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科,單舒平,李昱靜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西安 710049)
社會網絡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分析
——以陜西高校大學生為例
楊建科,單舒平,李昱靜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西安 710049)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相關知識和思想被大眾共享與傳播的過程。人與人的交往會形成不同類型的社會網絡,這些不同類型的社會網絡是人們之間知識、信息、情感乃至思想傳遞的途徑。大學生的社會網絡構成了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路徑和機制。基于大學生社會交往的特點,大學生有兩種基本類型的交往網絡,即“內聚性網絡”和“橋接性網絡”。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基于交往形成的兩種社會網絡對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顯著影響,其中“內聚性網絡”比“橋接性網絡”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影響更為強烈。應針對不同社會網絡類型制定推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對策。
大學生;社會網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交往
當今社會已進入以知識經濟為導向的信息時代,社會網絡的重要性因而更加凸顯。社會網絡可以通過關系的影響來實現知識共享與傳播,為知識與信息獲得提供有利的條件。社會網絡分析正是基于社會交往的理論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社會分析方法,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重要視角。
1.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及其功能。社會網絡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結構,社會網絡分析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以及社會互動結構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態度的影響。大學生的社會網絡指大學生基于社會交往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社會關系網絡既有基于出身而帶來的,也有自身主動建構的。在大學這樣人口高度集中的群體性環境中,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是在和他人的交往互動中完成的,長期的互動和交往會逐漸形成學生相對穩定的交往網絡,不同類型的交往對象、不同類別的交流話題和不同頻度的交往次數與交往規模,都對大學生生活學習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基于此,學生之間建構和形成自身的各種社會網絡,大學生關注的問題,信息的來源以及價值觀的傳播和認同都是在這些社會網絡中,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層次的交往進行的,而且這些網絡關系和網絡結構是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是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的自主選擇和結合,因此,在網絡上交流的內容,更容易對大學生產生作用,也更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認識和行動。可以說,擁有什么樣的社會網絡,與大學生自身的性格、認識和態度是直接相關的,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成長過程,就是交往網絡的機制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在大學生的社會網絡研究中,學者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求職和收入的影響研究,諸如“先賦性”社會網絡和“自致性”社會網絡對大學生職業獲得的影響,大學生社會交往網絡的層次、規模、密度、類型對大學生求職和收入的影響等等,而對大學生社會網絡對其獲取知識的影響研究甚少。
2.大學生獲取知識的社會網絡機制。從社會網絡的理論視角看,知識的獲得也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網絡中的其他人員,無疑成為增加他們知識的重要來源,甚至這種知識比通過培訓或者書本獲得的具有更高的價值。就高校學生而言,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以外,在非正式場合同其他人員的交往過程也會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社會交往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和比自己知識更加淵博、層次更高的人員交往更是如此。有人把老師比作工人,把學生比作產品,把學校比作工廠。雖然這種流水線一般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效率,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中,知識傳播多表現為單向的知識傳授或轉移過程,學生只是一個“無知”的人,學習者的特性沒有得到應有的考慮和尊重,學生一般是在外部力量(如紀律、考試、就業等)的強迫下接受或者被灌輸課程知識。結果,在學生的頭腦里存在著兩種沒有或很少發生聯系的知識體系:一種是源于學校的顯性課程知識體系,另一種是源于日常生活的默會知識體系。①由于默會知識在人們的行動和信念之間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因此當顯性的課程知識與默會知識發生沖突時,學生應用最多的還是默會知識。“高分低能”現象中,“高分”說明他掌握了很多的顯性知識,“低能”則說明他在實踐中與那些未受過教育或未受過同等教育的人一樣,應用的仍是默會知識。
由于默會知識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的表達,并且只能在行動中被展現、被察覺、被意會,因此它無法通過傳統的教學活動傳授。而社會網絡機制則是一個傳遞默會知識的重要途徑。由于強關系包含著某種信任、合作與穩定,因此能傳遞高質量的、復雜的或隱性的知識。強關系使得成員保持著頻繁的交流與合作,能帶來默會知識的潛移默化,并且一旦強關系建立起來就能得到不斷的強化,這更加有利于默會知識的持續交流。而弱關系在默會知識共享中也能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因為弱關系聯結的是兩個異質性的信息源,一個在弱關系中生成的簡單信息或知識有可能觸發新的認知,這對默會知識的進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一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僅僅依靠正規教育顯然是不夠的。社會網絡作為非正規的教育途徑,是正規教育的補充。基于對知識的如此分類,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顯性的知識體系,也是默會的知識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既是作為一種顯性知識被大眾學習和認識,也是作為一種默會知識被大眾理解和接受,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行為。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知識傳播、思想認同與價值共享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實踐結合起來,并為大學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從而內化為理想信念、外化自覺實踐活動,也必然離不開大學生社會交往網絡的通道。從社會網絡理論視角看,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傳播、認同和共享的過程,這個過程可通過大學生不同類型的交往來實現。基于不同對象間的社會交往會形成不同社會網絡,如親屬網、朋友網與同學網、同事網、社會外聯網等,大學生從不同網絡類型中獲取和傳遞的信息內容不同,對不同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信任度也不同。一般而言,越是強關系的網絡,如親友網,獲取信息的重復性越強,信任度越高;越是弱關系的網絡,獲取信息的非重復性越高,但信任度相對較低。在基于職業角色形成的正式網絡和基于情感信任形成的非正式網絡中,大學生群體討論和傳遞的信息、知識、甚至價值觀也都有所差異。這些不同類型的社會交往網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建構和塑造著大學生群體的知識、觀念和行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知識和價值觀體系,也要通過大學生自身具有的社會網絡來傳播、認同和共享。可以說,大學生基于交往形成的社會網絡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機制。
社會網絡的機制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言更具效果,因為其途徑和機制的效用是生活化和自主化,與課堂、教材傳授與說教相比,學生的認識和接受會更加自然、自覺和自主。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要是指用生動的形式、鮮活的內容、大眾的語言、科學的手段,深入淺出地研究、解釋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其為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掌握,并內化為價值信仰、思維方式和行為指南。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高校擁有一支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骨干隊伍,其中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也包括從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研究的老師以及黨政干部等,他們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實施者和推動者。其次,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系統性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場所,這種系統性表現為通過有計劃的教學安排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對社會現實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社會網絡對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內化為自覺行動具有重要影響。在課堂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學生已有的默會知識會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除了在課堂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外,學生在非正式場合與其他人員的交往過程中也會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社會交往會使得學生獲得更多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機會,比如學生在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老師交往的過程中,通過互相切磋琢磨,會提升對馬克思主義內涵的理解。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知識傳播、思想認同和價值共享的過程。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學生的社會網絡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
圍繞大學生社會網絡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我們在陜西兩所高校進行了專門的問卷調查。下面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大學生社會網絡類型的具體測量及其回收數據的分析。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變量的測量。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行了定量化測量,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命題、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動機、學習行為及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狀的指標描述。具體見下表:

表1 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命題的同意情況(%)

表2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動機情況(%)

表3 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行為情況(%)
2.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網絡測量。參照前文的“強關系”與“弱關系”理論,結合大學生社會交往的特點,我們將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分成“內聚性”社會網絡和“橋接性”社會網絡。根據大學生與交往對象交往的密度、信任和自主性特點,我們認為,和同學、朋友的交往屬于非正式、親密性、平等性的交往方式,可規定為“內聚性”社會網絡;而同輔導員、專業課老師等的交往,由于具有明顯的正式性、層級制關系,因此可規定為“橋接性”的社會網絡。我們知道,這兩種社會網絡發揮了不同的作用機制。首先,“內聚性”社會網絡有利于知識的強化學習,而“橋接性”社會網絡則有利于新知識、新觀點的傳導。在本研究中,我們重點通過探討學生同這兩類成員的交往強度來測量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網絡狀況。具體問題如下: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您和下列人員探討和交流過有關馬克思主義方面的問題嗎?根據我們的調查,兩種類型社會網絡的分布狀況如下,其中分值越高,網絡強度越強。

表4 大學生社會網絡的基本情況
3.大學生社會網絡類型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相關分析。(1)“內聚性”社會網絡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大學生“內聚性”社會網絡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的相關分析。大學生“內聚性”社會網絡是大學生與同學之間交往形成的同輩群體的關系網絡,網絡成員之間有較強的同質性,自發形成的非正式關系是該網絡的重要部分。下表的數據表明,內聚性社會網絡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有正向影響。也就是說,同學之間越是經常討論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和知識,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越贊同,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程度也越高。并且,這種相關關系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同樣,大學生“內聚性”社會網絡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行為、動機和學習結果也是高度相關的。數據表明,越是那些和同學朋友交流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也更加專注地聽講,缺勤的可能性減少,他們也更傾向于不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認為是教學任務,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幫助認識社會、發展自我和增長見識”的手段。同時,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知識水平也明顯高于其他同學。總之,大學生“內聚性”社會網絡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積極影響。這種影響在態度和動機層面、行為層面以及事實層面都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

表5 大學生“內聚性”社會網絡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相關性分析
(2)“橋接性”社會網絡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相關分析。“橋接性”社會網絡是大學生和同輩群體之外的老師和其他人交往形成的網絡。數據表明,大學生“橋接性”社會網絡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有正向影響。也就是說,當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同老師或者輔導員談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問題時,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越贊同,也更傾向于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他們在課堂上也更加專注地聽講,相對減少了缺勤和干其他無關事務的可能性。并且,這種相關關系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的檢驗。這說明,如果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同老師或者輔導員談論馬克思主義相關問題,其馬克思主義的知識水平和認同程度也明顯高于其他同學,可以說,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程度也越高。

表6 大學生“橋接性”社會網絡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相關性分析
值得說明的是,大學生“橋接性”社會網絡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相對比“內聚性”社會網絡的影響更加強烈,前者的相關系數大多都高于后者,其中“橋接性”社會網絡與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態度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226。如果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同老師或者輔導員談論相關問題,可能比從同學那里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更加豐富,這說明了在高校中充分動員老師對學生普及大眾化知識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知識共享、傳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網絡既是知識共享的環境,也是知識傳播的途徑。通過網絡這個非正式的知識傳播渠道,學生學習知識的氛圍親和力、信任感強,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根據不同網絡類型的調查結果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建構學生學習網絡,開辟大眾化新渠道。在此次調查中,經常與同學、朋友交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生比例為13.51,有時交流的為31.18%,偶爾交流的為31.03%,從不交流的為24.28%。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從不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交流馬克思主義,僅僅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學習任務。如果大學生可以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會更好。我們可以通過建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實踐社團體系,學習、踐行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利用新型媒體,提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習陣地,高校的校園BBS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通過在BBS上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實踐版塊,給同學們建立一個利用網絡學習、交流的陣地和平臺。
2.重視師生交流網絡,加強課外交往和思想互動。調查發現,40%以上的學生與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從不交流馬克思主義理論,51.44%的學生從不和專業課教師交流。所以,高校亟待加強學生與教師尤其是思政課老師、輔導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交流,應當盡快建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師生交流網絡。具體可以從拓展思政課老師與學生的交流途徑、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增強輔導員與學生的思想互動等方面入手。
3.創新、豐富授課方式,理論密切聯系實踐。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類課程授課方式大都是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十分單一。在此次調查中,51.6%的學生依然認為馬克思主義類課程大部分照本宣科,授課方式不夠豐富;50.9%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類課程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充分,49.5%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類課程缺乏實踐性課程。這反映出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課程依然存在授課方式較為單一、理論聯系實踐不足的問題。因此,高校應不斷創新授課方式,增加實踐課課時,將理論與實踐、書本知識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
4.調整教材內容,增強解釋力、現實感。此次調查顯示,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的評價中,53.2%的學生認為這些教材內容陳舊,缺乏現實感和說服力;49.6%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對熱點和疑難問題缺乏解釋力,同樣49.6%的學生認為教材的形式教條,語言過于抽象難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材是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基本,如果教材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必然會影響甚至阻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和效果。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材改革勢在必行。教材語言應通俗易懂,避免教條和過于抽象,加入時新內容,增強對熱點、疑難問題的解釋應是教材改革的重點。
注釋:
①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波蘭尼在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個體知識》中提出的,它指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是一種經常使用卻又不能通過語言文字符號予以清晰表達的知識,多指人們在自由、平等和開放的交往中自主理解、領悟獲得的。
[1]李長玲.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及其對策分析[J].理論與探索,2005,(2).
[2]黨洪莉.社會網絡分析推進知識的共享與創新[J].圖書館學研究,2010,(13).
[3]王國炎,劉芝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任志安,畢玲.網絡關系與知識共享:社會網絡視角分析[J].情報雜志,2010,(1).
[5]王利芬.默會知識視域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高教論壇,2008,(5).
[6]吳義爽,汪玲.論經濟行為和社會結構的互嵌性——兼評格蘭諾維特的嵌入[J].社會科學戰線,2010,(12).
[7]林聚任.論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構觀[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8]胡為雄.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J].教學與研究,2004,(8).
[9]項松林.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與現時代[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10]由笛,姜阿平.格蘭諾維特的新經濟社會學理論述評[J].學術交流,2007,(9).
[11]忻鴻.哈貝馬斯與馬克思交往理論之比較[J].理論界,2007,(3).
[12]王曉路.對哈里森·懷特市場模型的討論:解析、探源與改進[J].社會學研究,2007,(1).
[13]白小瑜.從社會網絡的“洞”中獲利——伯特的“結構洞”理論評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14]楊鮮蘭.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J].湖北大學學報,2008,(3).
[15]王聯斌.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1).
[16]賴家彥.社會網絡視角下個體間知識轉移的影響研究[J].商業時代,2010,(30).
[17]王嵩,田軍,王刊良.創新團隊內的隱性知識共享:社會網絡分析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D61
A
1002-7408(2012)02-0059-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課題資助(10JD710034)。
楊建科(1977-),男,陜西寶雞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會學;單舒平(1978-),男,四川珙縣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李昱靜(1986-),女,陜西寶雞人,西安交通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社會學。
[責任編輯:宇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