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焱,李朝軍
(長沙大學旅游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081;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河北 邢臺 054035)
試論旅游文化的本質*
鄭 焱,李朝軍
(長沙大學旅游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081;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河北 邢臺 054035)
認清旅游文化的本質是旅游文化學學科建設的首要問題。應在一個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構建一個旅游文化本質與相關范疇認識框架模型,以求多層次、全方位地認識旅游文化的全貌。就本質而言,旅游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與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與結果。
旅游;旅游文化;本質
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現象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然而把旅游文化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卻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這種研究主要還是限于對旅游文化進行歷時性的描述和評介,對旅游文化類型的歸納和瑣細式的介紹。旅游文化像風像雨,你能感其存在,卻難以觸摸其形狀;視之無處不在,攬之卻難以盈手。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旅游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對旅游文化的規律性運動有切實的把握。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直到今天,關于什么是旅游文化的問題我們還未獲得滿意的答案。一些泛化的甚至是錯誤的旅游文化觀點彌漫在學術叢林之中,使我們難以廓清迷霧,撥云見日。
旅游文化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旅游文化本質的決定表現在不同的層次上。旅游文化應該有其內隱的內核,有一般性的屬性,有外顯性的特征,不同的層面都能詮釋旅游文化的本質。正如我們需要在一個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認識旅游的全貌一樣,把握旅游文化的全貌也需要借助一個高度整合的框架。圖1是描述旅游文化本質的認識框架圖。
從圖1所表示的關系看,從旅游文化的本質規定到旅游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及其效應之間,肯定存在著層次眾多、構成復雜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會以不同的外部形式表現出來。但這些因素或特征無不是在旅游文化本質規定下不斷演化作用的。旅游文化的本質從根本上看是由旅游和文化的本質共同決定的,這種規定貫穿旅游文化形成、發展與演變的整個過程。旅游文化的特征包含文化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但必須存在自己的基本特征,因為旅游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區別具有相同屬性文化的根本尺度,這些基本特征使其成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表現形式最終體現在旅游文化的結構性研究分析中。

圖1 旅游文化本質與相關范疇的認識框架
從圖1我們看到,旅游文化在根本上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與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與生活方式表現形式之一。旅游和文化的本質是旅游文化本質的邏輯起點和歸宿點。旅游的本質和文化的本質直接規定著旅游文化的本質。因此,探討旅游文化的本質,離不開對旅游和文化本質的探索性綜合分析。
(一)旅游的本質
關于旅游的本質,學術界有過廣泛的討論。出自對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功利性認識的需要,早期的研究者主張旅游的經濟本質,把旅游看作是一種經濟活動,并通過旅游的經濟貢獻來論證旅游的經濟本質。1927年意大利羅馬大學的馬里奧蒂出版了《旅游經濟講義》(Lezionidi Economia)一書,首先系統剖析和論證了旅游的經濟性質,得出旅游是屬于經濟性質的社會現象這一結論。此后,在相當長時間里,旅游被普遍視為一項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活動。1935年德國葛留克斯曼的《旅游總論》(Allgemeine Fremdeverkehrskuncle)和1942年瑞士亨澤克爾教授的《旅游總論概要》(Grundriss der Allgemeine Fremdenverkehrslhre)等論著開始懷疑“旅游經濟性質”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對旅游現象非經濟性質的關注,一些原來持經濟論的專家學者也開始揚棄自己的觀點,建議對旅游現象的研究“從經濟中進去,從文化中出來”[1]。
的確,從旅游發展的歷史進程看,旅游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必定具備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的特征,但旅游活動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發生和進行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必然要同社會環境中的諸多方面發生聯系,社會環境中的幾乎一切現象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中。這一紛繁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旅游學術實踐中就表現為人們未能明確辨識旅游現象和旅游性質以及旅游和旅游業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混亂,造成熟悉和理解上的斷章取義與誤用。隨著旅游現象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難以把握,對旅游本質的認識必然要經歷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
而隨著旅游實踐和旅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旅游的非經濟內核基本得到了認同和接受。綜合起來看,旅游非經濟本質的認識,大致有審美、文化、精神享受(愉悅)和符號等幾種旅游本質的觀點。
旅游的審美本質首先是由美學家提出來的。早在1988年,北京大學著名美學家葉朗撰文指出∶“旅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還談什么旅游?”[2]沈祖祥認為,“旅游是一種文化現象,是……為實現某種需要而作的非定居旅行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3]馮乃康則明確提出,“旅游的基本出發點、整個過程和最終效應都是以獲取精神享受為指向”,“旅游是一種審美活動,一種綜合性的審美活動”[4]。此外,王子華、李大金[5],俞孔堅[6],王柯平[7],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8]等都堅持旅游審美實踐本質的觀點。陳才[9]在分析旅游現象基本矛盾的基礎上,認為旅游在本質上是人們非職業性地前往異地,對景觀(包括活動)身臨其境的探索和體驗活動。并進一步解釋“探索”是身臨其境地了解景觀,滿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體驗”則主要是感受景觀(活動)中的愉悅感(包括審美愉快和世俗愉悅)。謝彥君和龍江智堅持并發展了這一觀點。“旅游的本質是審美和愉悅,這是古今中外的旅游莫不如此的,是所有旅游都必須具備的內核,否則就不成其為旅游。”[10]“旅游是個人以旅游場為劇場,旨在滿足各種心理欲求而進行的短暫休閑體驗活動。”[11]此外,關于旅游本質的認識還有休閑與生活方式等。
西方旅游人類學界在旅游本質探究方面,存在著分別以納爾遜·格雷本和戴尼遜·納什為代表的立場鮮明的兩種觀點。前者強調,旅游是一種有著豐富符號內涵的人類活動,是具有“儀式”性質的行為模式和游覽的結合。后者從旅游影響的結果反觀旅游的實質,“旅游在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形式”[12]。
我們認為,關于旅游愉悅本質和文化本質的表述是對旅游本質基于相同的認識而在不同的層面給出的正確性認識∶愉悅是旅游者審美的核心目的和旅游的本質,旅游愉悅本質的表述是在文化本質統轄下的更深入、更細微、更精確的旅游文化本質表述的另外一種形式。
(二)文化的本質
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文化現象在人的世界中無處不在。在一個熟人圈層的文化環境下,或許難以感受文化的力量。但當我們從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環境時,文化會非常鮮明地表現在諸如言談舉止、接人待物、解決問題和處理事務的活動中。外出旅游就是一種體驗文化和感受文化存在的獨特方式。要揭示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本質,需要從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邏輯中尋找出其內隱的文化內核。
關于文化起源,我們可以見到神創說、自然發生說、人類自身匱乏說和人類本性說。人們提出各種文化起源或發生的學說,其本質在于發現人的生產與文化的本質屬性[13]。文化的人本規定性是文化的最本質的規定[14]。文化的本質是人類歷史凝結而成的生存方式,體現出人對自然和本能的超越。超越與創造是人在追求自由維度以示與動物根本區別的標志,這也是自然人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作為動物特殊的類而存在,關鍵是人對自然和本能的超越與創造。
雖然關于文化本質的學說對這一問題理解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關于文化的人本規定性已基本達成共識[15]。功能主義文化學代表人物馬林若夫斯基突出了文化與本能的對立,認為人類后天文化創造的力量彌補了先天本能脆弱的缺點[16]。德國人類學家藍德曼也曾指出∶動物的器官構造比人更加專門化,專門化的結果是動物的本能;人的器官并不指向某一單一活動,造成人類本能的貧乏。人類后天的創造性彌補先天的脆弱性不足,正是這種補償促成人化的過程與結果,也就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雅斯貝爾斯的論述更為明確,他直接使用非特定化范疇來區別人與動物∶人類避免了全部器官的特殊化,器官的劣勢給人以壓力,潛力的優勢給人以能力[17]。馬克思也認為,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在于人是自由自覺的類的存在物。物種的特性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人類的特性就在于其自由自覺的活動[18]。于是在人的進化過程中,走上了一條與動物不同的道路。
我們認為,文化學必須在關注人類行為的同時,還要關照我們周圍的生命現象,以供我們作為參照系,來和我們人類行為進行比較,這樣才能理解人類行為與文化的本質。比如,就人類飲食而言,人類分工比較細,食譜較寬;而單打獨斗的動物食譜較窄。與人類物質上的雜食性相對應的是精神上的雜食性。物質和精神上的雜食性通過共享來實現與完成。又如,人類性的選擇為什么是雙性而非單性或三性或多性繁殖。這是因為一方面求偶擇偶的過程不易,另一方面雙性繁殖能夠產生多樣性的后代。一性繁殖喪失多樣性,而群婚的動物群體的生存戰略是廣種薄收,它不管后代生存與否。隨著文化的發展,生存披上了文化的外衣。這種生理上的先天規定性決定了文化的創造性本質。
我們引證了哲學家和人類學家關于文化的人本規定性的觀點及其著名論述;同時,我們也通過觀照人類周圍的生命現象,確認了文化的人本規定性∶對自然和本能的超越、創造以及對自由的追求。人類通過對自然與本能的超越與創造,在自然界留下文化的印跡,其結果是人生活在一個文化的世界,一個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世界。
(三)旅游文化的本質
學界對旅游文化本質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少有人專門對此進行論述和探討。表1總結了學界有關旅游文化本質的論述情況。

表1 學界關于旅游文化本質論述情況
表1顯示,人們對旅游文化本質的認識分歧較大,表述各異。把旅游文化的本質歸納為幾點,視野雖寬,但即使是從形式上看,其表述都不能看作旅游文化的本質,因為事物的本質應該只有一個。對旅游文化的本質不甚清楚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方面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身就十分不易,旅游文化現象紛繁復雜、表現形式日益豐富多樣,這增加了旅游文化本質認識的難度;另一方面,當我們去界定事物的本質時,常常忘記了什么才是事物的本質。因此在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質時,首先需要把握本質是什么。本質是事物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依據。
正如上述分析那樣,從旅游文化形成、發生與運行過程看,由于文化(更細深層面上是愉悅)是旅游的內核,人對自然和本能的超越與創造是文化的內核,因此,旅游文化就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與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與生活方式表現形式之一。單就旅游的主客體而言,它們不是旅游,但構成旅游發生的要件;單就旅游文化的主客體而言,它們也不是旅游文化本身。當旅游文化主體(旅游者、旅游從業者和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動(旅游文化客體)的統轄與牽引下相互作用、共創共生時,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便應運而生了。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只是從簡單邏輯的角度對旅游文化的本質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從旅游文化發生的角度對旅游文化的本質加以思索,因此,我們對旅游文化本質的看法只是初步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要允許旅游文化本質的不同甚至錯誤的認識,但回避旅游文化本質問題卻不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1]申葆嘉.國外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1996,(1 -5).
[2][4]馮乃康.中國旅游文學論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3]沈祖祥.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旅游與中國文化論綱[A].旅游與中國文化[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子華,李大金.旅游學概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俞孔堅.觀光旅游資源美學評價信息方法探討[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89,(4).
[7]王柯平.旅游審美活動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8]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游學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7.
[9]陳才.論旅游現象的基本矛盾[J].旅游學刊,2000,(6).
[10]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11]龍江智.從體驗視角看旅游的本質及旅游學科體系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5,(1).
[12]宗曉蓮.西方旅游人類學兩大流派研究淺析[J].思想戰線,2001,(6).
[13]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14]陳序經.文化學概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5][16]王延中.費孝通文化論初探[J].社會學研究,2003,(2).
[17]李偉.旅游文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1979.
[19]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20]李學江.旅游文化論[J].東岳論叢,2004,(6).
[21]謝貴安.旅游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2]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3]鄒本濤,謝春山.旅游文化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責任編校:簡子)
G12
A
1008-4681(2012)01-0016-03
2011-11-30
鄭焱(1952-),男,江蘇無錫人,長沙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李朝軍(1980-),男,湖北松滋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與旅游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