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松 陳文 王湘君 朱美玲 冉偉偉
(1、瓊州學院理工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2、瓊州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教育就是要讓孩子一生幸福,一生快樂,但是應試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的精英,但是同時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帶著失敗的心理走向社會的學生。所以賞識教育既要關注分數高不高,更關注心情好不好;既強調開發生命潛能,更強調保護生命資源。賞識教育的深入實施,促進了人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言語方式、行為方式等多方面的轉換,對化學教學而言也不列外。
賞識在詞典中的解釋是:賞,含欣賞贊美之意。識,是肯定認可。所以簡單的說賞識就是愛,贊揚、尊重、欣賞。也就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并加以肯定與贊賞[1]。
賞識教育是以優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強調學會賞識,豎起我們的大拇指,發自內心的愛別人,賞識教育的核心理念講的就是一個字——“愛”。用科學的愛、藝術的愛去尊重學生、寬容學生、激勵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以及提醒學生,促使生命自信舒展、和諧成長。學會賞識,既是一套方法、策略,更是一個整體的教育觀。所以賞識教育的理念可以表述為20 個字:走近生命、發現潛能、喚起自信、善待差異、引導自選[2]。
2.3.1 在表揚和鼓勵中,給學生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表揚和鼓勵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尤為重要。愛因斯坦說過:“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他遠遠超過責任感[3]。”所以只有對學生出自心底真誠的關懷,對學生的教育才可能有耐心、信心,并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我們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評價。對于缺點,要恰當的提出來,對于優點,要不吝贊美之詞,予以肯定。其次,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才能,以化學教學為例,有些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欠佳,但實驗操作能力很強,老師可以以此為契機,讓這些學生在實驗課中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最后,創造一個鼓勵性的學習環境,給每個學生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積少成多,逐漸建立自信。
在對學生問卷調查中,有92%的學生認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鼓勵;1.7%的學生不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賞識;而我們應對這不希望表揚鼓勵的1.7%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化學成績不理想時,有79.0%的學生渴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賞識。
2.3.2 以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基礎,全面開展賞識教育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但不一定每個學生的特長都表現在學習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也給了學生們充分展現自我的舞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學生課內外活動對學生成長尤為必要。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特長,開闊視野,激發潛能。增進學生相互了解,增強自信。集體因活動而充滿活力,個人因活動而展現才華,發現自我,同學因活動而相互欣賞,相互促進。所以經常組織旅行和集體宿營等活動,開展勞動體驗活動,如為社區開展各種社會服務活動,在校內開展各種制作、種植、美化環境等。

表2-1 學生渴望得到老師賞識的心理需求調查
在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有62.5%的學生希望老師在他們化學成績有所提高時及時給予表揚;只有4.9%的學生覺得他們的進步與老師的肯定與理解沒有關系。
化學學科“后進生”是指智力發展正常而化學成績欠佳的這類學生。他們之所以成為“后進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化學的心理環境,更對化學缺乏興趣,主動性差,加上化學學習和實驗操作能力弱。因此傳統教育中界定的化學“后進生”是指學業不良的學生,即是指個人的智力水平屬于正常范圍以內,在同類群體中,化學學習水平低下,學習能力缺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相應化學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簡單地說,“化學后進生”就是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卻在化學標準化測驗中失敗的學生[4]。
3.1.1 化學學習中的“后進生”類型
在傳統教育中,一般將“后進生”分成兩種類型:(1)智力型“后進生”主要是指學習能力缺失、理解能力低下、功能性學習障礙的滯后生,這方面的學生各方面能力均不足,對事物的理解與接受能力較差,導致他們自卑與內向,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提高甚至下降。這種能力不足型學生占“后進生”的比例很少,化學學習困難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2)非智力型“后進生”是由一些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學習落后的學生,比如家庭、學校、自身因素等,這類型的“后進生”都比較聰明活潑,但因為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與積極性,缺少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堅強的毅力。心理學家指出:“智力型因素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只是一個基本的因素,而非智力型因素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5]。”
3.2.1 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的誘導,感染。現實社會中的吃、喝、玩、樂的生活方式,享受之風盛行,對金錢的崇拜與追求,對“前衛”的追逐以及暴力、色情的充斥,無不對未成年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浸染著他們的思想,誘導著他們的行為步步地傾斜,而天然的模仿本能也使他們不良行為變成自覺不自覺的壞習慣。古有“孟母三遷”的教子良訓,今天更應重視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6]。
3.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受不到正常的、良好的教育,就會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而在當今無知發展迅速的社會,多數家庭不必為溫飽操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轉向孩子的未來,希望他們做好學生,將來有好出路,并不要求他們為家庭作什么貢獻。

表3-1 家庭因素的影響
在對學生問卷調查發現,有87.9%的學生認為老師和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既是動力也是壓力,只有5.4%的學生覺得老師和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是動力,那這種介于兩者中的關系很可能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發生微妙的變化,更趨向于一個極端,如果壓力大的學生,這時候可能會把很多的不滿放在心里,獨自承受,慢慢就會形成孤僻的性格,學習會跟不上,因此而厭煩學習,這樣日積月累周而復始的循環,就變成我們所謂的“后進生”了。
3.2.3 學校因素
學校是一個社會大家庭,在利益的驅使下,目前大多數學校每次考試后,各科成績的排名鋪天蓋地的在學校卷起,優生率、排名率一浪高過一浪,在這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廣大教師的教學心態,為了升學率,盡量的只抓優生,而忽略了“后進生”的教學,因此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缺少對“后進生”的情感投入,這也導致了“后進生”學習成績下降的一重要因素。化學教學的邏輯性、系統性特別的強,知識聯系緊湊,大多“后進生”由于基礎較差,意志力薄弱,思維能力較低,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接受能力較差,而教師課堂上也不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導致“后進生”跟不上學習進度,進而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如此循環作用,導致學生成績直線下降。老師因素也是影響學生成績好壞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素質不高,教學態度不端正,經常歧視“后進生”,甚至諷刺謾罵他們,致使學生討厭老師,甚至厭惡化學課;有些老師教學方法的陳舊、教育觀念的滯后,導致他們對于化學的興趣大為減弱。
在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只有37.5%的學生贊同用分數來劃分重點班,有61.6%的學生認為影響他們學習化學興趣的教師因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另外,有37.5%的學生對學校以分數來劃分重點班表示贊同,有61.2%的學生表示如果老師因為某種誤會錯怪了他,他會選擇把不滿藏在心里,獨自忍受。
3.2.4 個人因素
“后進生”之所以成為后進,自身的原因也必須進行具體分析。學生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習生活中興趣與求知的動力。在對學生問卷調查了解到,有77.7%的學生認為初中到高中,化學成績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有努力。如果缺乏求知欲將會導致學生成績下降或成績得不到提高。還有就是道德無知,是非模糊,自尊心強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會半途而廢。再有就是學習基礎差,學習方法不適應,造成學習效率低,成績差。他們找不到成績差的真正原因,未能歸納出正確的學習方法,卻歸因為自己笨,付出努力卻得不到回報,從而自暴自棄,淪為“后進生”。最終導致厭學,逃學,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找不到人生的正確方向。
賞識教育是素質教育,它的本質就是愛學生,就是要求老師以人為本,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教師能從各方面去認識學生的才能并加以重視和培養,讓每個學生的優點得到張揚,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一種教育手段。它能極大的培養化學學科“后進生”的非智力因素,開發其潛能,促進其智力發展,更能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發掘“后進生”的優點和長處,予以表揚和激勵。如果當他們的努力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肯定時,他們就會內心孤獨,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因此教師要更好的賞識學生,首先自身必需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調整傳統的教育心態,樹立賞識教育的理念;其次,具備高尚的道德素質;再次,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在具體的教學當中還要注意賞識的原則和方法。盡管目前中國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不能很好的理解和運用賞識教育。但通過對教師素質的不斷地提高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賞識教育對化學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一定會普及到各個學校中去。
[1]左代瓊.賞識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D].西南大學,2009.
[2]佚名.南京行知小學的“賞識教育”教學模式[EB/OL].http://www.skyschool.cn/web/site/index.jsp.2010-10-13/2011-3-26.
[3]張符艷.淺談賞識教育的實施[J].教育園地,2008(53).
[4]秦潔.“后進生”化學概念學習結果形成方式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5.
[5]施海建.化學教育中后進生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42).
[6]宋德洲.后進生分析與轉化[N].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16(3).