。通過比賽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專業精神,同時也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有很多社團積極尋找贊助商組織冠名活動,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鍛煉,學生需要很好地去做活動策劃,通過一個優秀的活動策劃和有效的溝通才能贏得贊助,同時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交際溝通水平、全局把握觀念都有了很好的鍛煉。這種開放型的社團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其收獲一定不止于活動本身。
設立科技輔導員,加強對專業實踐型社團的管理與指導 專業實踐型社團與其他社團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其專業性和學術性,因而在管理上也有其不同的地方,我校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學生專業實踐型社團的管理上開拓創新,率先設立了科技輔導員,這是一個介于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特殊崗位,由年輕教師擔任,負責專業實踐型社團的管理與指導,以第二課堂活動為主要載體,指導學生科技實踐活動,開展專業知識培訓,組織各類競賽,引導學生參與科研立項等工作,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加強了高校的學風建設。這個特殊崗位的設立,解決了專業實踐型社團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為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專業成長平臺。而正是這些在專業實踐型社團成長起來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與好評,他們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無疑也成為就業的一個重要砝碼。
[1]劉莉莉.淺析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建設存在的問題[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
[2]孟美蓉.大學生社團建設的幾點認識[J].文教資料,2007,(8).
[3]趙鵬.議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J].企業家天地,2009,(3).
[4]曾國安.淺談如何促進高校社團健康發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
G718
A
1672-5727(2012)04-0136-02
李敏(1975—),男,湖南武岡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政工師,團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責任編輯: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